
- 收藏
- 加入书签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高校培育大学生担当意识的路径探索
摘要:本文探讨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高校如何有效培育大学生的担当意识。通过分析大变局的特征与大学生担当意识的重要性,提出了通过课程体系融入、实践教学强化、校园文化熏陶、网络平台利用及评价体系完善等五条路径。以山西省某高校“责任与担当”教育项目为例,展示了系统性、创新性教育模式的实践成效,为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担当能力提供了有益借鉴。
关键词:高校培育;大学生;担当意识
引言
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中,全球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正经历着深刻调整与变革。这一时代背景下,国家的发展与进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具有强烈担当意识的人才。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担当意识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肩负着培育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重任。因此,探索高校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如何有效培育大学生的担当意识,不仅关乎高等教育的质量与发展,更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未来与民族的复兴。
一、大变局背景与大学生担当意识的重要性
(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内涵与特征
当前,世界正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这一历史阶段被形象地称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其内涵丰富而深远,涵盖了科技革命、经济全球化、国际力量对比、地缘政治格局以及全球治理理念等多个层面的深刻变化[1]。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深化演进,推动了生产力的飞跃发展;各国扩大开放,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引发了制度体系和社会体制的重大变革;国际力量对比的深刻调整,使得利益格局和地缘政治关系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而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以及传统模式的突破,更是加剧了全球政治格局的动荡。这些变化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当今世界复杂多变的局面。
(二)大学生担当意识的时代意义
在这样一个充满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担当意识显得尤为重要。作为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大学生不仅承载着传承文明、创新科技的重任,更肩负着推动社会进步、实现国家富强的历史使命。因此,培育大学生的担当意识,不仅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更是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只有具备强烈担当意识的大学生,才能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勇于担当、敢于创新、善于作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当前大学生担当意识现状分析
当前部分大学生的担当意识现状却不容乐观。一方面,受功利主义价值观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在追求个人利益和物质享受的过程中忽视了社会责任和担当精神的培养;另一方面,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以及日益激烈的竞争压力,部分大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了迷茫和焦虑情绪,缺乏应对挑战和困难的勇气和信心。这些现象的存在不仅影响了大学生的个人成长和发展,也制约了国家和社会的进步与繁荣[2]。因此,加强大学生担当意识的培养和教育已成为当前高等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二、高校培育大学生担当意识的路径构建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高校作为培养未来社会栋梁的重要场所,其构建有效路径以培育大学生的担当意识显得尤为关键。高校可以从课程体系融入、实践教学强化、校园文化熏陶、网络平台利用以及评价体系完善五个方面进行路径构建。
(一)增设相关课程,强化理论武装
高校应将担当意识的培养纳入课程体系之中,通过增设相关课程来强化学生的理论武装。这些课程可以涵盖社会责任、公民道德、国家历史与文化、国际视野与全球治理等多个领域,旨在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深刻理解个人与社会、国家乃至世界之间的紧密联系。在教学内容上,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互动式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内化担当精神。同时,还应鼓励学生参与课程相关的科研项目和学术活动,以此来培养其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增强体验感悟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培养大学生担当意识的有效途径。高校应积极开展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如志愿服务、社会调查、专业实习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入了解社会现实和民生问题,体验不同职业角色的责任与担当[3]。通过参与实践活动,学生可以亲身感受到自己的行动对他人和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从而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此外,高校还应建立健全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确保实践活动的质量和效果,让学生在实践中真正得到锻炼和成长。
(三)营造担当氛围,发挥榜样作用
校园文化是大学精神的重要体现,也是培育大学生担当意识的重要载体。高校应积极营造担当氛围,通过举办讲座、论坛、展览等活动,邀请杰出校友、社会贤达和知名学者来校分享他们的担当故事和人生经验,以此激发学生的担当情怀。同时,高校还应深入挖掘和宣传身边的担当典型和先进事迹,用榜样的力量来激励和引导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注重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担当精神,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忧国忧民思想等,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感染。
(四)创新宣传方式,拓宽教育渠道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平台已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交流思想的重要渠道。高校应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来创新宣传方式、拓宽教育渠道。一方面,可以建立专门的网站或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定期发布与担当意识相关的文章、视频和案例等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并思考相关问题;另一方面,可以利用社交媒体等互动平台开展线上讨论、问答和投票等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此外,还可以借助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先进技术手段来打造沉浸式的学习体验场景,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模拟扮演不同角色并体验担当的过程。
(五)建立科学评估机制,激励担当行为
评价体系是检验教育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为了有效培育大学生的担当意识并激励其积极践行担当行为,高校应建立科学的评估机制。第一,要明确评估目标和标准,将担当意识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之中并设定合理的权重比例;第二,要采用多元化的评估方式和方法,如自我评估、同伴评估、教师评估以及社会实践单位评估等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全面评价;第三,要注重评估结果的反馈和应用,将评估结果作为学生评优评先、奖学金评定以及就业推荐等方面的重要依据之一,以此来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担当实践并不断提升自己的担当能力。第四,高校还应建立完善的奖惩机制来表彰先进、鞭策后进,让担当成为校园内的一种风尚和潮流。
三、案例分析:某高校“责任与担当”教育项目实践
在探索高校培育大学生担当意识的路径过程中,山西省某高校成功实施了“责任与担当”教育项目,该项目以其系统性、创新性和实效性,为同类高校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该项目始于对当前大学生担当意识现状的深入分析,发现部分学生在面对社会责任和个人利益的选择时,往往表现出迷茫和逃避的态度。基于此,学校决定从课程体系、实践教学、校园文化、网络平台及评价体系等多个维度入手,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担当教育体系。
在课程体系方面,学校增设了《社会责任与公民道德》必修课程,并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授课,通过丰富的案例分析和深入的理论探讨,引导学生理解担当精神的内涵和价值[4]。同时,还鼓励各学院结合专业特点开设相关选修课程,如《环保与可持续发展》、《公益创业与社会创新》等,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实践教学是该项目的重头戏。学校与多家社会组织和企事业单位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社会实践机会。例如,组织学生参与乡村支教、社区服务、环保公益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责任与担当的重量。此外,学校还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和创新创业项目,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锻炼其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
校园文化方面,学校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渠道和平台,营造浓厚的担当氛围。例如,举办“责任与担当”主题演讲比赛、征文比赛和摄影展等活动,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担当精神的理解和感悟。同时,还通过校园网、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发布相关信息和案例,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和民生问题,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网络平台利用方面,学校开发了“责任与担当”在线学习平台,集课程资源、实践活动、交流互动等功能于一体。学生可以在平台上自主选择课程学习、参与实践活动并与其他同学分享心得和经验。此外,学校还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行为轨迹进行分析和评估,为个性化教育提供数据支持。
评价体系方面,学校建立了科学的评估机制来检验教育效果。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观察等多种方式收集数据和信息,对学生的担当意识进行量化评估。同时,将评估结果作为评优评先、奖学金评定和就业推荐等方面的重要依据之一,以此来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担当实践并不断提升自己的担当能力。
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责任与担当”教育项目在该高校取得了显著成效。学生的担当意识明显增强,参与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的积极性大幅提高。同时,该项目还促进了学校与社会之间的紧密联系和深度合作,为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结论: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高校作为培育国家未来建设者的主阵地,需积极构建多元化教育体系以强化大学生的担当意识。通过增设相关课程、强化实践教学、营造担当氛围、创新网络平台利用和完善评价体系等措施,能有效提升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实践案例表明,系统性、创新性的教育模式对培育担当意识具有显著成效,为高校教育改革提供了重要参考。
参考文献:
[1]肖传国.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东北亚高等教育国际合作的困境与路径[J].东疆学刊, 2024, 41(2):1-9.
[2]姚崇,刘彦."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高校意识形态风险挑战与对策研究[J].北京教育:高教版, 2022(5):8-12.
[3]孟丹,冉苒.大学生"责任担当"素养培养路径探析[J].理论月刊, 2017(7):5.
[4]王霞.新时代大学生担当精神及其培育路径探析[J].高校后勤研究, 2023(2):49-52.
[5]高俊晗 吴仕旻 韩子杰 张酏.高校大学生海防意识培育的路径探索[J].新西部, 2023(7):157-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