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与高职院校专业课程融合的教学方法研究
摘要:随着国家对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高度重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已成为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作为首部全面系统阐述这一重要思想的教材,其在教学实践中的有效应用,对于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国家意识具有深远意义。如何在传承与发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民族自豪感以及跨文化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本文旨在探索高职院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与专业课程融合教学的路径与方法,分析其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增强民族团结教育实效性方面的积极作用。为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提供新思路、新视角,推动形成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专业课程;融合;教学方法
引言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作为第一部全面系统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统编教材,是全国高等学校进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抓手,其核心价值在于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演进和现实格局,促进各民族学生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共同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在高职院校中,如何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的深刻内涵与专业课程有机融合,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双重目标,成为亟待探索的课题。这不仅是对以往课程思政的一次革新,更是对高职教育理念的一次深化,旨在通过跨学科的教学实践,培养出既具备专业技能又拥有深厚民族情感和文化自信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概述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是2024年新开设的思政课,旨在全面而深入地剖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脉络、文化精髓与时代价值。该课程不仅回顾了中华民族从远古至今的融合发展历程,展现了各民族在共同缔造国家、守护家园中的贡献与智慧,还深入探讨了新时代下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涵与外延,强调了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共同繁荣的重要性。通过丰富的历史案例、生动的文化故事以及现实的社会实践,该课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国家观,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同时,它也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鼓励学生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积极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共同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开足开够并上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的关键是发挥好党建引领的作用。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党始终与人民站在一起,以人民的利益为重。党的领导是我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保障。通过加强党建引领,可以确保校园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凝聚全体师生的共识和力量,共同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入人心。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与高职院校专业课程融合的重要性
(一)强化学生的国家认同与民族自豪感
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融入专业课程实施课程思政,能够使学生在学习专业技能的同时,深刻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民族精神与时代使命。这种融合教学让学生认识到,无论所学专业如何,都是中华民族伟大事业的一部分,从而增强他们的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通过专业实践中的文化渗透,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独特魅力,进一步激发其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感。
(二)增进民族团结与社会和谐
中华民族是一个多元一体的大家庭,各民族之间相互依存、和衷共济。在专业课程中激活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助于增进学生对不同民族文化的理解和尊重,促进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这种交流与融合能够打破民族隔阂,增强民族团结,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促进跨学科知识与能力的综合提升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与专业课程的融合,是对传统课程思政的一项突破,促进了知识的交叉融合与综合应用。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也能从文化、历史、社会等多维度思考问题,提升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跨学科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形成更加全面、系统的知识体系,为其未来的职业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四)培养具有民族情怀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
新时代高职院校的核心定位和使命是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与专业课程的融合,既注重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怀,又强调其国际视野的拓展。通过课程融合,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与开放包容,同时学会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这种教育模式培养出的人才,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更拥有宽广的胸怀和深邃的洞察力,能够更好地适应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三、《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与高职院校专业课程融合的教学方法
(一)强化创新理论学习与教育引导
在党建引领下,强化创新理论学习与教育引导是构建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核心的校园文化生态的首要任务。这要求我们将党的民族理论和政策作为开展专业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系统、深入的学习,使师生深刻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丰富内涵和重要意义。党建组织应发挥其在理论学习中的引领作用,组织师生定期参加党的民族政策宣讲会、专题研讨会等活动,邀请专家学者进行解读和辅导,帮助师生掌握党的民族理论的核心要义。同时,利用党校、团校等阵地,组织专题学习,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整个教育教学体系当中,使其成为学生必修的课程内容。此外,发挥党建引领还应注重教育方式的创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在线学习平台、微信公众号等,推送相关学习资料和文章,拓宽学习渠道,提高学习效果。通过这些措施,使师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与专业课程融合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深挖教材内容和思政元素
教师应深入挖掘《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材中的理论知识,结合历史、哲学、政治等多个维度,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然后在进行专业课程教学时通过融入中华民族的历史演变、文化传承、民族团结等思政元素,使学生全面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在讲解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融合各民族文化元素,展示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通过讲述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贡献和成就,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三)构建跨学科课程体系
在高职院校中,构建跨学科课程体系是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与专业课程深度融合实施课程思政的关键一步。这一体系要求学校从整体上规划课程设置,打破传统教育理念,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作为一条主线,贯穿到各个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具体来说,可以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和需求,设计具有针对性的跨学科课程模块。例如,在旅游管理专业中,可以开设“民族文化旅游开发与保护”课程,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中关于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的内容与旅游管理专业知识相结合;在艺术设计专业中,则可以融入“民族元素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等课程,引导学生从民族文化的角度思考和创新设计。通过这样的课程设计,不仅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还能够加深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识和理解,促进知识与价值观的同步提升。
(四)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
为了更有效地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与专业课程融合,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显得尤为重要。首先,采用案例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通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文化现象或社会热点,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分析和讨论,从而加深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概念的理解。同时,情境教学也是一种生动直观的教学方式,可以模拟真实场景,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氛围,增强学习的代入感和体验感。此外,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现代教学手段如虚拟仿真(VR)、增强现实(AR)等也为教学创新提供了广阔空间。教师可以利用这些技术,创建虚拟的文化遗址、民族村落等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和民族风情。这种沉浸式的学习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和效果。因此,高职院校应积极探索和应用这些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与专业课程融合的深入发展。
(五)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在高职院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与专业课程融合的教学过程中,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实践教学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中,更能在亲身体验中深化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解和认同。具体而言,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民族文化考察活动,如参观民族博物馆、历史遗迹等,让学生在实地考察中感受不同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直观认识。同时,鼓励学生参与社会调研项目,围绕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文化传承与创新等主题展开研究,通过实地调研和数据分析,加深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现实状况和发展趋势的理解。此外,还可以开展民族文化活动和选修课,如民族节庆、手工艺制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选修课等,让学生在亲自动手中体验民族文化的魅力,增进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情感认同。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题,举办系列教育活动,如演讲比赛、征文比赛、主题展览等。通过这些实践教学,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形成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实现知识与情感的双重升华。
(六)搭建课外实践平台
高职院校在具备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为蓝本,积极打造实践平台建立主题场馆,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在实践中强化师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的认识,不断增强师生的“五个认同”,促使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高职院校还可以将主题场馆作为学术研究和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积极打造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育人基地。
(七)建立多元评价体系
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与高职院校专业课程融合教学的过程中,建立多元评价体系是确保教学质量和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传统的单一评价体系往往侧重于知识掌握程度的考核,而忽略了学生在情感态度、能力提升等方面的变化。因此,构建一个包含知识掌握、能力提升、情感态度等多维度的评价体系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应关注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核心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通过考试、作业等形式进行评估。同时,要重视学生在专业课程中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通过项目作业、案例分析等方式进行评价。其次,情感态度作为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关注学生的民族认同感、文化自信心以及跨文化交流能力等方面的变化。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参与讨论的积极性以及课后反馈等方式进行评估。最后,为了确保评价的全面性和公正性,还应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通过自我评价,学生可以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明确自身的优点和不足;通过同伴评价,学生可以相互学习、相互激励,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四、研究总结
综上所述,在高职院校中,发挥党建引领,研究如何上好思政课及实施好课程思政,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还可以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价值观,将个人发展融入到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大局之中。这种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有助于高职学生形成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深刻认识,促使他们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积极投身国家建设和社会服务。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作为高职院校实施课程思政的重要载体,在与专业课程融合教学的道路上,除了上述七种方法,我们还需要不断探索与创新,以培养学生深厚的民族情感、广阔的国际视野和扎实的专业技能为目标。通过跨学科体系的构建、教学方法的创新、实践教学的强化以及多元评价体系的建立,我们相信能够培养出更多既有专业技能又具文化自信的复合型人才。未来,应继续深化专业课程改革,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思政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效。
参考文献
[1]李安辉,杨国庆.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课程的案例教学探索——以Z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为例[J].民族论坛, 2023(1):13-20.
[2]杨荣斌.基于满意度调查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混合式教学创新探索——以北方民族大学为例[J].民族论坛, 2023(4):54-56
[3]李永政,黄明元.圈层共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建设的逻辑理蕴,框架模型和推进路径[J].民族学刊, 2024(3):28-30
[4]康玉环,李官云.西藏高校开展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概论课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困境及对策[J].未来与发展, 2023, 47(4):108-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