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产、专、创”三位一体的职业教育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 基金项目:2023年吉林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基于‘产、专、创’三位一体的新时代职业教育高技能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编号:2023ZCY356);吉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一般课题“基于‘三平台、四协同、五融合’模式的应用型高校直播电商人才培养研究”(课题批准号:GH23810);2023年吉林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模式研究与实践”(编号:2023ZCZ068);2023年吉林省高教科研课题“新时代应用型高校‘双创’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研究”(编号:JGJX2023D500);2024年吉林省高教科研重点自筹课题“人工智能视阈下高校教学质量优化策略与实践研究”(编号:JGJX24C124);教育部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第三期)(2023122538344,2023122713482)
作者简介:鲍杰(1981-),女,辽宁海城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双创教育]
摘要:新时代职业教育高技能人才培养是国家高度重视的议题。本文分析了当前职业教育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现状与问题,通过整合产业需求、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三个维度,构建系统化、高效化的人才培养模式,详细阐述了“产、专、创”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给出了相关实施路径,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进而推动新时代社会发展、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关键词:产、专、创;高技能人才;人才培养模式
1 前言
当前,我国正处在深化改革、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攻坚期,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创新型应用型高技能人才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源动力。近年来,职业教育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受到国家高度重视,国家层面出台了相关政策文件,如《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等,旨在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2024年,教育部、人社部于召开了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会议,预计2024届高校毕业生为1179万人,同比增加约21万人。我国高校毕业生规模自恢复高考后,始终在持续稳步增长。这一增长曲线反映了我国高等教育持续、不断地向普及化发展的进程。然而,高校人才培养规模的发展也越发加剧了就业市场的持续竞争。同时,面对新技术革命引发的产业持续升级需求,产业转型对人才技能提出更高要求。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凸显。
职业教育是国家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教育改革和人才开发的整体制度设计,是国家整个产业系统与整个教育系统的融合。职业教育符合国家长期发展目标。培养新时代职业教育高技能人才,对于职业教育教学创新、学生复合知识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精准对接企业用人需求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助于更好的拓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和提高就业质量;对于推动新时代社会发展、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2 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
2.1 国外研究及发展动态分析
国际上发展较为成熟的几种模式,诸如德国的“双元制”、日本的“产学合作”以及英国“现代学徒制”模式,均源自工业革命时期,是高等教育为适应社会生产力进步、助力经济社会转型与升级、并与区域行业产业深度融合的过程中逐步确立的。它们的核心理念在于教育与产业的紧密结合。此外,众多大学对创新创业(双创)教育给予了高度重视。例如,哈佛大学通过将创新和创业精神融入各专业课程,对学科课程进行了改革与创新;斯坦福大学则长期致力于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其培养流程,强调科学研究需对接社会需求,通过设立创新创业教学课程、搭建创新创业教育科研平台及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服务于产业和社会发展的多方面举措,构建了一个包含教学、科研与服务三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2.2 国内研究及发展动态分析
近年来,国内关于专业与创新创业、产业与教育融合方面的人才培养探索和研究实践也越来越多,主要集中于基于知识生产视角、基于创业项目等不同方法的专创融合问题探讨,基于CDIO即构思、设计、实施和运作理念的专创融合发展研究以及应用型大学等各类型高校专创融合模式研究,关于高校与企业之间构建并实施产教融合过程中存在的困境分析等。
在政策层面,我国自2010年以来,在国家文件层面提出“产教、专创”融合发展有关的一系列纲领性文件出台。
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首次在国家层面上提出“产教融合”,以此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并进一步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等政策中提出要通过持续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改革,明确提出要发挥企业重要主体作用,促进校企人才双向交流,深度开展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新模式。2020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教育部等九部门发布《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以及全国第一次职业教育大会等均强调应全面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2022年,《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等更进一步明确了要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改革、健全高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制度,努力打造高技能人才队伍。
2010年,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2015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均强调了需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并与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紧密融合。一系列政策导向促使各高校积极寻求与企业深度合作的教育模式,加速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进程,致力于学生的全方位成长。此外,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23年工作要点着重提出了要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增强学生“敢闯会创”素质能力。
2.3 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现状与问题
在国家职业教育相关政策引导下,随着人才培养教育模式、方式方法的不断变革,在职业教育稳中求进的发展过程,仍需要推进和重点突破专业建设不能完全适应产业创新需求、产教供需双向对接不精准、社会服务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等现实问题,具体问题如下。
(1)培养目标不明确。当前,高校在高技能人才培养方面缺乏明确的培养目标。一些学校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实践技能的培养;另一些学校则过于强调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理论知识的支撑。这种培养目标的不明确导致人才培养的质量参差不齐。
(2)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对接不精准。随着产业的快速发展和技术的不断更新,市场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然而,如果教学内容仍然停留在传统的知识和技能上,与市场需求则存在较大的差距,这就导致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缺乏竞争力。
(3)创新创业能力不足。创新创业能力是现代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重要要求之一。然而,当前许多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存在不足,例如缺乏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资源投入,或由于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创新创业实践的培养等。这种创新创业能力的不足限制了高技能人才的发展空间。
3 “产、专、创”要素融合发展分析
产教融合与专创融合均契合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时代要求,其共同作用于人才培养改革的实践之中,相互促进,实现共赢。在全球趋势、政策引导及内在需求的三大动力下,为了满足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需求,必须深化产教与专创的融合,确保教育链、专业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紧密衔接。这一融合不仅是新时代教育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内在要求,也是推动产业发展、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社会需要。它既是教育领域的问题,也关乎经济发展。因此,应将产教专创融合融入经济转型升级的各个环节,贯穿人才发展的全过程,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产教+专创”双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旨在精准对接产业发展需求,通过校企协同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结合,将创新创业理念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发展的双赢。这一模式能够有效解决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所面临的挑战,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的深度融合。推进“产教+专创”双融合,构建以“产业+专业+创新创业”为核心的育人模式,是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关键路径。
4 基于“产、专、创”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4.1模式内涵
基于“产、专、创”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指将产业需求、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三个维度紧密结合,构建一个系统化、高效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其中,“产”指产业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专”指专业教育为基础的人才培养;“创”指创新创业为核心的人才培养。这三个维度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共同推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发展。
面对社会企业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和更高的要求,研究基于“产、专、创”三位一体协同发展,达到教育与产业各要素之间的优化组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结合多元主体优势,全面推进产教融合职业教学的持续改革,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职业性、实用性,协同培养具备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创新能力等兼备的复合知识结构的人才。提升职业教育水平和效果,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为行业解决高技能人才短缺问题,节省企业人才筛选成本、实现人才输送无缝衔接,助推区域产业和经济发展。
4.2 实施路径
(1)以产业需求导向,建立校企合作机制
依据新时代职业教育人才需求状况构建基于“产、专、创”三位一体的人才多元化、多类型、多层次的培养框架和实施计划。高校与企业双方共同制定专业人才需求、建设课程内容等,使教学过程更好地对接岗位过程,覆盖人才培养全过程,从而建立专业随产业发展的动态调整机制。高校与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通过校企合作,了解企业的实际需求和发展方向,为人才培养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支持。积极推进产教融合,将产业需求融入教学过程和课程设置中。通过产教融合,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提高其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2)优化课程设置,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应根据产业需求和市场需求优化课程设置。在课程设置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强化实践环节的教学和训练。逐渐形成资源对接的阶段递进式的课程及教学改革。通过整合行业、企业、院校及数字化在线资源等多元生态伙伴的协同力量,逐步引入创新及创业场景,贯穿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构建一个涵盖专业课程、多层次的立体化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该体系注重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体验与能力发展,聚焦于学习成果导向的课程设计与教学实施,将创新创业思维融入专业课程,通过知识传授、技能培养、竞赛参与及实战演练等多维度强化,形成循序渐进的教学内容体系。这一体系旨在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无缝衔接、教学过程与生产流程的有效融合。
此外,要重视跨学科课程的开设,旨在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提升其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同时,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与教学能力,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坚实基础。通过引进高水平教师和加强教师培训等方式,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同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产业实践和创新活动,提高其产业素养和创新能力。
(3)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完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
高校应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通过开设创新创业课程、组织竞赛、引入企业项目案例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和实践能力。加强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的建设和管理,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创新创业实践环境等全面的创新创业支持以及相关服务,包括创业指导、资金扶持、法律咨询等方面。同时,加强与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等机构的合作与交流,为学生搭建更加广阔的创新创业平台。突破高校和产业的屏障,互通师资、课程、资金等教育要素,建立课程保障体系,通过校企共同指导学生创新创业反哺教学能力的提高,实现教育生态。
(4)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
政府应加强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政策引导和支持。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规划,明确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和重点任务。同时,加大对高校的扶持力度,鼓励高校积极参与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完善人才认证、选拔、培训、输送一体化教学服务具体事宜的落地实施,促进精准就业,提高学生专业对口就业率。鼓励高校积极参与于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行列,确保教学服务措施有效执行,以推动高质量就业,提升学生的专业岗位匹配度与就业率。
5 总结
“产、专、创”三位一体的高度融合,实施多元主体协同、多维能力拓展、多阶内容递进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能够有效解决专业建设不能完全适应产业创新需求的问题。校企双方结合各自优势建立师资共建的长效机制,共同打造兼具行业经验与理论素养的创新型师资团队,制定人才引育、人才评估的指标和方案,以学生为根本出发点,进而从本质上解决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问题。
参考文献
[1]李芸. 基于“专创融合”视角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路径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2,1.124-126
[2]朱翠兰,孙秋野.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路径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2(18):4-7+46
[3]冯明佳. 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路径研究[J].科技与创新. 2024(03):153-155
[4]陈雪梅, 陈萍. 我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机制的优化路径——基于德国、美国、新加坡的比较分析[J]. 教育科学论坛. 2024 (30):3-8
[5]鲍杰,于萍,毛应爽,耿晓中. 基于双向嵌入式产教融合模式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研究[J]. 海峡科技与产业 . 2023 ,36 (01):6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