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在逻辑和路径探析

李东奇 张静
  
大海媒体号
2024年105期
河北农业大学 河北 保定 071000

【摘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也是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增强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这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课程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师素养、教学资源以及评估体系等多个方面进行全面改进和提升,充分发挥传统文化在思政课中的独特作用,培养出具有坚定文化自信和时代担当的新时代青年。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在逻辑;路径探析

2024年沧州市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内在逻辑和路径探析—以沧州市高校为例》课题号:2024288,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1]“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3]这些重要论断,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打开了格局、拓展了视野、指明了方向。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义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深远而重大的意义。一是强化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通过将其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够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树立坚定的文化自信。二是促进道德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资源,如仁爱、诚信、礼义廉耻等价值观。这些思想对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塑造健全人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将其融入课堂,可以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这些美德,促进校园和社会的道德建设。三是拓宽知识视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涵盖了哲学、文学、艺术、历史等多个领域。将其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可以丰富课程内容,还能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四是增强国家认同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维系中华民族团结和统一的精神纽带。通过教育引导学生学习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加深他们对国家历史、民族精神和国家制度的理解与认同,从而增强国家认同感和归属感。五是推动文化创新。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文化创造力,鼓励他们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勇于探索、敢于创新,为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六是应对全球化挑战。在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碰撞日益频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助于学生在多元文化的环境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立场,有效应对各种文化挑战和冲击。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现状

当前,已有部分高校将《论语》、《孟子》等经典文化读物纳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通过讲解儒家思想、道家智慧等传统文化内容,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认同。一些高校还结合传统节日、文化活动等形式,组织学生开展主题班会、文化沙龙等活动,使学生在参与中感受和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然而还存在一些短板。一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传统文化的融入程度仍然较低,教学方法和内容亟待改进。传统文化内容往往只是作为附加知识点零散地插入课程中,缺乏系统的理论体系和逻辑性,缺少学校层面的顶层设计。多数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和教学大纲中虽然融入了一些传统文化内容,但这些内容往往较为浅显和表面,缺乏深度和系统性,难以全面展示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核心思想。二是教学方法与手段单一。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多采用讲授式教学,教师单方面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缺乏互动和讨论。这种教学方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虽然有部分高校尝试采用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等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但整体上仍显不足,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难以通过单一的讲授方式得以全面展现。三是资源投入与保障不足。高校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的过程中,资源投入不足也是一大问题。部分高校未投入足够精力,缺乏切实的保障工作,如专项经费、师资培训等。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在逻辑

一是文化基因的传承与弘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多次强调要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让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在广大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承担着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使命。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有助于引导学生增强文化自信,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二是育人目标的契合性。思政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育人目标上具有高度契合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德思想、伦理观念等,为思政课提供了丰富的德育资源。通过挖掘和阐释这些资源,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有助于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我国基本国情,真正理解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文化内涵与独特优势,从而培养出坚定“四个自信”、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三是教学内容的互补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思政课提供了丰富的教学案例和素材。例如,在讲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可以结合儒家思想中的“仁义礼智信”等观念;在讲生态文明时,可以引入“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等。这些资源有助于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哲学社会科学思想是思政课的重要来源。通过深入挖掘和阐释这些思想,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升思政课的思想性和理论性。四是教学方法的创新性。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需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例如,可以通过讨论式教学、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等方式,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互动性。同时,还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数字化交互平台、数字化沉浸体验等,将传统文化内容以更加生动、直观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实践教学是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高校可以积极开发基于地方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开展相应的实践教学活动。例如,组织学生参观历史文化遗址、参与传统节日庆祝活动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亲身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理解和价值认同。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路径

(一)加强顶层设计,制定系统性规划

一是加强理论研究。开展专题研究,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元素,特别是在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方面的重要作用,总结、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可行性、必要性和迫切性,探讨其与高校思政教育的契合点。打造一批优秀成果,为更好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提供理论支撑。二是优化课程设计。高校应在制订授课计划时,系统性地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资源,并将其合理有效地融入到各门思政课中。这要求高校在课程设计上进行整体规划,确保传统文化内容在思政课中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同时,结合学校实际和学生特点,合理分配学时,确保传统文化内容在课程中占有适当的比重。三是完善教学大纲。在撰写教学大纲时,应结合学校学生的学情,合理设置教学重难点,将传统文化内容纳入其中,形成系统化的教学内容和理论框架。四是促进跨学科合作。高校各学科应形成合力,共同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过跨学科的研究和教学合作,实现传统文化与思政课的深度融合。

(二)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

一是拓展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上,应加强传统文化的系统性和深度,将其纳入到整体课程体系中。例如,在教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课程中,可以增加儒家思想、道家智慧等传统文化内容,通过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的内涵和价值。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案例和故事,丰富思政课的教学素材。例如,可以引入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通过生动的故事讲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二是创新教学方法。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如讨论式教学、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等,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互动性。例如,可以围绕“仁政”和“人民性”等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主题进行深入讨论,让学生探讨这些概念在当今社会的实际应用和重要性。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将传统文化教育与“互联网+”有机结合起来,探索“网络+课堂”“线上+线下”的教学模式。通过制作短视频、开设线上课程等方式,让学生在互动中接受教育。三是建立评估与反馈机制。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估体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效果进行定期评估。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等方式收集学生对课程的反馈意见,根据评估结果和学生反馈,持续优化和改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各项措施,及时调整和完善教学内容和方法,确保教学效果不断提升。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一是加强教师培训。高校应加强教师的传统文化培训,提升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和教学能力。可以定期组织传统文化培训班、专题讲座和研讨会等,为教师提供学习和交流的平台。鼓励教师参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科研活动和学术交流,提升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教学能力。二是教师自我提升。思政课教师应自觉研读传统经典文献,了解传统技艺,丰富自身的传统文化知识储备。通过不断学习和研究,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和教学水平。三是引进外部师资。采取柔性引才措施,结合“双师制”等制度,引进外部的学术和实务人才担任客座教授、兼职教师,借用外脑力量加强科研教学实效。

(四)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一是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高校应充分挖掘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建立长期教育实践基地。通过组织学生到实践基地进行实地考察、调研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二是深化开展主题实践活动。结合传统节日、文化活动等形式,组织学生开展主题班会、文化沙龙、志愿服务等活动。通过参与这些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领悟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内涵,提升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五)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

一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形成积极向上的校园精神和良好的校风学风。通过举办“国学经典诵读大赛”、“中国梦主题演讲比赛”等校园文体活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二是发挥榜样示范作用。通过校园榜样人物事迹的学习和宣传,在师生中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良好氛围。通过榜样的力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新华社,2014-10-16.

[2]习近平.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N].新华社,2023-02-07.

[3]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N].新华社,2019-03-18.

作者简介:李东奇(1982.7- ),男,汉族,河北武邑人,硕士,政工师,研究方向: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农业科学研究、社会科学研究。

张静(1987.10—),女,河北沧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