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新质生产力驱动下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路径探析

石海燕
  
大海媒体号
2024年105期
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构建高职产教融合共同体,既是产教融合走向深化的产物,又是深化产教融合的有效举措,是高职院校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目前,高职院校在实施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中,还存在着利益差异、主体权责、机制运行等障碍。因此,提出从重塑共同体利益协同体系、落实共同体多元主体责任、优化共同体运行建设机制三方面进行高职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共同体

我国高职院校以培养高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主要目标,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的重要基石,对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具有重要战略意义。高职要满足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求,需持续深度进行产教融合,积极进行产教融合共同体的建设,将社会资源、产业资源、教育资源等聚合在一起,提升核心竞争力。目前,高职院校在实施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因此,需厘清高职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的实践难点,探索科学合理的建设路径,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赋能。

一、新质生产力驱动下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的必要性

(一)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

高职产教融合共同体实质是“政-校-企-行”目标、利益价值、优质资源与管理制度融合的协同育人共同体。一方面,构建产教融合共同体有利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产教融合主要包含教育与产业两方面,是高职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能打通“教室与工厂”“教师与师傅”“学生与学徒”等“三合一”的壁垒,对学校在培养社会性人才、提高劳动者技能、促进充分就业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构建产教融合共同体有利于增强高职院校对社会发展的适应性。共同体建设,能充分发挥企业与高职院校协同办学育人的作用,达成人才培养供给侧和经济转型升级需求侧匹配,提升学校对经济发展的适应性。

(二)新质生产力培育发展的现实要求

第一,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离不开新劳动者、新劳动资料、新劳动对象支撑,高素质技能人才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动力,产教融合共同体作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载体,对培育新质职业教育人才,赋能新质生产力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二,新质生产力的培育需良好的创新文化和环境。构建共同体通过开辟校地融创的实践新路,推动高职办学布局、学科建设和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需求进行有组织衔接,能激活创新文化,推动行业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发展,便于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方向聚集,加速培育高质量新质生产力。

二、新质生产力驱动下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的障碍

(一)利益差异障碍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建设共同体是基于人才培养需求做出的理性选择,希望通过整合资源与产业深度融合,达到办学效益的最大化;行业企业作为重要的市场主体,其目标在于借助高校行业关键技术和优势人才资源,提高生产效率和实现资本增值。高职院校关注社会价值,企业更关注内部价值,两者在理念、利益诉求、运行机制上的差异,容易造成资源共享不充分、校企合作效能不显、管理运行效能低下等问题,以致产教融合共同体育人效能难以得到充分激发。

(二)主体权责障碍

共同体包含地方政府、行业企业、高职院校等多元参与主体,政府承担的主要职责包括立法、财政、组织与监督,但在产教融合顶层设计、政策制定、资金支持等方面易出现“职能缺位”等问题。部分行业企业与学校开展合作的过程中只顾行使自己优先获取人才资源的权利,却不及时承担职业人才培养的义务。高职院校重视自身的发展权益,但与行业企业在科研创新、生产实训、人才培养等各项工作中的贡献难以进行量化,制约着产教融合的深入持续发展。

(三)机制运行障碍

一是由于科技成果评价体系与激励机制不健全、成果转化相关政策法规执行落实不到位,没有形成顺畅、完善的科技创新良性运行机制,导致高职院校拥有的科技成果向产业转化的“最后一公里”无法打通,科研创新成果未能转化为企业的现实生产力。二是由于校企双方未及时捕捉到行业发展的科技创新信号,未将产业发展新模式、新业态、新技术等要素与前沿信息及时融入人才培养模式中,导致出现校企对接不畅、育人形式单一等问题。

三、新质生产力驱动下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的路径

(一)重塑共同体利益协同体系

在新质生产力驱动下,通过建立产教多元主体利益协调分配机制,建设多方共同受益的多元利益结构,提升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动力。应坚持合作共赢、互惠互利的发展理念,充分考虑政府、企业产业、学校等参与主体的合理性利益诉求,在政府部门与行业协会的指导推动下,构建学生获技能、企业得人才、学校促发展的利益共同体。高职院校应努力发挥学科专业、人才资源、科研技术等优势,积极与地方人民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深化校地企合作,培育域科技成果,将研究成果向地方输出,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二)落实共同体多元主体责任

新质生产力赋予了产教融合共同体明确的目标与要求,应构建主体明晰与高效协同的主体责任落实机制,形成协调联动的工作体系,厘清产教融合各主体在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中的责任与义务,明确校企合作中政府、企业产业、学校各主体角色定位和权责,共同承担服务区域经济、促进产业发展、提升育人质量的责任。

(三)优化共同体运行建设机制

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依靠创新引领,要健全创新驱动机制,发挥创新制度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体系中的驱动作用,合理配置创新资源,优化“政、校、企”协同创新机制。高职院校要主动对接新领域、新动能、新优势要求,紧跟企业的关键核心技术,发挥学科优势,探索出一条满足企业需求、符合政府要求的创新合作路径,促进科技创新成果的社会应用。要优化多元协同育人机制,高职院校需要借力共同体优质资源,统筹做好人才引育用留,以高质量人才培养赋能共同体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胡筱萌.高职院校赋能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的价值逻辑、实践难点与实施路径——基于新质生产力视角 [J]. 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2024, 33 (04): 21-29.

[2]安培.新质生产力发展背景下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思考 [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24, (24): 38-45+72.

项目来源: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2024年校级科研一般课题项目:“新质生产力驱动下高职教育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24RWB01014,主持人:石海燕)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