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构建“备教学评”一体化模式: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的创新路径
本文系德化县中小学、幼儿园学科教研基地学校(园)课题《“备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研究》(立项批准号:DHZX-3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摘要:“备教学评”一体化模式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提供了一种系统化的创新路径,旨在将备课、教学实施与评价有机结合,提升课堂教学的整体质量。文章首先从备课设计与教学内容的融合角度,探讨教师如何通过整合资源、制定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计划来优化教学目标。其次,分析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何通过互动式教学法和评价反馈机制增强学生的参与度与理解力。最后,文章探讨了评价机制的改进与创新,尤其是综合性评价和自评互评体系的引入,提升了对学生道德与法治素养的多元评估效果。通过这些策略的实施,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备教学评”一体化模式;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
引言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肩负着培养学生品德、社会责任感和法律意识的重任。然而,传统教学模式往往将备课、教学和评价割裂开来,缺乏整体性和连贯性,影响了教学的效果。“备教学评”一体化模式应运而生,旨在通过系统化的教学设计与实践,提升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素养。本文将深入探讨该模式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具体实践路径,分析如何通过备课、教学和评价的无缝衔接,增强教学的实效性与学生的参与感。
一、备课与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
(一)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备课设计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备课过程中,教师需要以学生的核心素养为中心,科学、合理地规划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核心素养的培养不仅仅体现在知识的掌握上,更要关注学生的品德、社会责任承担以及法律意识增进,此三者对于培育综合素养至关重要。在教学准备过程中,教师需以教材为依据,融入现实社会与学生生活实例,保证教学课程的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与生活需求[1]。例如,教师可以围绕具体的道德与法治案例进行分析,结合课外阅读与课堂讨论,使学生能够在实际情境中理解道德与法律的应用。
(二)备课中的资源整合与多样化教学手段的运用
备课不仅是教师对教材的研究,更是资源整合的过程。在实施“备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过程中,教师需整合各类教学资源,以增强课堂教学的互动性和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教师通过借助视频、情景模拟、案例分析等多样化工具,形象化地呈现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具体实例。此外,教师还可以结合时事热点问题,通过新闻、社会事件的讨论,帮助学生将所学的道德与法治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从而加深对社会规范的认识和赞同。利用多元化的资源整合策略和教学方法,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对于道德和法治领域的兴趣,并加深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内化。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备教学评”一体化教学过程的优化策略
(一)互动式教学法的深化与实践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互动式教学法是提升学生参与度和促进知识内化的重要手段。教师可以通过问题引导、分组讨论、情景模拟等多种形式,促进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参与,帮助他们将知识与实际生活经验相结合。例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情境,如校园欺凌、诚信问题等,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和讨论,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实践道德与法治规范。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还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散与批判性思考的培养。
(二)教学评价的及时反馈与调整机制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须利用即时的性能评估来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进而根据反馈及时地调整教学内容及教学策略。在“备教学评”这一模式中,教学评价不仅限于期末考试或阶段性测评,而是融入整个教学过程[2]。教师能通过课堂提问、小组合作展示、课后反思等多种方式,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和理解程度。通过学生的小组讨论或课堂发言,教师可以评估学生对道德与法治问题的理解程度,随时调整课堂节奏和教学重难点。及时的反馈和调整机制对于增强教学过程的有效性与针对性起到了显著的推动作用。
案例分析: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与班级共成长》单元中的“我们班四岁了”这一课,教师运用了互动式教学法,成功提升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知识内化。课堂开始,教师首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忆班级四年来的变化,学生们积极举手分享他们在班级中的成长经历。接着,教师设计了一个情景模拟活动,让学生分组讨论“如果你是班干部,如何组织班级生日庆祝活动”。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分工明确,有的负责活动策划,有的负责班级纪律。随后,各组展示了讨论成果,分享了他们的想法和计划。教师在过程中不断进行即时评价,提出针对性问题,帮助学生思考如何在活动中体现责任感和合作精神。通过角色扮演和小组展示,学生不仅更深入理解了班级集体的重要性,也学会了如何承担责任并为班级发展贡献力量。
三、评价机制的改进与创新
(一)综合性评价方式的实施
在“备教学评”一体化的模式下,对教学成果的评估机制进行优化,是保障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在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效果评估中,传统的书面测验方式无法充分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需要结合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过程性评价、表现性评价等。教师综合学生在课堂参与、小组讨论及情景模拟中的表现,来评估其学习状况。对于道德与法治课程,这种综合评价不仅着眼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且深入考察其品德、社会责任感和法律意识,真正体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目标。
(二)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的评价体系
在评价体系中引入自我评价与同学互评环节,可以很好地提升学生的独立性与对责任的认同。学生通过自我评价能深入思考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清晰认识到自身的长处与短板;相互评价则提供了从他人视角观察自身行为与思维方式的途径[3]。这种评价方式不仅能增强学生的自我认知,还能通过同伴的反馈促进学生的成长。例如,教师可以在小组讨论后,要求学生进行自评与互评,并以此作为期末综合评价的依据之一。这种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的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合作能力和自我反思能力,进一步推动道德与法治教学目标的实现。
总结:“备教学评”一体化模式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提供了系统化解决方案,打破了传统教学中的分离性问题。通过将备课、教学实施与评价有机整合,教师可以更好地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促进学生在品德与法律意识上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叶海燕.小学道德与法治主题式教学创新路径分析[J].新课程研究, 2023(23):37-39.
[2]王金霞.思政教育一体化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创新策略[J].爱情婚姻家庭, 2022(29):0111-0113.
[3]章福成.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生活化教学路径探索."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17(20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