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人工智能时代高校计算机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潘俊竹 杨奕羽 许岳 漆媛媛 指导老师 吴扬
  
大海媒体号
2024年110期
重庆科技大学 重庆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人工智能学院 计科2023-03班 学生 重庆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人工智能学院 智科2023-01班 学生 重庆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

摘要:本研究探讨了人工智能时代高校计算机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策略,阐述了人工智能时代对高校计算机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最新要求,包括问题课程体系、师资队伍与创新教育等方面。介绍了高校计算机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现状,涵盖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现状。提出了人工智能时代高校计算机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策略,如课程优化策略、教学方法改进策略和考核方式改革策略。

关键词:人工智能时代;高校计算机类专业;创新创业能力

基金项目:本研究获得教育部2023年就业育人供需对接项目《重庆科技学院智能技术与工程学院定向人才培养培训项目》支持。

一、人工智能时代创新创业教育的最新要求

(一)师资队伍的建设

1.引进专业人才

高校应加大力度引进人工智能领域的专业人才,充实师资队伍。这些人才应具备扎实的学术背景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承担人工智能相关课程的教学和科研工作。1同时,还应鼓励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提升学术水平和教学能力。

2.校企合作

高校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聘请企业中的专家和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或客座教授,参与教学和科研工作。通过校企合作,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二)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

1.创新创业课程的开设

高校应将创新创业课程作为计算机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这些课程应涵盖创新创业的基本理论、实践方法和案例分析等方面,使学生能够了解创新创业的过程和要点,掌握创新创业的基本技能。同时,还应鼓励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实践项目,通过实践锻炼创新创业能力。

2.创新创业竞赛的参与

高校应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如“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通过竞赛的参与,可以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水平。同时,竞赛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二、人工智能时代高校计算机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一)课程设置现状

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内容陈旧。高校计算机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起步较晚,普遍存在着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脱节,课程内容陈旧落后等问题。一方面,[ 黄蓓蓓, 钱小龙. 探寻世界一流大学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奥秘——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整体性分析[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22, (03): 33.]大部分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相对滞后,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发展需求和大学生创新创业需求脱节;另一方面,部分高校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重视不足。

(二)教学方法现状

传统教学方法在高校计算机类专业教学中存在诸多局限性,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造成了阻碍。一方面,传统教学方法往往重灌输轻引导。在课堂上,教师以讲授知识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思考和探索的机会。这种教学方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例如,在讲解计算机编程语言时,教师只是按照教材内容进行讲解,学生机械地记忆语法规则和编程方法,缺乏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另一方面,教学方式单一也是传统教学方法的一个突出问题。传统教学主要采用课堂讲授、课后作业的方式,缺乏多样性和灵活性。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难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考核方式现状

当前高校计算机类专业的考核方式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评价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传统考核方式往往侧重于书面考试,以理论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为主要考核内容。这种考核方式存在诸多弊端,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极为不利。一方面,书面考核多、实践考核少,导致学生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例如,在计算机专业课程中,学生可能通过死记硬背理论知识点在考试中取得较好成绩,但在实际应用中却无法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创新实践。另一方面,传统考核方式难以全面评估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创新创业能力不仅包括专业知识,还涉及创新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多个方面。而传统考核方式通常只能考察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程度,无法对这些综合能力进行有效评估。

三、人工智能时代高校计算机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策略

(一)课程优化策略

增加创新创业相关课程很有必要,有此能力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竞争力强、薪资高。课程内容要多方面覆盖:创新思维培养课程可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激发创新意识,如引入苹果、阿里巴巴等成功案例分析创新点和成功因素。同时要整合人工智能与创新创业课程。

一方面在课程中引入人工智能应用案例,像其在医疗、金融、交通等领域的应用,如介绍人工智能辅助医疗诊断系统开发,启发创新创业灵感。另一方面开设人工智能创新创业实践项目,让学生组队针对问题或市场需求,用人工智能开发产品或服务。此外,可邀请人工智能领域专家和企业家到校讲座指导,让学生了解行业最新动态和创业经验。

(二)教学方法改进策略

引导式教学在人工智能时代不可或缺,传统灌输式教学已难满足需求,而引导式教学能鼓励学生主动思考与探索,契合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目标。比如教师采用问题导向式教学,像提出 “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提高图像识别的准确率” 这样的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解决,促使他们主动查阅资料、分析问题和创新思路,锻炼创新与解决问题能力。

实践教学是提升创新创业能力的关键。在人工智能时代,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要与人工智能应用紧密结合,增加实践机会和创新平台。一是加强校企合作,建立实习基地和创新创业孵化平台,让学生在企业实习中接触实际项目与问题,了解市场动态,如参与人工智能企业产品开发和测试以积累经验。二是组织创新创业竞赛和实践活动,像人工智能创新创业大赛、软件设计大赛等,让学生将知识用于实际项目,在团队协作、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中培养能力。

(三)考核方式改革策略

在人工智能时代,高校计算机类专业考核需改变传统侧重理论的方式,增加实践与创新能力考核比重。应大幅提高其在考核中的占比,如将实践项目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例提高到50%及以上,促使学生重视实践与创新活动,积极投入项目开发。从一些高校改革成果来看,学生参与创新创业项目的积极性显著提升,创新成果增多,不再局限于理论学习,而是注重知识应用与创新能力锻炼。

同时,要设定多元化考核指标以全面、客观评价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除传统考试成绩外,涵盖项目成果、创意设计、团队协作等方面。项目成果可依据创新性、实用性、技术难度等评价,像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发的高准确性和实用性的智能医疗辅助诊断系统,就能获较高项目成果分数。创意设计通过创新想法、设计方案评估,若学生提出的新人工智能算法应用于图像识别领域且有高创新性和可行性,可得较高创意设计分数。团队协作则由成员互评、教师观察来评价,如在创新创业项目中成员配合默契、分工明确、沟通顺畅,就能获得较高分数。通过这些,能全面评价学生能力,激励其提升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余潇潇,刘源浩.基于三螺旋的研究型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索与实践[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6(05):111.

[2]黄蓓蓓,钱小龙.探寻世界一流大学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奥秘——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整体性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22(03):33.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