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居民数字化素养提升机制研究

高梓瑶 贾丽华 刘芳 范文淑 郑宇彤 李彤杨
  
大海媒体号
2024年104期
廊坊师范学院 河北廊坊 065000

项目名称:“e农”——一站式精准营销电子商务平台,项目编号:S202410100001X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已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提升农村居民的数字化素养显得尤为关键。本文首先概述了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与意义,以及其主要内容与目标。随后,文章分析了农村居民数字化素养的现状,并探讨了提升数字化素养的必要性,特别是在推动乡村振兴和缩小城乡差距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借鉴国内外在数字化素养提升方面的成功经验,本文构建了农村居民数字化素养提升的机制,并提出了具体的实施策略和措施。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农村数字化素养;提升路径;信息技术

1农村居民数字化素养现状分析

1.1 农村居民数字化素养的定义与重要性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农村居民的数字化素养成为推动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数字化素养不仅指个体使用数字技术的能力,更涵盖了对信息的理解、处理和应用能力。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0年12月,我国农村网民规模为3.09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5.9%,较城镇地区低24.1个百分点。这一数据凸显了农村居民在数字化接入上的差距,也暗示了提升数字化素养的紧迫性。数字化素养的提升能够帮助农村居民更好地利用互联网资源,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农产品的线上销售,从而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数字化素养的重要性还体现在其对缩小城乡差距的潜在影响上。数字化教育能够为农村居民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使他们能够掌握与城市居民同等的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例如,通过数字化平台,农村学生可以接受与城市同质的教育资源,农村创业者可以学习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知识,从而在知识和技能上实现与城市的接轨。提升农村居民的数字化素养,有助于构建一个更加公平、开放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整体的和谐发展。

1.2 农村居民数字化素养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农村居民的数字化素养现状调查揭示了数字鸿沟的存在,这不仅影响了农村地区的发展,也制约了整个国家的信息化进程。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0年12月,我国农村网民规模为3.09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5.9%,与城镇地区相比,普及率差距达24.1个百分点。这一数据凸显了农村地区在数字化接入方面的不足。此外,农村居民在使用互联网进行信息获取、电子商务、在线教育等方面的能力普遍低于城镇居民,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通过数字化手段改善生活质量和参与经济活动的能力。

在对农村居民数字化素养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时,我们发现,农村居民在数字技能、数字意识和数字应用能力方面存在明显短板。例如,一项针对西部某省份农村地区的调查显示,仅有不到20%的受访者能够熟练使用智能手机进行网络搜索、支付和社交互动。这不仅反映了农村居民在数字技能上的不足,也揭示了他们在数字意识上的缺乏。因此,提升农村居民的数字化素养,不仅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信息时代,还能促进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有力支撑。

在分析农村居民数字化素养现状时,还应考虑文化、教育和经济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的匮乏、师资力量的薄弱以及传统观念的束缚,都是制约农村居民数字化素养提升的重要因素。例如,农村学校普遍缺乏专业的信息技术教师,导致学生在基础的计算机操作和网络应用方面得不到充分的教育和训练。此外,农村家庭的经济条件限制了他们获取和使用数字设备的能力,从而影响了数字化技能的培养。因此,要有效提升农村居民的数字化素养,必须从教育、经济和文化等多个层面入手,构建一个全面的提升机制。

2 数字化素养提升的必要性

2.1 数字化对乡村振兴的推动作用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数字化的推动作用不容小觑。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化已成为推动农业现代化、提升农村治理能力、丰富农村文化生活的重要力量。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0年12月,我国农村网民规模达到3.09亿,农村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5.9%,较2019年提升3.8个百分点。这一数据表明,数字化正在逐步渗透到农村地区,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数字化不仅改变了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还为农业生产和乡村治理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例如,通过智能农业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农作物种植的精准化管理,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在乡村治理方面,数字化平台的建设有助于提高公共服务的透明度和效率,如通过“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简化行政流程,提升政府服务效能在乡村振兴的进程中,数字化正是这一力量的体现。

然而,要充分发挥数字化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必须重视农村居民的数字化素养提升。数字化素养不仅包括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还包括对数字信息的获取、处理、分析和应用能力。通过开展针对性的数字化技能培训项目,可以有效提升农村居民的数字化应用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利用数字资源,参与到乡村振兴的各个领域中。同时,构建农村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平台,能够为农村居民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促进知识的普及和技能的提升,从而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2.2 提升农村居民数字化素养对缩小城乡差距的影响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提升农村居民的数字化素养显得尤为重要。数字化不仅为农村地区带来了信息获取、处理和应用的新方式,而且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键力量。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0年12月,我国农村网民规模为3.09亿,农村互联网普及率为55.9%,较城镇地区仍有较大差距。提升农村居民的数字化素养,能够有效缩小这一数字鸿沟,促进信息资源的均衡分配,进而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数字化素养的提升,对于缩小城乡差距具有深远的影响。首先,它能够提高农村居民的就业能力和创业机会。通过数字化技能培训,农民可以掌握电子商务、远程教育、在线医疗等现代信息技术,从而拓宽就业渠道,提高生活质量。例如,阿里巴巴的“农村淘宝”项目,通过培训农村合伙人,帮助他们利用互联网平台销售农产品,不仅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也促进了农产品的市场化和品牌化。其次,数字化素养的提升有助于农村居民更好地参与社会治理,通过网络平台表达意见、参与决策,实现民主管理。最后,数字化教育的普及能够促进农村教育资源的均衡化,通过在线教育平台,农村学生可以接触到与城市学生同等质量的教育资源,从而提高整体教育水平,为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奠定基础。

然而,要实现农村居民数字化素养的全面提升,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政府应出台相应的政策支持,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如宽带网络覆盖、数字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共享等。同时,应鼓励企业参与农村数字化建设,通过公私合作模式(PPP)等方式,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农村数字化项目。此外,还应重视农村居民的接受度和参与度,通过开展针对性的培训项目,让农村居民真正掌握数字化技能,从而在乡村振兴的进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3 农村居民数字化素养提升机制构建

3.1 政策支持与制度保障机制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提升农村居民的数字化素养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全面进步的关键。政策支持与制度保障机制的构建,对于激发农村数字化潜力、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具有决定性作用。例如,根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2年底,我国农村网民规模达到2.84亿,农村互联网普及率为57.6%,较2020年提升了11.1个百分点。这一数据表明,尽管农村互联网普及率有所提升,但与城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因此,政府应出台更多针对性政策,如提供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以鼓励企业投资农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农村居民能够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数字化服务。

此外,制度保障机制的完善也是提升农村数字化素养的重要一环。通过建立数字化教育和培训体系,可以系统性地提高农村居民的数字技能。例如,可以借鉴“互联网+教育”的模式,利用远程教育平台,为农村居民提供在线学习资源和课程。同时,政府可以制定相关法规,确保农村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比如通过立法保障农村儿童和青少年接受基础数字教育的权利。数字化教育的普及,将为农村居民打开通往知识和技能的大门,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3.2 教育培训与知识普及机制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提升农村居民的数字化素养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全面进步的关键。教育培训与知识普及机制的构建,需要依托于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同时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采取多元化和差异化的教育策略。例如,可以参考“数字鸿沟”理论,通过分析农村居民在获取和使用信息方面的差距,制定针对性的教育计划。在实践中,可以借鉴国内其他地区如浙江省的“互联网+”行动计划,通过建立农村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平台,整合在线教育资源,提供免费或低成本的数字化课程,使农村居民能够便捷地接触到最新的信息技术知识。此外,通过开展针对性的数字化技能培训项目,如“数字乡村”培训工程,可以有效提升农村居民的数字应用能力,促进他们更好地利用数字化工具进行农业生产、管理和服务。根据《中国农村统计年鉴》的数据,农村居民的数字化技能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可带动农业产值增长约0.2个百分点,这充分说明了教育培训与知识普及在提升农村数字化素养中的重要性。

4 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4.1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不足与改进策略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不足成为制约数字化素养提升的关键因素。据《中国农村统计年鉴》显示,截至2020年,仍有约10%的农村地区未实现宽带网络覆盖,这直接影响了农村居民获取和利用数字资源的能力。以“数字鸿沟”理论为分析模型,我们可以看到,基础设施的落后导致了信息获取的不平等,进而加剧了城乡之间的差距。因此,改进策略应聚焦于提升基础设施的普及率和质量。例如,可以借鉴“互联网+农业”的模式,通过政府与私营部门的合作,引入先进的通信技术,如5G网络,以实现农村地区的高速网络覆盖。同时,通过建立农村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平台,不仅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还能促进农村居民的数字化技能提升,从而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奠定坚实的基础设施基础。

4.2 农村居民接受度与参与度提升的对策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提升农村居民的数字化素养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全面进步的关键。然而,农村居民对新技术的接受度和参与度往往受限于教育水平、信息获取渠道以及传统观念的束缚。为了有效提升这一群体的数字化素养,首先需要构建一个包容性的教育体系,通过政府与私营部门的合作,提供定制化的培训课程。例如,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0年12月,我国农村网民规模为3.09亿,占网民整体的31.3%。这一数据表明,尽管农村地区的互联网普及率在提升,但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因此,可以借鉴“数字鸿沟”理论,通过针对性的教育项目,如“互联网+农业”培训,来缩小城乡之间的信息差距。同时,利用案例教学法,结合当地成功运用数字化工具提高生产效率和生活质量的实例,激发农村居民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此外,引入“参与式发展”模型,鼓励农村居民参与到数字化项目的规划和实施中来,从而提高他们对数字化技术的认同感和依赖度。

结论

应进一步完善农村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尽管近年来我国农村互联网普及率有所提高,但与城市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因此,政府应继续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特别是在偏远和欠发达地区,确保网络覆盖的全面性和稳定性。同时,应鼓励和支持私营部门参与农村数字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与运营,通过公私合作模式,引入更多创新技术,如5G、物联网等,为农村居民提供更高质量的网络服务。应加强农村居民的数字化技能培训。通过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体系,为不同年龄、不同文化水平的农村居民提供个性化的培训服务。政府和教育部门应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结合农村居民的实际需求,开发适合农村特点的数字化课程和教材。同时,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在线教育平台、移动学习应用等,为农村居民提供便捷的学习途径。总之,提升农村居民的数字化素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通过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技能培训、推动技术应用和加强政策引导,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农村居民的数字化素养将得到显著提升,从而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郝爱民,解梦菡.农村流通数字化对农村居民消费韧性的影响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24,(19):93-97.

[2]邹剑涛,龚昊麟,王源.流通数字化对缩小城乡消费差距影响分析——来自省域面板数据与空间杜宾模型的经验证据[J].当代农村财经,2024,(10):7-12.

[3]宁爱照,刘现武.数字普惠金融赋能农村居民家庭金融健康:特征优势、理论机制与实现路径[J].农业经济问题,2024,(09):30-40.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