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产教融合背景下成渝地区旅游类高职院校智能制造专业课程思政建设问题与对策探索

苏和丽
  
大海媒体号
2024年104期
重庆旅游职业学院 重庆黔江 409000

摘  要:要实现高职教育和产业发展、企业用人需求的有效对接,提升智能制造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需要深化产教融合。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课程思政有利于实现智能制造专业知识学习、职业技能培养和价值引领的统一。本文在分析产教融合背景下成渝地区旅游类高职院校智能制造专业课程思政改革特点基础上,针对产教融合背景下成渝地区旅游类高职院校智能制造专业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提出产教融合背景下成渝地区旅游类高职院校智能制造专业课程思政对策。

关键词:产教融合、成渝地区、旅游类高职院校、智能制造专业、课程思政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的重大战略部署,这对高职院校大力推进“三教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从深化产教融合出发,作为职业教育的主力军,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的重任。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成渝地区的高职院校必须积极探索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人才培养对策,大力推进“三教” 改革。 与此同时,我国近年来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方针,全面实现高职思想教育从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转变。在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课程思政的导向下,大力推进课程思政的实施,这落实到高职教育领域,就是要努力探索一条将专业知识传授、职业技能培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为一体的人才培养路径。智能制造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坚持产教融合,有利于实现高职人才培养与成渝地区智能制造产业发展需求的有效对接,从“三教改革”入手,从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评价等方面入手。

一、产教融合背景下成渝地区旅游类高职院校智能制造专业课程思政改革特点

(一)提升高职学生对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共鸣共情。重庆旅游职业学院在探产教融合背景下索智能制造专业课程思政实施路径的过程,十分注重将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就业等需求与成渝地区智能制造产业发展需求结合起来,注意将助力成渝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智能制造专业所需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与课程思政建设结合起来。通过将智能制造专业知识和技能与思政教育相融合,可以实现知识传授、职业技能培养与价值观引领的互补与同构,从而让学生更能在智能制造专业知识学习、职业技能训练中得到思想共鸣和道德引导。

(二)专业课程思政延伸了思政教育链条。在传统的思政教育理念中,高职院校对学生的思政教育主要集中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而从产教融合背景出发的旅游类高职院校智能制造专业课程思政改革,将对学生的思政教育从课内延伸到了课外。重庆旅游职业学院以产教融合项目任务为驱动,不仅仅在课堂教学中,而且在课前和课后也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可以说是将思政教育贯穿了整个高职人才培养过程。这样玖大大第增加了思政教育对智能制造专业学生成长成才的影响,更能促进学生思政素质的提升。

(三)拓展了思政教育空间。从产教融合背景出发,探索成渝地区旅游类高职院校智能制造专业课程思政实践对策,需要积极适应新时代数字技术对高职教育的新要求。通过充分地将各种数字技术应用到智能制造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中来,可以探索出线下教育与线上教学相融合的混合式教学。这样,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可以大大地拓展思政教育的空间,提高师生互动的频率,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不仅如此,其他的相关主体,如旅游企业等也可以加入到人才培养过程中来。

(四)形成智能制造专业思政教育点线面框架。从产教融合背景出发,探索成渝地区旅游类高职院校智能制造专业课程思政实施对策,挖掘相关专业课程实施课程思政的主线是重构课程思政内容,从产教融合出发来重新构建课程教学内容。与此同时,找到专业知识中的思政教育点,从产教融合出发来挖掘课程教学内容中的思政教育元素,将其融入到专业课程教学中。用主线串连起各个思政教育知识点,让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和职业技能培训中体验思想和情感的共鸣。

二、产教融合背景下成渝地区旅游类高职院校智能制造专业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

在教育部2020年印发的《 高 等 学 校 课 程 思 政 建设指 导 纲要》 指导下,成渝地区旅游类高职院校的课程思政建设如火如荼。智能制造是新时代最热门的产业之一,成渝地区的旅游类高职院校,以重庆旅游职业学院为例,智能制造专业大力实施课程思政,通过展开主题党日活动,归纳专业课程蕴含的课程思政的育人主体、特色教材建设和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培训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有益探索。当前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智能制造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跟进力度比较薄弱,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基于产教融合开展课程思政的教学理念不够深入,对如何借力产教融合建设课程思政认识不足。一方面是由于专业属性的原因,智能制造专业的大部分课程都是属于纯工科类,其中蕴含的人文因素相对较少,与其他的文科类专业课程相比较而言,这些专业课程融入思政元素难度较大。另一方面,部分专业教师对如何开展课程思政认识不到位,加之一贯以来的理工科思维惯性,便对如何在智能制造专业实施课程思政不免有畏难情绪。因此,很多教师对智能制造专业课程中蕴含的重要思政元素,如工匠精神、爱岗尽业、大国重器等思 政 元 素 的 挖掘不足,也有部分教师在专业教学中对思政元素的融入不够充分,存在融入不够系统、不够贴切的问题。

(二)“产教融合”+“课程思政”一体化育人体系设计不畅。将产教融合和课程思政相融合,首先要关注教学。当前,根据相关调查表明,成渝地区旅游类高职院校的智能制造专业在实施课程思政的过程中,存在一个比较突出的额问题是部分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方法比较陈旧,教学模式也比较单一。与此同时,还有部分教师是偏重于在传统的线下课堂教学中采用比较枯燥的说教方式向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灌输,存在缺少对学生进行渗透性思政教育意识不足的问题,存在比较严重的填鸭式教学方式,这就容易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部分教师在实施课程思政的过程中,也存在思政教育教学目标不够明确的问题。前述种种,导致了智能制造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效果不明显,学生对思政育人实效性评价偏低。

(三)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积极性不足;校企多种类型教师对课程思政内涵要求理解不一、对思政融入手段认识、课程思政在产教融合中的重要性不深、对思政元素挖掘不够。

(四)产教融合与课程思政融合评价体系不够完善。评价方式方法不科学,没有将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真正有效地融入教学评价中。

二、产教融合背景下成渝地区旅游类高职院校智能制造专业课程思政对策

(一)推动顶层设计,完善“一体化”工作机制,构建课程思政校企协同育人体系课程思政建设要坚持以“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为根本要求,深化产教紧密融合、校企协同合作,以“形成校企协同效应”为指向,实

现专业知识、技能培养讲授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合。必须推动顶层设计,科学统筹校企双边育人力量和育人资源,以“上下贯通、左右联动、校企内外协同”的“一体化”工作机制,构建形成“思想统一、职责明确、行动有力”的课程思政育人体系。除此以外,还需要完善智能制造专业相关课程的课程思政标准,在对智能制造专业课程的整体设计的基础上,将梳理好的思政元素如职业道德、社会主义价值观等融入课程教学过程之中。

(一)重构基于产教融合的课程思政教学内容。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提升课程思政育人实效性,全面构建基于产教融合的课程思政体系,就是要将成渝地区产业发展对智能制造人才的需求融入课程思政。以智能制造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机械制图》为例,作为一门必修的专业课程,其课程思政改革可以以精品在线课程、相关各级教学改革课题和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等为依托,持续开展本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探索,逐步构建其全面而系统的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实现《机械制图》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重构。另一方面,《机械制图》的课程标准和智能制造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也需要进行完善和调整。也就是要以国家对成渝地区智能制造产业的战略布局为引领,对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进行重构。以培养学生的智能制造专业技能为目标,将成渝地区智能制造行业的重要项目与本专业蕴含的课程思政教育点相结合。

(二)从产融融合出发,深入挖掘智能制造专业课程蕴含的课程思政元素。一方面,旅游类高职院校需要组织教室深入成渝地区的智能制造企业进行深入调研,精准掌握智能制造行业发展对智能制造人才的需求情况,充分了解智能制造企业各个岗位对人才的知识需求和技能要求。另一方面,校企和行业组织要召开联合专家会议,重新弄审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智能制造专业结构。另外,还要将智能制造行业标准、生产流程等内容融入课程教学,将企业的实践案例融入教材编写。成渝地区旅游类高职院校的智能制造专业课程思政建设,除了必须基于产教融合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重构外,还需要对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进行深入挖掘。为了充分挖掘智能制造专业课程蕴含的课程思政元素,需要教师对智能制造专业课程内容有深入的了解和分析。新时代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的需要成渝地区旅游类高职院校借力产假融合,培养高素质技能型智能制造人才,以满足数字技术革命和智能制造产业深入变革对人才的需要。当今的智能制造专业学生需要面临多元价值观的冲击,未来所从事的智能制造产业具有任务难度大、工作强度高等特点,因此我们需要大力挖掘理想信念、吃苦耐劳、精益求精等职业道德等思政元素,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态度,让他们从智能制造行业的先进人物和优秀典型中受到良好熏陶和激励,引发他们的共情,为其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引导学生关注成渝地区智能制造产业发展,鼓励其积极投身到成渝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去,树立将个人发展与成渝地区建设相结合的思想意识。

(三)从产教融合出发,创新智能制造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方法。探索基于产教融合的成渝地区旅游类高职院校智能制造专业课程思政课程思政实施对策,就是要最大限度第激发教师和学生参与课程思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实现职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为了提升智能制造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质量,提升育人实效性,需要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推进本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方法改革。一是要彻底抛弃以往教师单向说教的填鸭式教学方式,通过翻转课堂、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情景模拟教学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主动参与课程思政的积极性,引导他们通过动手动脑,小组协作探究等途径去体悟思政教育的精髓,通过产教融合的方式,将智能制造专业知识学习、职业技能培训和思政教育熏陶融为一体,增强课程思政育人的趣味性和育人实效性。

(四)建立健全基于产教融合的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从产教融合背景下出发而构建的智能制造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需要持续改进多方面的内容,包括评价方法优化、评价内容创新和评价主体多元化等方面。结合成渝地区旅游类高职院校智能制造专业课程思政实施的实际情况,我们可以从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两个维度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评价改革。具体来说,第一就是根据课程思政元素挖掘是否充分,课程思政切入点是否恰当,课程思政育人目标是否明确,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是否合理,课程思政教学手段和方式是否有效,师生互动如何,作业布置是否契合产假融合的基本理念等方面,对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相关情况进行考核。第二就是根据学生投入课程思政的主动性、共鸣认同的发生率,情感熏陶和道德提升的有效性,小组讨论互动性开展如何,以及专业知识学习、职业技能培养和价值观养成是否统一等方面,对学生在课程思政实施过程的“学”的情况进行评价。第三就是构建由教师、学生、企业、行业组织等多元主体参与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体系。在多元主体评价体系下,可以通过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学生小组评价、企业评价和行业组织评价,从智能制造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对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第四,评价方式更加灵活,注重过程性评价。不同的专业课程,可以根据自身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综合应用调查问卷、深度访谈等多种评价方法。

参考文献:

[1]赵小娟.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环保类专业课程思政体系构建及实践路径.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4,23(02):49-58.

[2]张德虎.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汽车类专业课程思政校企协同培育路径研究.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22(06):53-61.

[3]隋欣.高职院校产教融合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模式构建.政治教学参考. 2024(04):102-103.

[4]冯琛.产教融合视域下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思政”的探索与研究.第五届创新教育与发展学术会议论文集:2023-12-03.

[5]李新路.产教融合视域下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多维度构建.合肥学院学报(综合版). 2023,40(05):140-144.

作者简介: 苏和丽,女,1982年生,四川省隆昌市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

本文系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2024年度产教科融合课题《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智能制造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探索与实践》 (项目编号:ZJJX24CY029)

2023年重庆市教委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高职语文课程思政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Z233331S)

重庆市高等教育学会 2023-2024 年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课题《课程思政背景下高职教师数字素养提升路径研究》(项目编号:cqgj23281C)

重庆旅游职业学院2023年教学质量工程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大学语文(项目编号:YJSK2023002)阶段性研究成果。

《校企合作背景下文旅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研究》(项目编号:GZ223213)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