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原理”课教学的理路与路径

刘燕
  
大海媒体号
2024年112期
徐州工程学院 江苏 徐州 221111

[摘要]在新时代推进高校思政课改革,提升思政课教学的亲和力和感召力,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助力支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是现实逻辑、理论逻辑与价值逻辑相统一的结果。在融入过程中应提升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完善校园传统文化教育载体、建构“三维一体”全方位的教学融入模式,实现思政育人的根本目的。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契合性;实践路径

基金资助:徐州工程学院教研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研究”(YGJ2335)

作者简介:刘燕,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厚重,滋养着中华民族,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不仅可以成为高校思政课建设的重要内容,而且能够助推课程改革释放活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下简称“原理”)课程教学,既是以文育人增强 “原理”课教学实效性的必然选择,也是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契机,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原理”课教学的逻辑理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首次提出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命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作为高校思政课的主干课程“原理”课是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培养马克思主义思维方式的重要渠道。因此,在新的历史征程上,探讨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思政教育方式,要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功能,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原理”教学是理论逻辑、现实逻辑、价值逻辑相统一的结果。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原理”课教学的理论逻辑

恩格斯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马克思主义不是僵化的教条,其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开放性的理论品格,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学创造无限的可能性,并为此提供科学的指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融入“原理”课教学的前提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很多方面具有高度的契合性。例如,马克思主义世界观、自然观、社会观、道德观分别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宇宙观、天人观、天下观、道德观的相互契合,这种高度契合性不仅构成融入内容的基础面,而且还必将推动原理课教学改革创新实现新的飞跃。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原理”课教学的现实逻辑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原理”课教学是革新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效果的现实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应坚持“八个相统一”,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有很强的学理性,如何增强教学的亲和力、提升学生的“抬头率”是教师需要破解的难题。以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大多采取灌输式的单向教育模式,学生理解和接受起来有一定困难,并且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主体性缺失,无法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影响学习的积极性和有效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精神底色,并且具有丰富的故事案例和素材,将熟知的叙事语言和逻辑融入“原理”教学,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更加顺畅,不断探索出更加生动的教学方法,持续提升“原理”课教学内在活力,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动力,增强理解和掌握教学目标的能力,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育人成效。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原理”课教学的价值逻辑

第一,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原理”课教学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历久弥新,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大学生在新时代肩负的历史使命。作为高校思政课的主干课程,在“原理”课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有利于学生在马克思主义视域下加深理解并重新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内涵及价值意蕴,更好地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第二,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原理”课教学有助于提升立德树人的实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五千多年的沉淀,蕴含各种思想精华,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文化根基。特别是优秀传统文化中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注重对人生的思考、对人的价值的探索,容易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有助于其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资源,融入“原理”课程教学,可加强对学生价值观的培养与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让学生在思政课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可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原理”课教学的实践路径

(一)增强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助推“原理”课教学改革增添活力和效力,为了达到高质量融入目标,作为教学活动的实施者,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只有自身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突出的综合素质,才能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原理”课的最佳的教学效果。为此,高校及教师个人需要同向发力、同频共振,共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的教学改革创新。一方面,高校应进一步加强对思政课教师的传统文化专题培训。定期邀请、组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人、专家开展专题培训、交流研讨,通过专业性的指导,深化教师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力、感悟力,激发创新性融合思维,切实保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全方位地融入教学。另一方面,教师应积极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积极开展自学,广泛涉猎、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书籍,提升传统文化浸润,不断汲取中华优秀文化的智慧和力量,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自身。

(二)完善校园的传统文化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之道,要有惊涛拍岸的声势,也要有润物无声的效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原理”课教学,必须秉持以育人为导向的教学理念,完善学校传统文化育人环境,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润物细无声般的育人效果,坚持凸显校园隐性文化的育人功能。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观念、教化理念、人文精神等文化资源融入校园一体化建设,做好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到制度文化建设的设计规划,营造良好的传统文化育人环境。坚持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染、熏陶、教育广大师生,在传统文化的浸润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比如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校园建筑,设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长廊、鼓励学生绘制中华传统文化元素的文化墙;将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开展传统文化主题的园游会、鼓励建立传统文化类社团,展现当代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悟力和创造力。

(三)建构全方位的教学融入模式

一是在课堂理论教学方面。“原理”课教学意在帮助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内涵,培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原理”课教学,是要围绕教学目标的实现,在教学过程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相关素材、案例,体系化、系统化地有机融入到“原理”各教学专题中,引导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相通的表现和价值意蕴,通过学生熟知的叙事方式激发学生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环节,深化理解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以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二是在多媒体线上教学方面。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原理”课的线上教学平台的搭建,既是保障课程知识链完整性的现实要求,也是增强教育实效性的应然之选。慕课以其自身开放性、工具性等特征可以有效改善传统教学形式单一、体验感不强的问题,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教师应以慕课为载体,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原理”课的线上教学方式创新,可以充分利用线上教学资源,采取灵活设计方式,通过案例分析、演示文稿、图片、视频有效结合的方式,加强知识本身的感知性和立体性,引导学生在线上平台持续学习,提升思政课的教学质量和育人效果。

三是在课外实践教学方面。一方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积极开展实践教学活动。结合教学内容充分发挥地区优势,挖掘、利用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如博物馆、文化馆、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传统文化资源支持教学实践活动,建立传统文化实践教学基地,定期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形成具有示范意义的实践教学模式,让学生实践教育中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发挥以文化育人的功能,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有机融合。另一方面要充分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开展传统文化体验活动。组织学生在假期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实地调研等方式体验传统文化,拍摄、制作传统文化相关作品,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特色和崭新的生命力;加深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解。

三、结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底色,在新时代要深化教育改革,推动高校思政课创新性发展,增强思政育人的实效性,应借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源不断的能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具有现实必要性和内在耦合性,是新时代实现中华优秀传统创新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为此,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夯实教师传统文化素养;优化校园教育载体,营造沉浸式以文育人氛围;丰富教学模式,实现全方位融入目标,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原理”课提质增效,助推思政育人成效。

参考文献: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2023年版)[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192-193.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 [J].党建研究,2-3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64.

习近平.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N].人民日报, 2023-06-03(1).

余卫国.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契合性论析[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24(01):33-41.

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 001).

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 (17):4-16.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