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广州农业产业园数字化发展策略创新与探索实践
内容摘要:粤港澳大湾区是全国数字经济发展的高地,而现代农业产业园又是农业产业集约化发展的资源聚集地。产业数字化成为联通二者的最佳桥梁。现代农业产业园的数字化改造升级已不在是新鲜事物,智慧农业、农村电商衍生业态等已在农业产业园扎根发展,数字经济显著提高了园内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伴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深入推进,广州现代农业产业园也在不断探索新的数字化发展策略并以新的方式重塑农业全产业链。本文分析了广州市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建设特点,并对广州现代农业产业园数字化发展策略的创新与实践案例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现代农业产业园,数字农业、智慧农业
基金课题:2021年广东省教育厅普通高校青年创新人才类项目“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广州农业产业园数字化升级策略与实施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1WTSCX330);广东开放大学《供应链与物流管理》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项目(项目编号:2022DKC04)
引言
伴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推进,早在印发的《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文件中对湾区农业产业园的建设就有相应的发展布局。文件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精准脱贫和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和“建设一批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先导区”。[1]也正是自2018年起,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广东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相继开始申报建设。从诸多政策文件上可看出,广东将现代农业产业园作为促进全省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抓手。广州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城市之一,积极开展市内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建设。通过观察历年来广州市内所申报建设的各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可以发现数字经济正在积极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园升级,而广州也成为现代农业产业数字化创新发展的试验田。[2]
广州市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特点
广州市的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集中于2019—2022年间申报设立。其中2019—2020年间,所设立的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主要以广州市各区的优势农产品为依托,积极推动主导产业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全覆盖,培育知名度高的各区农业品牌,打造“粤字号”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详见表1)。[3]
由于广州市是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城市,在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方面,拥有极好的区位优势和发展基础,并且市内各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备,资金、技术、专业人员配置齐全,所以广州市的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第一,建设资金自筹。与历届清单中粤东西北地区农业产业园需要财政资金补助的情况不同,广州市内的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均是自筹建设资金,将建设情况报省农业农村厅备案;第二,紧贴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农产品消费需求,产业园所覆盖的特色农产品经济附加值较高,多为花卉、水果、蔬菜、肉蛋类。广州市各区现代农业产业园通过提升品牌价值,或借助智慧农业打造高品质农产品来满足日益增长的城市农产品消费需求;第三,功能性产业园数量突出。[4]目前广州拥有全省范围内数量最多的省级功能性产业园,这得益于广州的涉农教科研机构众多,农业科技研发及数字经济产业基础雄厚。未来广州的功能性产业园有望成为农业产业链重塑及农业数字化升级的核心驱动力量之一。
广州现代农业产业园数字化发展策略创新与实践探索
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是农业在空间地域上的聚集区,它是在具有一定资源、产业和区位等优势的农业生产区内形成明确的地理界限和一定的区域范围,由政府引导监督、各经营主体运作,用工业园区的理念来建设和管理农业产业园,以聚集现代生产要素、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现代科技和物质装备为基础,通过“生产+加工+科技+营销(品牌)”全产业链开发打造综合型一体化现代农业发展平台,是原农业示范区的高级形态。现代农业产业园通过实施集约化的农业生产和企业化经营管理,不断壮大主导产业,培育并提升农产品品牌价值,有效提升了农产品的经济附加值,拓展了农业产业链,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与此同时,数字经济迅猛发展,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等为技术支撑的数字经济正在加速向一、二、三产业渗透,产业数字化的赋能效应日益明显,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了强劲动能,成为当前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5]
规模化、集约化的现代农业产业园,成为数字经济与现代农业融合发展的沃土。广东省农业农村厅提出,省级农业产业园5000万元建设资金,至少拿出其中300万元用于支持企业发展数字农业,即至少6%的建设资金用于发展数字农业。广州农业产业园的数字化升级紧密结合粤港澳大湾区区位发展优势,对接城市居民农产品消费升级需求,充分发挥数字经济资源优势,通过对传统农业各领域各环节的数字化改造,开发农业产业数字化新业态,在现代农业产业园数字化转型方面创新发展策略并不断探索实践。
1.“虚拟”农业产业园推动农业产业链重塑
传统的农业产业园依托于农业种植、养殖等农业主导产业,并致力于打造当地特色农产品品牌,构建以增加农产品经济附加值为目的产业链条,这势必要具备地理空间上的界限。然而以羊城晚报数字农业产业园为代表的新型“虚拟”农业产业园打破了人们对传统产业园的理解,破除了产业园实体边界。产业园由广东羊城晚报创意园投资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牵头落实,由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碧桂园农业控股有限公司、广州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广东十记集团有限公司、广东省现代农业产业园联盟七家企业推进实施建设。羊城晚报数字农业产业园围绕全省现代农业产业园的优势主导产业,深入推进农业产业的数字化进程,搭建农业数字化服务平台,纵向联通原材料供应、农业生产、种业研发、加工流通、品牌营销、质量服务等全产业链各关键环节,横向涵盖全省范围内的农林牧渔各类农产品,搭建农业现代化发展信息桥梁,致力于将产业园建成全国农业数字化升级的核心枢纽和大湾区数字农业农村“千人”智库平台。[6]
2.预制菜产业园以数字重组农业全产业链
如何解决农产品的的销售问题一直是打造农产品产业链需要思考的核心问题。现代农业的发展在农产品产销对接上开展有多方面的尝试。伴随着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建设与发展,通过搭建信息平台,实现产销信息共享,进而调整农产品的销售价格和供给量已成为农业产业园进行数字化升级的必选项。与此同时,农村电商、农产品直播等数字经济新业态的不断发展,为打通农产品销售渠道提供了多元化的选择。但是无论是数字化信息平台还是电子商务新业态并未从根本上重塑农业产业链,更多的是承担消费端与生产端的联通作用。预制菜产业园打破了原有的农业产业链模式为农业全产业链数字化重组提供了新方案。
城市居民农产品消费的结构性变化推动农业供给侧改革。从消费端来看,“宅经济”、“懒人经济”蓬勃发展,户外露营、外卖等新消费场景纷纷涌现,以空气炸锅机、多功能料理机为代表的小家电产品受到追捧,这些都为预制菜创造了极大的需求。从生产供应端来看,预制菜产业链条复杂,处于第二产业,与第一、第三产业在生产、投入、资金交易等环节紧密交织,各企业通过延伸供应链涉足预制菜产业。现代农业产业园以构建中央厨房为核心,通过搭建数字化信息平台将采购、加工、物流配送、销售有效结合在一起(详见图1),以数字化技术向前向后重组产业链条,更好地对接消费者终端的需求。广州市南沙区预制菜产业园经营覆盖生猪养殖与屠宰加工、现代渔业、预制菜产品生产加工等领域,以“生产+加工+研发+仓储+物流+营销+贸易”的模式,经数字经济赋能重构预制菜产业发展的全产业链体系。产业园以“一带、两核、三心”的空间布局构建预制菜产业园,即打造预制菜特色产业示范带;建设成为预制菜的国际贸易和国内贸易加工核心产地;形成全球预制菜产业的贸易投资中心、数字品牌中心和科技研发中心。[7]同时,借助粤港澳大湾区的区位发展优势,探索预制菜生产前置港区直接联通港澳、海外的产销模式,最大限度增加农产品的经济附加值。
3.大学及科研院所成为广州现代农业产业园的新生力军
自2021年起立项的广东升级功能性产业园,大部分是由大学及科研院所领衔主导建设的。大学及科研院所在农业设备研发、种业科技、科研人才储备等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和技术积累。而广州作为省内众多大学及科研院所的所在地,自然成为此类现代农业产业园的聚集地。[8]
以广东省农科院加工所加工服务产业园为例,通过升级数字化服务平台对接服务省级以上产业园(见图2),实现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省级农产品加工服务产业园还通过联合企业共同打造数字化公共服务平台,引导参与企业及各地现代产业园实施主体通过“订单农业+保底收购”模式,与农民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民加入产业园的生产及服务环节,实现农民增收。[9]
参考文献
[1]甘小霖,姚一鸣,刘圣岩.数字经济下粤港澳大湾区产业与创业发展策略[J].市场周刊,2024,37(28):54-57.
[2]曾敏灵.广州高质量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思考[J].当代县域经济,2023,(08):69-71.
[3]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广东省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指引(试行)[J].广东省人民政府公报,2018,(31):33-41.
[4]付伟.广东再创建38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J].山西农经,2020,(13):44.
[5]黄菊英,刘浩,辛馨.数字经济赋能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应然逻辑与路径选择[J].经济界,2024,(02):89-96.
[6]张英楠.现代农业产业园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理论逻辑与实现路径[J].科技与金融,2024,(06):20-25.
[7]李景秀.新质生产力背景下广东预制菜产业链分析与投资策略研究[J].南方农村,2024,40(04):13-17.
[8]申梓瑜,申玉霞.数字经济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影响研究[J].中国经贸导刊,2024,(12):91-93.
[9]李琪.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农业绿色发展研究[J].青海社会科学,2024,(03):107-116.
作者简介:
李成(1983-),男,汉族,广东省广州人,博士,讲师,广东开放大学(广东理工职业学院)市场营销专业负责人。研究方向:战略管理、数字经济、数字农业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