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从舞蹈《塑骨》看四川非遗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
摘 要:本文对第13届“荷花奖”现当代舞金奖《塑骨》非遗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进行研究,旨在探讨打破传统观念,融入非遗文化,运用现代编舞手法让观众感受舞蹈与传统文化的交融与碰撞。《塑骨》坚守对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创新技巧和形式实现多元化创作,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用当代舞蹈精美表达。文章从非遗为根、传统美学融合、传统文化的当代舞蹈表达思考三方面对舞蹈《塑骨》进行分析,探索对四川非遗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
关键词:《塑骨》;当代舞蹈创作;非遗传统
当下中国舞蹈行业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自2021年舞剧《只此青绿》迅猛“出圈”,许多学者意识到舞蹈与传统文化多元化融构和统一已经是当代舞蹈创作的新观念。舞蹈艺术在解析、重组本体的基础上与不同文化,不同艺术种类碰撞交融,进一步扩大舞蹈表现视野。在此背景下,以第13届“荷花奖”当代舞金奖《塑骨》作品对非遗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进行探究与分析。
一、深入生活,非遗为根
2007年4月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中国民间伞艺的活化石”。《塑骨》编导杨畅赴创作原型油纸伞源头——泸州分水岭镇,编导跟随油纸伞传承人毕六福一同走进油纸伞的制作工坊进参观,了解分水油纸伞制作需要96道工序,选材、锯筒、刨节、刮青、穿线、石印、上油等。作为目前国内唯一完全保留着全手工制作的油纸伞,几乎毫无遗漏地承袭了中国传统的制伞技艺。制作好的油纸伞反复撑收3000次不损坏,清水浸泡24小时不脱骨,伞顶五级风中行走不变形,经久耐用,生态环保。
《塑骨》选取其中最体现人文风骨的一环——塑伞骨。伞骨有着顽强向上、坚毅的品质,生就一副傲骨,苦守一份执着,金竹百年不变节,伞骨千年不弯腰。因此,《塑骨》通过表现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泸州分水油纸伞”制作的关键工序:削制、晾晒、钻孔、拼架、串联、成骨,”彰显巴蜀传统技艺的精湛和一代又一代手工艺人的默默坚守传承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做人如做伞,讲究以诚为本,以信悦人,信念如竹骨。可以说这是一个用现代舞蹈艺术之美演绎四川非遗技艺之美,诠释中华民族铮铮傲骨,不屈不挠屹立于世界的气节的创新之作。
二、传统美学加持,牵手非遗文化
儒道的传统美学思想的熏染,本民族文化产品的审美倾向和精神内涵无形中受其内在精神主宰和指引。其中道家追求自然、淳朴,主张“大道至简,返璞归真”,《塑骨》正是其在当代的生动体现,注重动作线条的流畅感和空间感的营造,营造大象无形,富有极致美的境界。《塑骨》的舞美设计以红色灯光为主,白色黑色为辅,相互交替,展现老艺人对伞骨工序的执着与发展。楠竹制作而成的巨大伞骨在舞台中央,身着黑色服装的老艺人在伞下辛勤劳作,在红色灯光的照射下呈现出的光影,两者交相辉映,相得益彰,颇有“物我一体”的意境,巧妙地暗示了任时光不断流逝,老艺人对巴蜀油纸伞传统技艺不屈不挠的默默坚守和精益求精的精神。群舞头朝外躺地呈现出圆形环绕中心女主滚动,在红色、白色灯光的照应下渲染出极致简约的空间感、层次感以及百年非遗伞艺具象化的厚重感。《塑骨》舞美灯光大方简约,却达到了传情达意、推动叙事,给观众干净有力的视觉冲击感。
道家认为,宇宙万物是虚实共存的才得以永恒发展。“实”是物质层面的物象,“虚”是精神层面的物象,由实境触动观者的想象而后在脑海里形成虚境。舞蹈《塑骨》由道具伞骨、老艺人、三个元素组成。老艺人身着黑色服装手执巨型伞骨在舞台中央缓缓而行,身着红色大裙摆长裙的群舞演员是则伞骨的意象外化,躺地的群舞随女主的气息随动,而女主与老艺人又有着意念的联动。老艺人是客观存在的物体,舞者刚柔并济的手臂造型是老艺人伞骨的意象外化。舞蹈《塑骨》强调的坚毅、专一的匠心精神,女群舞代表的伞骨是老艺人对制伞信念的外化,老艺人缓缓推动巨大的伞骨,绕圈劳作,在伞的推行中,有一束光从舞台右侧打向老艺人,灯光随着老艺人的日夜兼程慢慢地移动,最后落在另外一侧,这束光代表时光流转,寓意非遗传承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脚踏实地坚守制伞。编导特意把这束光打成光圈,旨在整体给人视觉上有强烈的艺术感,同时更加强调在时光的流逝中,刚性又有韧性的楠竹伞骨以及老艺人严谨认真、细致入微地雕刻,更加有力、突出“竹有节,人有志,彼风姿凌美,塑骨气轩昂”的精神。伞骨女群舞与老艺人在舞台上意念舞动完美地呈现了虚实相间,和谐,统一的美学意境,可谓简约而不简单。
三、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舞蹈表达思考
当今时代,舞蹈与各种艺术门类、多媒体、新科技、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等融合碰撞的潮流,无不在推动着舞蹈艺术的无限发展,同时也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
首先,在与多种要素进行融合统一该如何保持舞蹈本体特性?舞蹈不被其他艺术门类淹没的核心在于身体语言的独特设计,通过对不同文化符号的认知和理解,可以帮助艺术创作者从中探索到不同文化中适合舞蹈身体表现的动作语言,运用到舞蹈中,碰撞出不同文化与舞蹈之间产出的美,实现有效的跨文化创作。这就需要舞蹈创作者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同时具备丰富的文化涵养以及具有高超的文化转化、整合能力。其次,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舞蹈表达需要解决的问题。舞蹈创作者要用多元视角去探索不同艺术、不同文化之间的异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握好传承与创新的尺度。需要舞蹈编导对传统文化有深入研究,运用新颖的编创技术,保持舞蹈与传统文化元素融合统一,同时又能体现舞蹈的独特性。在改革开放以来,各种文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文化转型呈现出‘由慢到快’‘由浅到深’‘由一到多’的变化特征,各种文化呈现出争奇斗艳的壮丽文化景观,文化的边界在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实践中的内涵已大大扩展。”舞蹈编导的创作视角不能再局限于舞蹈领域内部的变革,要寻求跨领域、跨文化、跨媒介等综合性、多元化的创作理念与方式,在舞蹈作品寻求社会、人民和艺术家个性的平衡与统一。时代不断发展,舞蹈编导的创作理念须时而变。因此,传统文化的当代舞蹈表达的环境下,既是中国舞蹈艺术发展时代要求,也是对舞蹈艺术创作者的考验。
四、总结
中国舞蹈要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当代表达,展现文化自信和发扬中华民族精神。舞蹈创作者需要在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求与舞蹈的共性,不断开拓舞蹈表现范围,以多元视角去探索舞蹈表达方式,不断丰富创作理念,运用先进技术展示更加个性和多元化的舞蹈艺术作品,以此推动中国舞蹈的创新发展,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散发出无限魅力。
参考文献
[1]滕玥.中国民间伞艺活化石[J].环境经济,2021.
[2]李修建.中华美学精神的内涵与当代传承[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
[3]从舞蹈《龙门金刚》看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J].时代报告(奔流),2022.
[4]刘芳君.从舞蹈美学的视域论中国舞蹈中传统文化的融入[J].尚舞,2023.
姓名:王田(1998年),女,汉族,山西省晋中市,四川音乐学院 舞蹈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舞蹈创作,邮编:61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