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五色”实践教育视角下黑龙江省研学旅行课程体系的建设
摘要:黑龙江省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地域文化,为研学旅行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本文从龙江“五色”实践教育视角出发,构建了黑龙江省研学旅行课程体系,通过顶层设计和资源整合,推动黑龙江省研学旅行课程的系统化和特色化发展,以促进中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实践教育质量的改进。
关键词:“五色”实践教育;研学旅行;研学课程体系
项目来源:龙韵研途——“五色”实践教育视角下黑龙江省研学旅行课程设计,2024年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国家级一般项目,202410235016
“五色”实践教育的普及和发展,展现了黑龙江省的地域特色,也响应了新时代教育的号召。研学旅行是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途径,它既能拓宽学生的视野,也能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黑龙江省在推进“五色”实践教育的过程中,应积极整合地方特色资源,探索研学旅行课程体系的建设,构建具有地域特色的研学旅行课程体系,以实现教育方式的创新和教育内容的多元化。
一、“五色教育”的内涵和价值意蕴
黑龙江省从“立德树人,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根本要求出发,以“强化龙江特色、拓展教育载体”为劳动教育目标,挖掘黑龙江省得天独厚的自然与人文资源,提出“五色教育”,即红色基因传承、绿色生态文明、蓝色高新科技、金色现代农业和银色冰雪文化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将劳动教育渗透到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构建一个多维度、全方位的新型劳动教育模式。
1.红色基因传承教育:课程主要围绕龙江四大精神展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以及坚定的理想信念,引导学生成为弘扬龙江精神、中国精神的时代先锋。
2.绿色生态文明教育:实施绿色生态文明实践活动,培育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增强学生对自然资源的保护意识,让学生深刻认识到黑龙江在国家生态安全体系中的关键地位,激发学生构建美丽中国的坚定决心。
3.蓝色高新科技教育:通过参观科技馆、参与科学实验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科学精神,激发学生对科技的兴趣和探索欲望,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
4.金色现代农业教育:实施现代农业科普教育与农耕文化体验活动,让学生掌握农业生产全周期的知识,产生对农业的深厚情感。
5.银色冰雪文化教育:通过实施冰雪文化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深刻体验到冰雪文化的独特魅力,进而锻炼意志力和提高身体素质。此外,该教育模块也将促进冰雪产业的繁荣发展,对黑龙江省发展独特的冰雪文化具有积极作用。
二、“五色”实践教育视角下黑龙江省研学旅行的课程设计
1.明确“五色”内涵:“五色”实践教育是指黑龙江省内基于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文化背景提出的一种教育理念。在进行线路和课程设计时,要充分挖掘黑龙江省的“五色”元素,也要注重课程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互动中领悟“五色”教育的内涵,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进一步拓宽视野,增强实践操作能力。通过研学旅行,学生将更好地了解地方特色与国家发展的紧密联系,促进个人全面发展,为未来的生活和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2.专业人员管理:无论是线路还是课程,在设计的过程中都离不开专业人员的进入。在设计线路时,应当有一个专业的计调团队,学生能够根据教育目标和实际情况,量身打造适合学生的研学内容。同时,在活动进行中,还需要专业的导游人员和研学导师相互配合,为学生们提供全程的保障和指导。专业人员管理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研学旅行的策划与活动的实施过程中,还体现在对学生的个性化关怀及应急处理能力上。研学旅行中,需要专业人员能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需求,并在遇到突发状况时,能迅速做出反应,确保学生的安全与利益。通过这种模式,不仅提升研学旅行的品质,还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为全面和深入的学习体验,使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收获知识,培养能力,激发潜力。
3.精确分类基地:在设计线路前,要具有将基地按颜色准确分类的能力,确保每个基地都能体现对应的“五色”教育内涵。如:红色基地可选取革命历史遗址,绿色则可定位到生态保护区,蓝色聚焦于科技园区,金色可展示现代农业成果,银色凸显冰雪艺术和文化。通过这种精准的分类,研学旅行将更具教育意义,让学生在游览中深刻感受和领悟“五色”教育的丰富内涵,从而将“五色”教育从理论转化为具体体验。此外,精准的分类也有助于提高研学旅行的效果,让每个学生都能在符合自己兴趣和需求的环境中,得到全面而深入的学习。通过这种生动活泼的学习方式,研学旅行不仅能使学生拓宽知识面,更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未来的成长打下坚实基础。
4.合理安排行程:要确保行程的时间分配恰当,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多地体验“五色”教育内涵;此外,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设计富有挑战性和趣味性的活动。合理的行程安排,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综合素质,形成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同时,也有利于推动研学旅行市场的健康发展,为地方经济和文化传承注入新的活力。
5.保障过程安全:行程规划中必须严格执行安全规范,确保每一项活动均配备专业的安全指导人员,并配备齐全的安全设施。例如,在开展红色革命历史教育旅游时,组织学生参观革命遗址,应着重强调遵守参观秩序,严禁触摸展品,以确保参与者的个人安全及文物的完好无损;在进行绿色生态保护主题的旅游活动时,应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环保教育,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预防对生态环境的潜在破坏。通过精细化的安全措施实施,不仅能够保障研学旅行活动的顺畅开展,同时也能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自我防护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此外,这些措施也符合国家对文化旅游活动安全性的相关要求,为地方文化的传承与推广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三、“五色”实践教育视角下黑龙江省研学旅行的课程实施
(一)行前准备工作
1.研学地点和目标介绍:在筹备研学旅行初期,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资源激发学生兴趣,为研学旅程预热。通过深入解析各研学点的目标,让学生初步构建课程轮廓,清晰认知学习目的与任务。随后,教师可组织构建4至6人的研学小组,每组经民主推举或自荐产生组长。小组成员在研学导师的悉心引导下进行有效分工和团队协作,携手克服挑战,圆满达成研学使命。
2.过程安全和纪律规范:在组织研学旅行时,应始终将安全放在首位,根据目的地特点制定了全面的安全教育计划和严格纪律。为提升学生自我保护和应急能力,学校提前进行了包括交通安全、消防安全、户外安全和急救技巧在内的安全教育。学生们通过模拟紧急情况的演练,加强了安全知识和急救技能。同时,考虑到季节变化,学校也制定了相应的安全措施,如夏季防暑防晒,冬季保暖和适应滑雪场天气的装备准备,确保研学旅行的安全和顺利进行。
3.行中劳动与技能教育:研学旅行作为一种综合教育实践,对于加强学生的劳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使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新知,还着重培养其良好的劳动习惯与态度。面对当下青少年劳动观念淡薄及习惯缺失的问题,整合劳动教育于研学旅行之中显得尤为关键,旨在激发学生的劳动积极性及提升其实践能力。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通过正面引导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确保学生在研学活动期间能够逐步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深刻体会劳动的教育意义所在。鼓励学生参与到实际的劳动任务中,如自行整理研学装备、主动维护活动场所清洁等,让学生在实践中领悟劳动的价值。
(二)行中学习实践
1.“红色”课程:在进行红色研学基地研学的过程中,导游、研学导师与在校教师(以下统称为“领队”)要相互协作,为学生讲解各个红色研学基地的历史及相应的人物故事;领队们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们身临其境地了解这段历史,并深刻理解我国革命历程的艰辛,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2.“绿色”课程:在进行绿色生态教育的过程中,领队可带领学生观察生态园区内的生物,边走边记录,从而增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识。此外,领队还可以引导学生参与当地的环保志愿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的重要性。
3.“蓝色”课程:在蓝色高新科技的探索过程中,领队可以带领学生们参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或各大高校,了解黑龙江省在科技领域的最新成就;除此之外,也可以请专家为学生们讲解科研成果,以及科研过程中的艰辛与挑战,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
4.“金色”课程:在金色现代农业的实践过程中,领队可以带领学生参观智能化温室,观察植被无土栽培的场地及装置,领略科技给黑龙江省农业带来的革新;此外,领队还可以安排学生参与园区内的采摘活动,品尝自己辛勤劳动的果实。
5.“银色”课程:在银色冰雪文化的学习中,领队可以带领学生们参观大型的黑龙江省的冰雪主题公园,亲身体验冰雪艺术的魅力;除此之外,领队可带领学生前往设施完备的滑雪场,请专业人员指导学生学习简单的冰雪运动的知识,如运动装备的穿戴、运动的标准姿势以及运动过程中“力”的运用方法,在保障学生安全的前提下带学生体验冰雪运动的乐趣。
(三)行后反馈评价
1.反思总结:反思总结是师生识别学习过程问题的关键步骤,可为将来学习活动提供宝贵经验。课程结束时,教师应迅速安排回顾活动,引导学生分析研学过程中遭遇的错误与挑战。学生需自主记录个人经历中的失误及难题,并在教师指引及小组讨论中探索合理解决方案,以为自我提升积累经验。
2.成果展示:成果展示是学生自我表达和分享收获的平台。学生可以通过班级或学年内的展示会,可以采用自己擅长的方式,向同学和老师展示自己在研学旅行中的所学所得;获奖的同学有机会将自己作品发表到相关的公众平台上,展示自己的同时,也能激发更多同学对龙江“五色”研学旅行的喜爱和热情。
四、“五色”实践教育视角下黑龙江省研学旅行的课程评价
研学旅行课程的评价体系与传统存在差异,其核心在于全面评估学生在研学旅行活动中的行为表现与意志品质。合理的评价机制不仅能够向学生提供积极的反馈信息,进而促进其全面成长,而且有助于识别和解决研学旅行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而推动课程内容的持续优化。
1.评价主体的确定:鉴于研学旅行的广泛性和参与者的多样性,学生的研学活动表现需依赖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建议设立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学生自评、教师评价以及组员间的互评),以确保学生在研学旅行的各个阶段均能获得全面且客观的评价,进而使评价结果更加立体化和全面化。
2.评价方式的结合: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研学旅行作为一种校外的综合实践活动,不仅重视学生在研学过程中的表现,也关注学生研学成果的展示。因此,我们通常采用形成性评价来评估学生在研学过程中的参与情况,并通过终结性评价来评估学生的研学成果。
3.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的结合:研学旅行课程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和综合素养的增强,因此评价不能仅限于量化。我们应对学生的实践行动能力和意志进行定性评价,以提高评价的实际效果。
4.评价量表指标的设计:评价量表要从研学旅行的行前、行中和行后三个阶段进行设计,可从准备工作的积极性、对团队合作所持态度、对研学目的的理解程度等角度对学生的行前准备过程进行测评;可从参与程度、纪律和学习能力等方面分析行中旅行阶段;可从学生自我反思的深度、研学成果的展示效果和进步大小评价行后阶段。
五、结语
本文以“五色”实践教育理念为基础,整合了黑龙江省多样的教育资源,构建黑龙江省“五色”研学旅行课程体系,促进黑龙江省研学旅行课程的系统化与特色化发展。研究中提出了课程的设计、实施和评价的策略,将有效实现安全性、教育性和实践性的融合。期望这一体系的建设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为地方经济和文化传承注入新的活力,为教育改革和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刘丹,庄大雪,冯家宝,等.环境教育基地开展生态研学活动的模式探究——以广东省环境教育基地生态研学实践为例[J].环境教育,2024(10):70-73.
[2]张美绚.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世界遗产研学活动设计——以“宋元泉州”研学活动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4(31):77-80.
[3]万田户,祝霞,彭海芳,等.基于卡诺模型的研学实践教育功能需求分析[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38(05):165-171.
[4]马建梅,杜薇.新时代城市小学多元全纳劳动教育体系研究初探[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24,40(10):67-71+130.
[5]何亚琼,黄子闻,陈琛,等.空间视阈下研学旅行课程评价指标体系建构与实证研究[J].教育测量与评价,2024(04):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