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美术文化润疆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与探索

罗威
  
大海媒体号
2024年121期
天津美术学院 天津 300141

摘要:随着新时代国家“文化润疆”政策的深化推进,高校美术教育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本文以“美术文化润疆”为切入点,结合新疆地区高校的实践,探讨美术教育如何通过艺术表现丰富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文化理解力,从而提升民族团结意识。通过课程设计、校园活动和社会服务等途径,分析高校在弘扬民族文化、推动民族团结教育中的实际成效和未来发展方向。

关键词:美术文化润疆、高校教育、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团结

1. 引言

在国家大力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背景下,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肩负着传播和弘扬民族团结的重任。通过高校艺术教育促进各族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已成为铸牢民族团结的创新手段。“美术文化润疆”作为一种基于美术教育的民族团结教育途径,在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加强民族认同方面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本文通过梳理和分析高校“美术文化润疆”的实践路径,总结美术教育在弘扬民族文化、铸牢学生民族团结意识中的成效和挑战,为未来高校美术教育的优化提供建议。

2. “美术文化润疆”项目的提出背景

自新疆文化润疆工程实施以来,国家逐步加强了对文化教育的重视,致力于通过文化传承促进民族团结。高校,作为实施文化润疆的主要教育场所之一,可以通过课程设置、校园活动和社区实践等方式,将美术教育与民族文化教育相结合,增强各族学生对民族团结的认知与情感共鸣。“美术文化润疆”项目不仅为新疆地区的高校提供了培养学生民族意识的新思路,还对多民族地区高校的教育发展具有积极的示范意义。

3. 美术文化润疆对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造作用

3.1 提高学生的民族文化认知

“美术课程在设计上应注重反映和传达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质” [1],如维吾尔族的图案艺术、哈萨克族的民族服饰等。通过对不同民族的艺术形式进行分析,学生可以在课堂上直观感受各民族文化的独特性与共通性,逐步建立对各民族文化的欣赏态度。在此过程中,艺术不仅成为学生了解民族历史的途径,也让学生形成对多民族文化的理解与尊重。

3.2 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

美术作品往往蕴含着各民族的情感、历史和信仰,它们是民族情感和文化价值的体现。通过艺术实践,学生不仅能够欣赏和理解不同民族的艺术风格,还能感受到作品中深厚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底蕴。例如,在创作过程中,学生通过运用不同民族的图案符号、色彩选择和艺术技法,感受到自己文化身份的多层次性和归属感。“当学生接触和学习自己民族的艺术时,会产生一种独特的情感连接” [2],这种连接对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具有深远影响。

3.3 强化民族团结意识

美术文化润疆项目为各族学生提供了一个跨文化交流的平台,使他们通过艺术创作与互动,跨越文化和语言的障碍。在共同创作的过程中,学生间的互动促进了相互理解,增进了民族友谊。正如王建辉 所指出:“艺术语言具有跨越文化障碍的能力,能够促进学生间的情感共鸣。”[3]美术教育在润疆工程中的实施,通过学生间的合作创作,将民族团结的精神内化为学生的思想意识,从而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打下了坚实基础。

4. 美术文化润疆实践中的路径探索

4.1 优化美术课程设置

高校可以通过课程创新将美术文化润疆融入到教学实践中,围绕各民族文化特点进行课程设计,以体现多样性与融合性。正如刘晶晶所言:“民族文化课程的设计应注重融合与交融,创造出丰富的教学体验。”[4]通过民族文化元素的渗透,使学生在学习艺术技巧的同时,也获得文化层面的教育和滋养。

为了更好地传递各民族的文化精髓,课程内容可从艺术史、民族艺术符号等角度入手。例如,讲解维吾尔族的花卉图案、蒙古族的雕刻艺术等,逐步拓宽学生的艺术认知视野。课程设置中还应引入艺术家的示范与教学,使学生不仅能看到艺术作品,还能在一线教学中了解创作背后的文化背景。这种教学创新为美术文化润疆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使课程成为学生在多民族文化中寻找自我认同的途径。

4.2 开展多样化的校园活动

在“美术文化润疆”过程中,校园活动是重要的实践环节。高校可以通过举办民族艺术展览、艺术讲座、文化交流周等活动,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文化体验平台。“校园活动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体验不同民族的文化” [5]。通过参观民族艺术展览,学生可以在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融中感受到民族文化的多彩和独特,逐渐对各民族的艺术特色形成直观印象。此外,邀请各民族的艺术家和学者参与活动,使学生有机会与艺术家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感受到民族艺术的魅力与价值。

以美术比赛和主题创作活动为例,各族学生在创作中交流文化与技法,学生们在互相学习和协作中体会到民族团结的力量。这样的活动不仅增强了学生的艺术表现力,还使其深刻体会到中华文化中的包容性和多样性。

4.3 推进艺术创作与社会服务的融合

高校在“美术文化润疆”项目中,可以结合社区服务,组织学生将美术作品带入社区、博物馆等公共场所,展示艺术创作与服务社会的双重成效。“通过艺术作品和文化展示,将美术教育的成效融入到更广阔的社会场景中” [1]。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还使美术教育成为促进民族团结的桥梁。

例如,组织学生在社区墙壁上创作民族团结主题的壁画,或设计民族特色的海报等,将美术作品变为社区文化的一部分。这种艺术与服务的融合,将学生的创作成果带到社会实践中,使其理解民族团结不仅停留在课堂上,而是对现实生活产生实际影响。

5.“美术文化润疆”项目的实施成效

“美术文化润疆”项目在提升大学生民族团结意识、增强中华文化认同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5.1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们通过参与课程、活动及创作,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明显提升。多数学生表示,他们在活动中体会到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从而增强了对民族团结的理解。例如,在民族艺术展览中,学生们通过参观彼此的作品,增进了跨民族间的文化认知,使民族文化认同感得到了提升 。

5.2 艺术创作促进文化融合

“美术文化润疆”项目通过艺术创作平台,促进了不同民族学生间的文化融合。在创作过程中,学生们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不同文化间的融合性逐渐增强。一些少数民族学生通过汉族艺术家技法的学习,将本民族元素融入作品,创造了富有特色的艺术风格。这种文化的交融不仅体现在艺术表现上,也在学生之间形成了相互理解、尊重的良好氛围。

5.3 社会服务提高民族团结意识

项目通过社会服务使学生们更加贴近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活实际,增强了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解。在壁画绘制等社会服务活动中,学生们亲身体验到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活和文化,并通过艺术的形式展示出中华文化的多样性。这种体验式教育增强了他们的责任感,使其在日常生活中更愿意关注民族团结议题。

6. “美术文化润疆”实施过程中的挑战与思考

6.1 文化多样性带来的课程设计难题

在美术文化润疆的实施中,文化多样性带来了课程设计的挑战。美术课程设计既要考虑多民族文化的均衡性,又要保证课程内容的深入性,这就需要平衡各民族文化的表达。高校需通过多种途径不断调整课程,使课程内容既能够呈现多民族文化的广度,也能够关注各民族文化的深度。

6.2 师资力量的需求

美术文化润疆的实施对师资力量的要求较高,需要教师不仅具备美术专业技能,还需具备对多民族文化的了解和教学创新能力。“优秀的师资力量是润疆工程顺利实施的关键” [3]。高校需要加强师资培训,邀请民族艺术家进行学术讲座,并支持教师深度参与到各民族的文化学习中去,以此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6.3 活动效果的长效化机制

在实施初期,美术文化润疆活动容易获得积极反响,但长时间的教育影响需要系统化的机制来支撑。高校应建立长效化的活动机制,将美术文化润疆与校园文化活动定期化、规范化。例如,设立常态化的“民族文化艺术周”活动,每学年或学期举办一系列的民族团结主题创作比赛。通过持续不断的活动设计,让学生在整个大学期间始终能够接触和感受到民族团结的氛围。

7. 结语

综上所述,“美术文化润疆工程作为新时代高校美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丰富了大学生的文化视野,还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开展多样化的校园活动、推进艺术创作与社会服务的融合,高校能够在学生心中播下民族团结的种子,使学生在多民族文化的交流中增进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美术文化润疆”实践探索表明,艺术教育在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同时,也能够成为传递民族团结与民族认同的有效途径。然而,面对文化多样性和师资需求的挑战,高校需进一步完善教育机制,确保润疆项目的可持续性。未来,高校在不断探索实践中,应通过政策支持、资源整合和创新发展,不断推进“文化润疆”工程,助力民族团结教育的深化。

参考文献:

[1]张俊杰. (2019). 民族美术教育对大学生文化认同的作用. 美术教育研究, 5(3), 34-39.

[2]赵敏. (2021). 高校美术教育与民族团结的关系探讨. 文化与教育, 12(2), 58-64.

[3]王建辉. (2021). 美术教育在民族团结教育中的作用. 民族艺术教育, 8(4), 22-27.

[4]刘晶晶. (2020). 多民族文化背景下的高校美术课程设计研究. 当代美术教育, 7(1), 15-21.

[5]李磊. (2020). 高校校园活动在民族团结教育中的重要性. 高校管理研究, 15(6), 48-52.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