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探索

龚彦丹
  
大海媒体号
2024年126期
昆明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课程内容逐步向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核心能力转型,尤其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整本书阅读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形式,受到了广泛关注。整本书阅读教学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还能激发他们的自主学习热情、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然而,当前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未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教学评一体化;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探索;评价机制

高中语文课程不仅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语言基础和文学素养,还要求他们具备较强的阅读理解、分析评价和创新思维能力。而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常常侧重于课本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思维发展。整本书阅读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可以打破课本局限,提供更广阔的阅读素材和更丰富的思维空间,帮助学生全面提高其综合素养。

一、教学评一体化的理论基础与内涵

(一)教学评一体化的理论基础

教学评一体化的理论基础主要源于教育心理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形成性评价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学习是一个积极参与和合作探究的过程。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实践和反思来建构知识。形成性评价理论则强调评价不仅仅是对结果的评定,而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反馈机制,旨在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在这一理论基础上,教学评一体化强调教学、学习和评价的紧密联系和相互促进,通过综合作用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综合能力。

(二)教学评一体化的内涵

教学评一体化的内涵是将教学、学习和评价三个环节紧密结合,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在这一模式中,教学设计不仅要关注知识传授,还要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促进其思维发展;学习过程应以学生为中心,强调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在互动中深化理解;评价则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还要重视学习过程中的反馈,帮助学生调整学习策略[1]。教学评一体化强调三者的相互作用与反馈,旨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核心素养的提升。

二、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整本书阅读教学实践

(一)教学设计:从目标导向到过程导向

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整本书阅读教学实践,应从目标导向转向过程导向。在目标设定上,教师不仅关注知识的传授,更应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思维方式的转变。教学目标要涵盖知识、能力和情感三个维度,确保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仅获得知识,还能提升批判性思维、分析问题的能力及情感体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设计多样化的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鼓励他们在阅读过程中提出问题、进行讨论和思考。同时,教学设计要注重灵活性,随着学生的学习进程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目标在过程中逐步实现,促进学生在整个阅读过程中得到持续的思维发展与能力提升。

例如,高中语文人教版《乡土中国》中,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设计应从目标导向转向过程导向。在目标设定阶段,除了设定理解书籍内容的目标,还应明确培养学生分析社会问题、批判性思维和文化认同感的目标。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讨论《乡土中国》中的核心观点,如费孝通对传统乡土社会的观察与分析,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进行深度思考,并通过小组合作进行分析和汇报。在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不断调整教学策略,提供必要的阅读指导和问题引导。

(二)学习过程: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结合

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整本书阅读教学实践中,学习过程应注重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结合。在自主学习方面,学生应根据个人兴趣和理解独立进行阅读,培养其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通过设计有效的引导问题和提供适当的资源支持,帮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深入探索书籍内容。在合作学习方面,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共同探讨等方式分享自己的见解,集思广益,提升理解深度。合作学习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还能通过集体讨论促进批判性思维的碰撞与提升。两者结合能够为学生提供多维的学习体验,既培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又增强了团队协作与共同学习的能力。

例如,高中语文人教版《红楼梦》中,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学习过程应注重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结合。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外自主阅读《红楼梦》的章节,提出自己感兴趣的情节或人物,记录阅读心得。在课堂上,教师组织小组合作讨论,学生分享各自对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等人物性格和命运的理解,探讨小说中的社会背景与人性主题。通过小组间的互动,学生能够碰撞出不同的见解,并对书中的复杂情节和深刻主题进行更深入的思考。通过自主学习,学生能够培养独立分析的能力;而合作学习则有助于提升他们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深化对《红楼梦》文本的理解。

(三)评价机制: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结合

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整本书阅读教学实践中,评价机制应注重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结合。形成性评价贯穿整个学习过程,通过持续的反馈和互动,帮助学生及时发现问题并调整学习策略。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讨论、小组活动、作业反馈等方式,了解学生在阅读中的思维发展和理解程度,从而促进学生的持续进步[2]。而终结性评价则聚焦于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结束后的综合表现,评估他们对书籍的总体理解、批判性思维以及情感认同等方面的能力。两者相辅相成,形成性评价为学生提供实时反馈,终结性评价则提供全局性的总结,两者结合有助于学生全面提升核心素养。

例如,高中语文人教版《简爱》中,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评价机制应结合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在形成性评价阶段,教师通过课堂讨论、读书笔记和小组合作展示等形式,及时了解学生对《简爱》中简·爱与罗切斯特之间关系的理解,以及对书中主题如自我尊严、爱情与独立的思考。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反馈,帮助他们调整理解角度。在终结性评价阶段,学生完成一篇书评或主题分析文章,综合评估他们对《简爱》的深入理解、批判性思维和写作能力。形成性评价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持续进步,而终结性评价则对其综合素养进行最终评估,确保教学目标的全面达成。

结论: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旨在通过教学、学习与评价的有机结合,融入评价即学习的理念,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在这一教学模式中,教师不仅关注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分析,更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批判性思维与协作能力。通过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有机融合,学生在整个阅读过程中能够获得及时的反馈与指导,在多元评价中实现个性化成长。整本书阅读的教学实践,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文化视野,也培养了他们对文学作品的深刻洞察力,推动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为其终身学习奠定了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苏涛。浅谈“教,学,评”一体化的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研究[J].高考,2023(22):105-107.

[2]李义勇.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J].电脑爱好者(普及版)(电子刊),2023(9):3093-3094.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