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产教融合模式下高职院校非遗实践教育融入“新文科”建设的创新路径的研究

王珂菲
  
大海媒体号
2024年129期
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吉林省吉林市132000

摘要:本文详细分析在产教融合大环境下,高职院校实际开展非遗实践教学时融入新文科的建设现状,并根据目前非遗文化传承实际情况与新文科建设要求,进一步探索非遗教育融入新文科的创新路径,帮助高职院校学生更好的了解非遗文化和非遗实践教学项目。

关键词:高职院校;非遗教育;教学结构

习近平总书记对于非遗教育曾经指出,想要中华文化得到传承,保护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则需将非遗文化和内容与教育相互融合,因为教育是保护文化和传承文化的重要手段与基础平台,尤其在高等教育阶段,学生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程度更强,此种教学现状对高职院校传承和保护非遗项目提出了更高水平的要求。

一、非遗教育融入“新文科”建设现状

随着现代化社会经济结构体系的改变,近几年,教育领域中各等级各地区文化管理部门深入探索我国非遗传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并在此基础上投入大量的研究资金,培育许多非遗传项目内容,在各大高校以及教育机构中宣传非遗传文化,培养大批非遗传承人,由此能够进一步观察出,各地区非遗传承项目都得到了切实的保护和宣传,传承能力大幅度增加,传承结构体系也相对完善,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宣传影响力也显著提高。

根据目前高职院校所开展的非遗教学现状以及发展方向进行综合分析,我国高职院校在艺术理论以及非遗文化理论教学上,所引进的教师力量主要包含新文科的硕士博士研究生,换句话说,现阶段所招收非遗方向的教师,无法从非遗学科或者特定学科中入手,而是通过其他学科招聘教育人才针对非遗文化进行教学,导致非遗文化的教育无法正常开展。非遗文化是典型的交叉学科,想要有效开展非遗文化的教学,则需结合不同学科的教学内容和特点,从不同教学视角研究非遗文化的内涵以及所产生的教育作用与价值,但是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学科教学内容教学体量以及教学方向与非遗文化无法相匹配,急需延伸提升和拓展,在此基础上,基于现代化学科框架的基础属性和教学特点,详细探索非遗文化更多的可能性。

在我国全面推行新文科发展和建设的大环境下,非遗文化由于包含许多科学领域,所以在新文科的影响下,迎来全新的发展机遇,因为新文科所倡导的是多学科交叉融合和交流,并在原有学科的基础上不断融入其他学科的教学优势进行升华与拓展,从本质上来看,是从学科交叉边界处不断延伸全新的教学内容和领域,此时如果将非遗文化升级为专业学科或者设置专业的教学内容,那么不仅明确非遗文化的学科属性以及学科分类,其教学资源教学结构体系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要求都会出现质的变化,非遗学科仍然采用四处挂靠的发展现状,不仅会造成非遗学科的学科结构、学术内容、教学流程不断弱化,还会导致高等职业院校的新文科无法与其相互结合,导致教学结构体系出现严重的碎片化和分散化,影响人才培养效果和教学质量[1]。

相对于非遗文化来说,想要有效传承其核心条件则是人才,非遗研究内容的关键因素同样是人才,尤其是青少年一代,想要将非遗文化和非遗传承项目有效宣传和推广,首先需要在年轻群体中不断扩大文化的影响,埋下传承的种子。在非遗发展初期,大多数地区将工作重点放在非遗的挖掘上,对后续非遗研究人才的培养,教育研究团队的建设以及研究内容的宣传等相关方面上,则无法引起足够的重视,导致专业人才团队的建设十分落后,教学质量参差不齐,严重限制了高水平教学研究成果的产出和应用,从实际教学进行综合分析,非遗文化传承和研究成果的积极转化,能够有效推动非遗项目的传播,实现文化效益与市场效益双重价值。

二、非遗教育融入“新文科”创新路径

(一)课程与文化融合

想要将非遗教育与新文科相互融合,首先各地区高职院校应积极引进非遗传承人参与到新文科日常教学环节中,并定期邀请非遗传承人以及非遗工匠进行非遗文化的讲座并聘请及担任科任教师,以新文科作为基础平台,建立非遗大师工作室,推行现代化学徒引导工作制度,比如:天津高职院校为了有效宣传和推广天津地区的非遗文化以及项目,积极聘请非遗艺术家,结合新文科教学特点,建立传承人制作工坊,确保非遗传承人能够与学生建立紧密联系,实现口传心授的教学方法[2]。除此之外,该地区的高职院校还积极开展传统手工艺项目的课题研究,在新文科的支持和引导下,有效总结与提炼新时代传统文化,尤其是天津非遗手工艺的教学经验,全面推广非遗教学项目。

第二,高职院校要积极将非遗项目与新文科相互融合,开发非遗课程,非遗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结晶,蕴含着民族精神和内涵,因此在新文科课堂教学时,教师要积极将非遗项目与文化内容与其相互融合,根据高职院校教学情况,充分挖掘非遗教学资源,将非遗文化整理成系统化、标准化、规范化的教学结构体系和内容,在此基础上不断研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教学课程。

(二)活动于文华融合

高职院校实际开展非遗实践教育时,想要有效融入新文科,除了要重视课程与文化的融合,还要在非遗项目中不断挖掘中华优秀文化所具有的教育价值,确保位于实践教育能够与新文科内各类活动相互结合。

首先,高职院校在非遗实践教育期间,可以建立与新文科相关的社团或者组织,凝聚高职院校具有相同兴趣的学生建立各种非遗实践社团,比如:兰州地区的高职院校为了有效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相继建立书法协会,非遗研究社团等,在社团开办期间,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关于非遗实践的社会调查,收集各地区的非遗项目,广泛开展非遗展示活动,在活动中加深对非遗内容和文化的了解,同时利用新文科的专业知识,全面推广和宣传非遗活动。

其次,高职院校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有关于非遗相关的比赛或新闻课相关的教学实践活动,并以赛促教赛教结合的教学形式,充分发挥出学生的学习热情与积极性,比如:贵州高职院校为了全面推广当地的非遗文化,积极带领学生参与各种类型的非遗竞赛和艺术表演,此种教学模式不仅展现出非遗实践教学所具有的作用,还能够让学生在参与竞赛期间充分利用新文科的优势,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3]。

最后,利用本地非遗资源,将非遗实践教育融入新文科教学环节中,并在此基础上打造创新创业的专业团队,利用各种创业活动和创业项目,实现文化宣传与经济收益双丰收,全面贯彻产教结合的教学目标。比如:福建地区的高职院校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积极参与各种类型创业创新比赛,在竞赛期间学生利用新文科的专业理论知识与传统非遗文化技艺,获得竞赛成功。

结束语:

相比目前我国非遗传承发展趋势来看,各地区对于非遗文化的探索研究推广和传播仍然存在着不足和弊端,无法达到预期效果,深入探索其核心原因,主要表现在非遗文化无法与各大高校相互融合,非遗学科还不能有效开展仍然处于探索的初级阶段,加上大多数非遗文化所涉及的领域和内容十分复杂,其中包含艺术、文学、民俗、伦理、历史、社会等相关学科和专业知识,在短时间内无法将其归纳至传统的学科教学结构体系中,对此各地区高校要提高对非遗实践教育的重视程度,并将其积极融入到新闻科教学环境中,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参考文献:

[1]刘莹.新文科视域下地方非遗文化融入高校教育的实践探究——以交互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为例[J].传播与版权,2023,(17):93-96.

[2]张晨钰,于丽燕.新文科视域下黑龙江非遗在地方高校美育中的价值与实践探索[J].天工,2024,(10):91-93.

[3]龙运荣.新文科背景下“非遗”融入地方高校传媒教育的合法性、目标及路径[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22,43(01):77-81.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