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新时代应用型本科院校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教学话语体系的创新路径与实践探索

李琨
  
大海媒体号
2024年135期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 辽宁大连

通讯作者:李琨(1977-),女,辽宁葫芦岛人,汉,教授,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教改项目】2022年度辽宁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时代应用型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好中国故事’的教学话语体系建构研究”阶段成果

【摘要】在新时代背景下,“讲好中国故事”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思政课的重要一环。本文从塑造主体、深化内容、拓展视域三个角度提出新时代应用型本科院校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教学话语体系的创新路径与实践探索,旨在通过本文的研究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教学话语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为培养更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关键词】新时代;应用型本科院校;“讲好中国故事”教学话语体系;创新路径;实践探索

在新时代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使命。思政课作为高校教育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知识教育和认同教育的主阵地。讲好中国故事不仅是传播中国文化、展现中国形象的重要方式,也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内容。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思政课必须承担起讲好中国故事的使命,将“讲好中国故事”融入思政课教学,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学的亲和力和感染力。

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教学话语体系的构建还存在着教师“讲好中国故事”意识薄弱、教师“讲好中国故事”素养不足、教学话语内容缺乏设计、教学话语方式单一化等问题,我们通过增强应用型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讲好中国故事”的意识、提升应用型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讲好中国故事”的素养、深耕新时代应用型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好中国故事”教学话语体系的内容、丰富新时代应用型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好中国故事”教学话语体系的表达方式等途径,构建有效的新时代应用型本科院校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教学话语体系。在此基础上,我们实现了新时代应用型本科院校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教学话语体系的创新路径与实践探索。

一、塑造主体:提升教师“讲好中国故事”的理论涵养与认同,增强话语亲和力

新时代应用型本科院校思政课教师只有夯实“讲好中国故事”的理论,具备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提升教师“讲好中国故事”的理论涵养与认同,才能在教学中以理论的底气、信仰的力量感染学生、激励学生,和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一)组织教师定期参加中国历史文化、社会发展、国际形势等方面的培训和研讨活动

通过组织教师定期参加中国历史文化、社会发展、国际形势等方面的培训和研讨活动,可以使教师深入了解中国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教师们能更好地挖掘中国故事的内涵与价值,将其融入思政课堂,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同时,对国际形势的掌握有助于教师引导学生从全球视角审视中国故事,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这些培训和研讨活动还有利于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探索创新教学方法,提升“讲好中国故事”的教学水平,为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贡献力量。例如,我们定期邀请史学专家、社会学家及国际关系学者开展系列专题讲座,并组织教师参与线上和线下相关培训。专家们凭借深厚的专业知识与研究成果,为思政教师深入剖析中国历史文化脉络、社会发展的内在逻辑以及国际形势的风云变幻,使教师们获取丰富且系统的知识素材,加深对中国故事背景的理解;我们定期组织教师参与历史文化遗址、现代企业、社会民生项目的实地调研与考察活动,让教师们在亲身体验中感受中国在不同领域的发展变迁,增强感性认识,从而在讲述中国故事时更具真情实感与说服力;我们还为教师搭建了校内研讨沙龙、线上交流论坛等交流分享平台,开展研讨与分享,教师们在其中讨论和分享各自在培训与实践中的感悟心得、教学案例,相互启发借鉴,共同探索如何将所学更好地融入教学,创新 “讲好中国故事” 的教学方式与话语体系,不断提升自身的理论与实践水平。

(二)组织教师定期参加科研项目、学术交流、民间外交等方面的活动

通过开展科研项目、学术交流、民间外交活动,可以多维度丰富思政课教师知识体系与视野,让教师接触多元观点与前沿研究,促使教师深入探究中国故事背后的理论根源,精准把握其内涵与逻辑,为讲述中国故事注入新元素与视角,增强讲述的深度与可信度。此外,还可以使思政课教师了解国际社会对中国故事的反馈与需求,助力其在国际舞台上讲好故事,传播中国形象与价值观,从而全面提升教师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与自信,更好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认知。例如,我们在科研项目方面,设立专门聚焦中国故事内涵挖掘、传播策略等课题,鼓励教师深入研究,为教学提供理论支撑;在学术交流上,我们积极组织教师参与国内外相关主题研讨会,与同行分享成果、交流经验,拓宽教师视野,吸收先进理念与方法;在民间外交活动中,我们安排教师参与中外民间文化交流、友好城市往来等活动,让教师在与外国民众互动中,了解不同受众需求,积累讲述中国故事的实践经验,增强故事传播的针对性与实效性,进而提升其理论涵养与认同。

(三)鼓励教师阅读相关书籍、文章

鼓励思政课教师阅读相关书籍和文章意义重大。从理论层面看,能够加深教师对中国故事背后深刻理论的理解,包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以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使他们在教学中有更坚实的理论根基。在知识积累方面,阅读可以拓宽教师视野,让他们获取丰富的故事素材,无论是历史典故还是当代事迹。从情感认同角度讲,阅读有助于教师感受中国故事中的精神力量,增强对中国故事的价值认同,从而以更饱满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念将这些故事传递给学生,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例如,学校精心挑选了涵盖中国历史、政治、文化、社会等多领域的经典书籍与前沿文章,建立专门的思政教师阅读资源库,并定期更新推荐;组织教师阅读分享会,定期开展交流活动。教师们在会上分享阅读心得、剖析书中典型故事案例,探讨如何将其巧妙融入思政课堂;设立阅读激励机制,对在阅读后写出高质量感悟、并能成功将阅读成果转化为创新教学方案的教师给予表彰与奖励,激发教师阅读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持续提升其理论涵养与认同。

通过以上途径提升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和精神内涵的了解,增强教师的知识储备,提升教师“讲好中国故事”的理论涵养与认同。在此基础上,教师能够在讲中国故事中实现政治话语、学术话语向生活话语的转化,深入挖掘故事中的情感元素,尊重文化差异,用贴近学生生活、易于理解的和亲切自然的的语言来解释中国故事,直击学生内心,使故事更加接地气,是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增强学生文化认同和爱国情怀。

综上所述,提升教师“讲好中国故事”的素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通过以上这些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提升教师的素养和能力水平,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作出更大贡献。

二、深化内容:秉持系统思维,增强话语解释力

系统思维为思政课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通过运用系统思维,可以有助于思政课教师从全局出发,审视思政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的问题,并将“讲好中国故事”融入思政课的各个教学环节,从而增强话语解释力,提升思政课的教学效果,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和道德品质,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文化自信和国际视野。

(一)全局性与整体性相结合

全局性与整体性相结合对构建新时代应用型本科院校思政课 “讲好中国故事” 教学话语体系意义非凡。从宏观上看,全局性考量能使教学话语体系契合国家发展战略与时代需求,让思政教育紧跟时代步伐。整体性则确保教学话语体系内部各要素协调统一,避免碎片化教学。二者结合可让思政课从教学目标设定、内容选择到教学方法运用形成完整且有序的架构,有助于培养学生全面且系统的认知,提升思政课育人实效与文化传播力。例如,我们在教学中综合考虑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将“讲好中国故事”与专业技能培养相结合,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我们将“讲好中国故事”作为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整体教学计划,确保内容的连贯性和系统性;我们在讲述中国故事时,注重整体性和系统性,将各个故事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叙事体系。同时,要关注故事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内在联系,避免孤立地讲述单个故事。

(二)协同性与互动性相结合

在构建新时代应用型本科院校思政课 “讲好中国故事” 教学话语体系时,协同性与互动性相结合意义重大。协同性促使校内外各部门相互配合,整合资源,共同为讲好中国故事发力,形成育人合力。互动性则强调师生、生生间的交流反馈,教师能依据学生反应优化话语内容与方式,学生也在互动中深化理解。二者结合,能让教学话语体系更具活力与适应性,营造良好教学氛围,提升故事传播效果,更好地引导学生增强文化自信,厚植家国情怀。例如,我们加强了家校联动、校内校外互动,形成“家庭—学校—政府—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共同推动“讲好中国故事”在思政课中的深入实施;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将“讲好中国故事”融入社会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增强对中国故事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三)动态性与创新性相结合

在构建新时代应用型本科院校思政课 “讲好中国故事” 教学话语体系里,动态性与创新性相结合意义显著。动态性让话语体系能时刻紧跟社会发展、时代变迁以及学生思想变化不断调整更新,确保内容贴合实际。创新性则鼓励突破传统,运用新形式、新角度讲述故事,增强吸引力。二者结合,一方面使教学话语始终保持鲜活,与时俱进;另一方面激发教师探索热情,打造别具一格的课堂,更有效地向学生传播中国故事,助力培养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例如,我们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更新“讲好中国故事”的内容,确保其与时代发展同步;我们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方法,采用启发式、辩论式、案例式、情境式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总之,通过以上这些途径,可以提升新时代应用型本科院校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教学话语体系的系统性,有助于在讲故事中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和成就,展示中国的独特魅力和优势,学生够将抽象的理论与具体的故事相结合,让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受到启发和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文化自信,从而增强话语解释力。

三、拓展视域: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增强话语传播力

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教学中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可以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深化学生对思政理论的理解、增强思政课的育人实效、推动思政课教学改革。新时代应用型本科院校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教学话语体系建设中,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至关重要。

(一)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我们结合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实现了以故事诠释理论,提升话语可信度;以创设故事场景,增强话语感染力;以促进故事交流分享,扩大话语传播范围等效应,将中国故事以更加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中国故事背后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例如,在讲述抗日战争历史时,教师播放抗战纪录片片段,展示战争的残酷与中国人民的英勇抗争,同时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抗战时期的历史场景,如重庆谈判、地道战等,并制作微电影作品。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更加真切地体会到抗战精神的内涵,在情感上与故事中的人物产生共鸣;在各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分组进行调研和讨论。每个小组通过收集资料、分析案例、交流心得等方式深入挖掘知识点背后的故事,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和分享。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从多个角度了解中国故事,还能够锻炼自己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小组合作学习法促进了学生之间的故事交流与分享,使话语在学生群体中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提高了他们对思政课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融合多媒体与现代技术教学手段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视频、音频、动画等多媒体资源,虚拟现实技术等,使中国故事更加生动、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例如,我们通过智慧教学平台,给学生提供思政课各种视频资源、虚拟展馆,AI平台资源,让学生通过这些资源了解“中国故事”,并使用AI平台资源开展故事创作。此外,我们还建设了思政课辅助课程,并听过智慧平台提供给学生,使学生在了解资源和创作过程中深刻感悟“中国故事”背后的深层次理论,进而加深了对理论的记忆和理解,提升了教学效果。

(三)引入实践教学环节

通过组织学生参观红色教育基地、开展社会调研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中国故事的真实性和感染力。这种实践教学方式能够增强学生的代入感和参与感,使他们在亲身体验中深化对中国故事的理解和认同。例如,我们组织学生深入红色革命圣地、历史文化名城、乡村振兴示范地等进行实地调研,让学生亲身感受中国故事的发生地与传承脉络,之后在课堂上分享感悟并展开讨论;我们还开展社会服务活动。鼓励学生参与社区文化建设、公益宣传等,在实践中讲述中国故事,锻炼表达与传播能力;我们还举办模拟外交与国际交流活动。设定国际议题场景,让学生以中国视角阐述立场与方案,体会在国际语境下讲好中国故事的要点,教师再据此进行针对性指导与总结,不断优化实践教学环节效果。

总之,应用型本科院校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教学话语体系的创新路径与实践探索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未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应用型本科院校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教学话语体系将不断完善和发展,为培养更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任仲文.讲好中国故事[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7.

[2]人民日报评论部.习近平讲故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3]习近平.《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 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3-19(第1版).

[4]季海君,林于良.论新时代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的实践进路[J].苏州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6):11-15.

[5]洪涛,董碧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好中国故事[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2020(04):76-83.

[6]李晓培,胡树祥.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的话语表达与当代意义[J].思想教育研究,2021(01):100-104.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