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两个结合”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升方式研究
摘要: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背景下,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对培养具有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青年人才至关重要。通过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探索适应新时代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路径,能够有效提升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文章旨在分析“两个结合”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提出具体的提升策略,以推动大学生的价值认同与社会责任感的形成,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与深化。
关键词:“两个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引言: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作用愈加凸显。为应对全球化与信息化背景下的复杂挑战,深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成为推动教育高质量提升的重要路径。依据《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将“两个结合”有效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更好地提升教育实效性,强化国家认同与文化自信。研究旨在探索这一理论框架下,如何优化教学策略,培养具有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青年。
一、“两个结合”的内涵
“两个结合”指的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以及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一理论创新性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性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需求之间的统一,并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革故鼎新注入源源不断动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中国社会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导,而中国具体实际则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提供了独特的土壤与动力[1]。与此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根基,包含着深厚的思想智慧,对促进国家文化自信和社会健康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二、“两个结合”指导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升方式
(一)马克思主义与我国国情结合,提升思政教育实效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是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核心路径。马克思主义作为普遍性的科学理论,提供了分析社会、指导实践的方法论,但它的实施必须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才能真正发挥其指导作用。因此,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需根据中国国情进行具体化、个性化的教育与传播。首先,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更强的现实针对性。我国正处于由大国向强国发展的关键阶段,大学生不仅是社会的未来,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力军。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关注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和民族自信心,帮助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内在关联,培养他们对国家发展路径的认同与支持。具体而言,结合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科技创新等实践问题,思政教育可通过案例教学、问题导向等方式,增强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其次,通过马克思主义与具体实际的结合,促使思政教育实践性和实效性提升。《意见》强调要深化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与具体性。在教学内容上,应紧密结合国家发展的重大方针政策,如“双创”、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等,通过具体的政策文件和社会生动实践,帮助学生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原理的理解,从而提高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说服力。
(二)传统文化与思政结合,强化思想道德引领
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深厚的思想道德资源,具有深远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如忠孝、仁爱、礼义、诚信等,构成了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石。将这些传统美德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不仅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道德养成素材,还能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实现文化自信的提升。
一方面,忠孝与仁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在思政教育中具有重要的道德引领作用。忠孝反映了对国家、民族和社会的责任感,而仁爱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与相互关爱。通过将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教育,能强化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感、集体主义精神以及社会责任感。在课程设置中,思政教育应结合传统文化的教义与现代社会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
另一方面,礼义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的行为规范和社会交往具有重要影响。通过思政课程的模块化设计,可系统地融入传统文化元素。例如,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可增加“礼义与人际交往”相关内容,结合经典儒家思想中的“礼”与“义”,探讨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与实践,帮助学生理解和遵循社会规范,从而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与道德判断力[2]。通过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的结合,能在潜移默化中强化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其忠孝、仁爱、礼义等传统美德,使学生不仅在理论层面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能在实践中体现出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三)理论教育与实践融合,促进学生价值认同
理论教育与实践的融合是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关键途径之一,特别是在“两个结合”的指导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的结合要求不仅要在理论上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解,还要在实践中切实体现和感知此理论的力量。通过将理论与社会实践结合,学生能在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中进一步感悟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现实旨归,从而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与理解。第一,通过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学生能在参与国家发展、扶贫攻坚、乡村振兴等社会实践中,深刻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这不仅帮助学生从理论层面理解国家的政策与方针,更通过亲身实践参与增强了学生对国家发展的认同感和责任感。结合“两个结合”的理论指导,思政教育应当强化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引导学生在实践中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增强对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感。第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知行合一”理念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强调通过实践来检验与深化理论。此理念为教师在思政教育中的课程设计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高校可通过组织学生参与社会服务、公益活动、文化传承等形式,促进学生在实践中践行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进而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双重认同。因此,将理论教育与实践活动有机结合,不仅能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也能在“两个结合”的框架下,促进学生价值认同的形成与深化,使学生在理论的学习与社会实践的互动中,既增强社会责任感,也强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觉认同。
三、结语
本文进一步探讨了“两个结合”理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强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性。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不仅能提升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还能增强大学生的价值认同和社会责任感。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一步拓展的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化和创新,必将为培养具有时代使命感的青年人才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陈惠玲.从“两个结合”中探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径[J].新西部,2024,(5):160-163.
[2]张新,王毅.“两个结合”融入大学生使命意识培育探析[J].文教资料,2022,(22):67-72.
[3]王江欣.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与对策[N].山西科技报,2024-10-21(A06).
[4]司艺.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学生就业教育的对策研究[J].大众文艺,2024,(15):144-147.
作者简介:魏洪源,男,1989年11月生,民族:汉,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