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文本细读的初中语文散文“以读促写”教学实践

思静
  
大海媒体号
2024年132期
陕西省延安市安塞区初级中学 陕西 延安 717400

摘要: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进步,初中语文教学越来越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尤其是阅读与写作能力的协调发展。散文以其独特的魅力,在培养学生情感感知、审美鉴赏及语言表达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此,本文针对文本细读在初中语文散文教学中的内涵与意义、基于文本细读的初中语文散文“以读促写”教学策略进行研究。

关键词:文本细读;初中语文;散文教学;以读促写

初中语文散文教学在培养学生文学素养与语言表达能力方面具有重要地位。然而,当前散文教学存在着一些问题,如阅读与写作教学脱节,学生难以将散文阅读中所汲取的营养转化为自身的写作能力。文本细读作为一种深入探究文本的阅读方法,能够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有效途径,通过“以读促写”的教学实践,实现阅读与写作教学的有机融合。

一、文本细读在初中语文散文教学中的内涵与意义

(一)内涵

文本细读作为一种深入探究文本的重要方式,着重于对文本展开逐字、逐句且逐段的精读与剖析。在关注文本语言特色方面,它要求读者细致入微地审视字词的精准选用,一个看似平凡的字词可能蕴含着作者独特的匠心,或生动描绘景象,或细腻刻画人物心理。同时,对于各种修辞手法的效果更要深入挖掘,比如比喻能够化抽象为具象,让读者更直观地感受事物特征;拟人则赋予无生命之物以情感与活力,使描写鲜活灵动。剖析文本结构脉络时,深入探究段落层次的巧妙安排以及起承转合的精妙技巧不可或缺。清晰的段落布局犹如建筑的骨架,合理地支撑起整个文本大厦,而自然流畅的起承转合则如同关节与纽带,使文章各部分紧密相连又富有节奏变化。体会文本情感内涵时,需用心去感悟作者借助文字所传递的丰富情感与深邃思想。从字里行间的微妙措辞、情节发展的跌宕起伏中,领会作者的喜怒哀乐、对生活的感悟以及对人性的洞察,从而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实现与文本的深度对话与共鸣。

(二)意义

1.提升阅读鉴赏能力

在深入细致的散文阅读过程中,学生全身心地沉浸于文本世界。他们不再是浮于表面地浏览,而是用心去捕捉每一个文字背后的韵味。随着阅读的深入,学生对于散文中语言文字的理解逐渐深化,能够精准地把握字词的微妙含义、语句的复杂结构以及段落之间的逻辑关联。例如,在阅读经典散文时,他们能体会到作者通过细腻描写所营造出的独特氛围,无论是描写自然景色的清新雅致,还是刻画人物情感的幽微深邃,都能敏锐感知。而且,学生能够从不同维度对散文进行赏析,如从文学性角度分析其语言的艺术魅力,从思想性角度挖掘作品蕴含的哲理与价值观,从审美性角度品味文中的意境与情感表达,从而全方位地提升自身阅读鉴赏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与审美素养。

2.为写作提供范例与启发

散文以其丰富多样的形式和内涵,为学生写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宝藏。其中,优美语句犹如璀璨明珠,其精炼的表达、富有节奏感的句式结构,可供学生模仿学习,帮助他们在自己的写作中打造出更具吸引力的语言。独特的结构形式,像是精心设计的建筑蓝图,无论是总分总的严谨布局,还是以情感或事物为线索的巧妙架构,都能引导学生在构思时规划好文章的框架,使内容层次分明、逻辑清晰。细腻的情感表达则如同一股清泉,滋润着学生的写作心田,让他们明白如何将内心的情感自然而真切地融入文字之中,避免写作时情感的生硬堆砌或空洞无物。学生通过对散文的研读,汲取其中的精华,在语言组织上更加得心应手,内容构思上更具创意与深度,情感融入上更加真挚动人,从而有效提升写作水平。

二、基于文本细读的初中语文散文“以读促写”教学策略

(一)品味语言,积累写作素材与技巧

品味语言是文本细读的关键环节。在初中语文散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词汇的丰富性、语句的优美性与独特性,可帮助他们积累大量写作素材与技巧。通过对字词的揣摩,学生能理解其精准表意与情感渲染功能;对不同句式的分析,则能让他们掌握语言的节奏感与表现力。这有助于学生在写作时精准用词、灵活造句,提升语言质量,使文章更具感染力与表现力。

以《春》为例。文中“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运用比喻与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春花的艳丽多彩,不仅让读者仿佛置身于繁花似锦的春天,也为学生提供了描写景物时运用修辞增强画面感的范例。再如“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卖弄”一词本是贬义词,在此处却将鸟儿拟人化,赋予其欢快活泼的情感,生动展现出春天的生机与活力。学生通过对这类语句的品味,能学习到如何巧妙运用词语的感情色彩来营造独特意境,在自己写作描写动物或人物时也可借鉴这种手法,使描写更加鲜活灵动。

(二)剖析结构,学习谋篇布局

剖析散文结构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的组织逻辑,从而在写作中更好地谋篇布局。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段落之间的衔接、层次的递进与转折关系,以及文章整体的起承转合,使学生明白如何安排开头、中间与结尾,使文章条理清晰、层次分明、重点突出。不同的散文结构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写作思路,让他们能够根据写作内容与目的灵活选择合适的结构方式。

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例,文章先描绘了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后叙述三味书屋枯燥乏味的读书时光,以空间的转换为线索,形成鲜明对比,清晰地展现了作者童年生活的两个不同场景与情感体验。这种结构安排使文章内容丰富且层次清晰,学生可以学习这种以地点转换为线索组织文章的方法。再如《藤野先生》,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相别为叙事线索,中间穿插了作者在日本的留学经历与思想变化,采用了插叙的手法,使文章情节跌宕起伏又不失连贯性。学生通过对这类结构的剖析,在写记叙文时能更好地运用线索串联事件,合理安排叙事顺序,丰富文章内容,增强文章的可读性与逻辑性。

(三)体会情感,融入真情实感于写作

散文是作者情感的载体,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体会情感能让他们学会在写作中融入真情实感。教师帮助学生挖掘作者在文中隐藏的情感线索,理解情感的产生与变化过程,使学生明白情感是文章的灵魂。只有当学生能够深入体会并准确表达情感时,他们的作品才能打动读者,避免写作的空洞无物与虚假造作,使文章富有感染力与深度。

以《背影》为例,其描写父亲送别时“蹒跚走”“探身”“攀”“缩”“倾”等动作,彰显父子深沉内敛之爱。学生阅读能悟细节表情感之要,写作亲情主题时可借鉴,借亲人细微动作表情传情。再如《昆明的雨》,虽写雨景物产,却满含对昆明生活的怀念喜爱,学生从仙人掌、菌子描写中体会情感自然融入,进而在写家乡或难忘经历时,能将情感与事物描写融合,避免生硬抒情,让情感表达真挚自然,提升写作感染力与真情实感。

三、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文本细读的初中语文散文“以读促写”教学实践,能够有效地解决当前初中语文散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脱节的问题。通过引导学生深入细致地阅读散文文本,品味语言、剖析结构、体会情感,将阅读中所学到的知识与技能迁移到写作中,提升了学生的散文阅读鉴赏能力与写作能力,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在今后的初中语文散文教学中,应进一步重视文本细读,不断探索和完善“以读促写”的教学方法与策略,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超男.互文性理论视域下初中现当代散文阅读教学研究[D].扬州大学,2023.

[2]张汝晨.文本细读与支架式教学相结合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研究[D].湖北大学,2023.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