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案例分析的少数民族地区幼儿园教师国家通用语言培训模式探究

唐努尔 那扎尔 米牙斯尔 司马义 图古丽 斯马衣 赛亚尔古丽 阿布来提 迪娜拉 艾尔肯
  
大海媒体号
2024年133期
1新疆阿图什市阿湖乡中心幼儿园阿热买里村分园 2新疆阿图什市阿湖乡中心幼儿园尤喀克买里村分园

摘要: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幼儿教育发展进程中,幼儿园教师的国家通用语言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与融合,提升少数民族地区幼儿园教师通用语言水平成为了一项关键任务。通过案例分析深入探究培训模式,能够精准把握培训中的实际需求、面临的挑战以及成功经验。这不仅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更是推动少数民族地区幼儿教育与全国教育接轨,实现教育公平与多元文化共融的必要举措。

关键词:案例分析;少数民族;语言培训

引言

少数民族地区幼儿园教师作为幼儿成长路上的引路人,其国家通用语言水平深刻影响着幼儿的语言启蒙与未来发展。当前,在推广国家通用语言的大背景下,如何有效地对少数民族地区幼儿园教师进行培训是一个亟待深入研究的课题。借助案例分析这一方法,深入研究培训模式的各个环节,如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师资力量等。这将为构建科学、高效、贴合实际的培训模式提供依据,从而为少数民族地区幼儿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一、少数民族地区幼儿园教师国家通用语言培训现状

少数民族地区幼儿园教师国家通用语言培训现状呈现出多面性,在培训政策执行方面,各地积极响应国家推广通用语言的政策,但落实程度存在差异,部分地区成效显著,而一些偏远地区受资源限制进展稍缓。从培训对象看,教师民族构成多样,语言基础参差不齐,教育背景也各有不同。培训内容上,涵盖语音、词汇、语法、口语表达等方面,但存在内容深度与广度不够的情况。培训方式多为集中授课和远程学习,集中授课能提供面对面指导,但时间有限;远程学习虽具灵活性,但缺乏监督时教师参与度难以保证。同时,培训资源分配不均衡,城市地区往往师资和设备较好,而农村、偏远山区资源匮乏,影响培训的整体质量和效果。

二、少数民族地区幼儿园教师国家通用语言培训模式的构建

(一)以需求为导向的分层培训目标设定

通过案例分析发现,少数民族地区幼儿园教师在国家通用语言能力方面存在不同层次的差异。因此,培训目标应分层设定。对于语言基础薄弱的教师,短期目标应着重于基本语音、词汇的掌握,如准确认读汉语拼音,掌握500-800个常用词汇,能够进行简单的日常交流和幼儿课堂指令下达。中期目标是提升口语表达的流畅性和准确性,能够用通用语言讲述简单的幼儿故事、儿歌,词汇量扩充到1500-2000个。长期目标则是让教师能够熟练运用通用语言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实施和评价,并且能够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将民族文化与通用语言教育有机融合。例如,在幼儿园的培训中,最初未进行分层目标设定,导致部分教师跟不上进度,而改进后根据教师的测试成绩分层,培训效果显著提升。

(二)多元化融合的培训内容体系

构建培训内容体系时,要综合多方面因素。语言知识与技能的融合,包括通用语言的语音、词汇、语法知识,同时注重口语、书面语表达技能的训练。像在一些案例中,教师虽然掌握了词汇和语法,但口语表达不流畅,因此要加强口语模拟教学、演讲等训练内容。文化内涵的融入,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现代文化融入通用语言培训中。例如介绍传统节日、民俗文化等,让教师在理解文化的基础上更好地运用语言。幼儿教育专业知识与通用语言的结合,如幼儿语言发展特点、幼儿语言教育方法等,使教师能够将通用语言培训成果直接应用于幼儿园教学实践。在幼儿园的培训内容中,就专门设置了“幼儿语言教育中的通用语言运用”课程模块,涵盖了从幼儿语言启蒙到语言能力提升的多种教学方法。

(三)混合式培训方式的综合运用

混合式培训方式结合了线上和线下培训的优势,线上培训方面,建立丰富的学习平台,提供视频课程、语音练习、在线测试等资源。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灵活安排学习进度,反复观看学习重难点内容。例如,利用线上平台提供的语音纠正课程,教师们可以随时进行发音练习并得到即时反馈。线下培训则注重实践操作和互动交流。开展集中面授,由资深教师进行面对面的发音纠正、口语表达指导;组织小组活动,如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模拟幼儿园教学场景,提高教师的语言应用能力。而且,线下培训还可以进行实地观摩学习,到优质幼儿园参观,学习先进的通用语言教学经验。

(四)构建全方位的培训师资队伍

优秀的师资队伍是培训成功的关键,要选拔具有深厚通用语言功底、丰富幼儿教育经验且了解少数民族文化的教师作为培训者。他们能够根据少数民族地区幼儿园教师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要对培训师资进行定期培训,让他们掌握最新的教学方法、语言教育理论以及多元文化教育理念。例如,在幼儿园中,组织培训师资参加跨文化教育研讨会,提升了他们在多元文化背景下进行通用语言培训的能力。建立师资共享机制,鼓励不同地区的优秀师资流动教学,促进经验交流和资源共享。

(五)完善的培训评价与激励机制

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对于培训质量的提升至关重要,在培训过程中,要进行多维度的评价,包括对教师学习过程的评价,如线上学习时长、线下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等;对学习成果的评价,如通用语言能力测试、教学实践中的语言运用评估等。例如,幼儿园采用了“平时表现+期末考核”的方式,平时表现包括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期末考核则是综合的语言能力测试。同时,设置激励机制,对于在培训中表现优秀的教师给予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如颁发证书、给予奖金或者提供进一步深造的机会。这不仅能够提高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还能在教师群体中形成良好的竞争氛围,推动整个培训的有效进行。

结束语

综上所述,基于案例分析的少数民族地区幼儿园教师国家通用语言培训模式探究具有深远意义。通过对不同案例的剖析,明确了培训模式中的优势与不足。在未来,应继续优化培训目标、丰富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方式、加强师资建设以及完善评价体系。这将不断提升少数民族地区幼儿园教师的通用语言能力,进而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幼儿提供更高质量的教育,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推动各民族文化在教育领域的深度交融与传承。

参考文献

[1]阿迪来古丽·买合木提(Adila).少数民族地区幼儿园教师队伍发展现状调查研究[D].西南大学,2022.

[2]袁景丽.教师语言培训对教师餐间谈话语言运用的影响[D].浙江师范大学,2022.

[3]皮罗然·米台力甫.新疆农村幼儿园国家通用语言教学现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22.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