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水平建设专业群中职教师队伍管理机制创新
摘 要:在当今快速变化的教育领域,教育教学模式和教师团队管理机制也在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传统的学科教学和学校管理方式难以满足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产教融合教师团队管理机制的创新成为当今教育界关注的焦点。产教融合教师团队管理机制是指将教师团队与产业紧密结合,通过产业资源的引入和学校教育教学的改革创新,实现教学与产业需求的有效对接。本文将探讨产教融合教师团队管理机制的创新,以及其对教育教学和产业发展的积极影响。
关键词:中职教育;产教融合;教师团队管理;创新机制;教育质量提升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修订等系列职业教育政策颁布、实施中,奠定了中职教育在国家职业教育体系的基础地位,是国家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源于产业领域、导向于岗位、服务于职业,国家产业发展是职业教育发展的依托。因此职业教育质量评价应以就业为导向,将职业道德、技术技能水平、就业质量作为评价重要指标,引导职业学校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职业教育发展中的问题不仅仅是教育问题,还有经济问题、产业问题。而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只有通过建立产教融合机制,才能构建校企良性互动循环,从而实现深层次的校企、岗课深度融合。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型技术不断的产生,导致各技术领域拉开了激烈的竞争。为了应对新的发展变革,我国进行大规模的产业升级,这促使职业教师顺应趋势,加速数字化转型,职业教育的发展关系着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人才培养。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产教融合已经成为中职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在产教融合的背景下,中职教育需要适应新的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高水平建设专业群教师团队建设管理机制的创新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水平建设专业群中职教师团队建设目标
1.1 搭建”以教促产、以产助教”的教学改革新模式
“双师型”教师评价定义是具备理论教学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紧跟产业发展趋势和行业人才需求,并把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融入教学的教师。双师型教师的评定作为职业院校国家示范学校、特高校建设中的教师发展重要参考指标,目前各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占比至少已达50%以上的水平。但是大部分教师无实际企业工作经验,通过考核技术资格证书等方式进行评定,即使已评定为双师型教师,仍处在理论教学大于实践教学的水平。然而在产教深度融合的框架下,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策略应紧密围绕产业实际需求展开,确保“学科设置紧贴产业发展,专业设置灵活应对市场需求”,以此推动教育链与产业链、人才链与创新链的深度融合与高效对接。
产教融合要求“教”为“产”服务,“产”带动“教”的课堂内容及方向。产教融合的有效实施路径,遵循从宏观到中观,到微观的递进式逻辑,相互支撑、共同促进。从宏观层面出发,它聚焦于构建产业与教育深度融合的宏观环境;中观层面则侧重于实现企业与职业学校之间的紧密合作与融合;而微观层面,则聚焦于确保岗位实际需求与教学内容的高度契合。这一路径设计确保了产教融合从顶层设计到具体实践的全面贯通与有效落地。“双师型”教师要根据产教融合的实施对标“教”的课堂内容及方向,因此在产教融合背景下中职课程的教学内容及方向,要以产业带动教学内容改革,以教学促进人才培养的改革,实现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目标。
1.2 探索“产教共享、共培、共评”的“三共”教师培养新路径
产教融合的核心在于校企深度融合,主要依托互利共赢原则的基础上,共同构建专业领域深度融合、人才培养紧密对接、科研与产业相互促进的互动体系。通过搭建校企协同育人的平台,双方共育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为产教融合的深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产教融合的背景下,职业院校的专业教师扮演着多重角色,不仅仅的围绕人才培养的理论教学、实践指导、专业建设等工作。他们还需紧跟行业、产业、企业的快速发展步伐,更新迭代专业新技术、新领域承担着教育与产业的桥梁。产教融合的背景下所倡导的“双师型”教师,其能力构成要求多元发展。教师不仅需具备扎实的专业技术能力,以应对专业领域内的技术挑战;还应展现出卓越的创新应用能力,能够引领或参与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同时,深入企业实践、快速了解行业动态的能力也至关重要,这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最前沿的产业知识与实践经验。因此产教融合背景下的职业院校专业教师不单单承担人才培养有关的理论教育与实践指导、专业建设、课程改革、竞赛参赛及指导、教学资源开发等教学任务,还要承担与行业、产业、企业快速发展的新技术、新领域研发及服务。产教融合背景下的“双师型”教师应具备专业技术能力、创新应用能力、企业实践工作能力、教育教学能力、教育管理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教师能力从“量”到“质”的转变成为教师团队培养的重要任务,因此亟需为产教融合的教师团队搭建“双兼双聘双培养”的共享平台,探索“产教共享、共培、共评”的“三共”教师培养新路径。
二、产教融合背景下,中职教师团队管理机制探析
2.1产教融合对高水平专业群中职教师团队管理机制的要求
在产教融合背景下,专业群教师团队的有效管理机制对于推动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产教融合已成为中职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通过与产业界的紧密合作,可以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在这种背景下,专业群教师团队管理机制需要与产业需求相匹配,以满足学生的职业培养需求。此外,产教融合背景下的高水平专业群教师团队管理机制需要与产业背景下的教育教学改革相协调,以适应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因此,产教融合背景下的教师团队管理机制需要具有校企教师的互通机制、开放的管理机制、科学的评价机制、完善的教师成长通道。目前在中职院校的教师团队管理中,传统的教师管理模式仍然普遍存在,校企教师之间缺乏有效的协作和交流机制。因职业教育教学团队的特殊性,团队成员的素质层次不齐,管理难度较高。专业群教师团队管理机制在支持产业发展和教学改革方面均存在不足。
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对职业教育专业群教师团队管理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从产教融合校企教师管理方面,需要优化团队的组建和建设策略;从教师团队管理流程方面,亟需改善团队内部的协作与沟通机制;从教师的成长方面,需要打破固有晋升模式推动创新与发展的新途径。
2.2当前高水平专业群中职教师团队管理机制的问题
基于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水平专业群中职教师团队管理机制的创新是中职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目前高水平专业群教师团队管理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和挑战。一、管理机制存在着人才选拔不合理的问题。由于中职教师的数量庞大,如何选拔优秀的教师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职业教育的人才引入以学历和工作经验为标准,忽视了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二、高水平专业群教师团队管理机制中缺乏激励机制。由于中职教育的特殊性,教师承担着产业创新发展和学生专业教学的双重任务,压力大要求高。教师工作缺乏激励机制,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新能力难以得到有效调动,影响了教师团队的凝聚力和工作效能。三、目前教师团队中专兼职教师缺乏有效的沟通交流机制,在校企合作中存在专业教师与兼职教师沟通交流不畅、无法实现产业与教育教学的双向融通。这导致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存在障碍,影响了教师团队的协同效能和工作效率。
综上所述,当前高水平专业群教师团队管理机制存在着人才选拔不合理、激励机制不完善、师资培训不足以及沟通交流机制不畅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我们亟需创新中职教师团队管理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选拔机制、完善激励机制、提升校内外师资的双向融合,实现“同向同行”。
三、产教融合背景下,中职教师团队管理创新模式
3.1搭建产教融合“双建双融”的教师团队创新体制
3.1.1 构建“双向三级”高层次人才梯队培养体制
以产教融合企业项目搭建教师团队,建立校企“双带头人”培养机制,“双向三级”人才梯队,包括:行业企业专家、学术专家;产业教师(导师)、专业带头人;企业技术骨干、骨干教师。校企之间建立双向交流机制,双向兼职机制,实现跨界跨行的专兼融合。校企双方共同把握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方向,提升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队伍的结构和整体素质。完善团队管理体制、教学工作考核评价机制、产教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实践教学管理制度、教师双培管理制度,教师激励机制和责任机制,实施绩效考核制度,以产教融合项目确立阶段性的工作目标,里程碑计划、分步骤、高质量地建设教学团队。
3.1.2 搭建“双向融通”教师培养发展平台
搭建“双向融通”校企教师工作站,建立定企业、定岗位、定任务的“三定”原则,实现学校教师到企业一线实践锻炼,跟踪行业动态,提高实践教育教学能力,促进教学内容创新、推动教学模式改革、拓展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以及评价模式。产业教师引入学校,实现“引产入校”、“引项目入校”,促进教学内容与行业需求的紧密对接。
3.2搭建产教融合“产教三共”的教师团队创新机制
3.2.1建立校企合作“教师共享”平台
围绕产教融合企业项目共建“校企教师工作站”,搭建校企双向教师共享平台。实现学校对接产业结构、专业对接行业企业、师生对接职业岗位的“三个对接”,同时实现企业导师与学校教师岗位互换、互培机制。
1.学校采取灵活宽松的政策,适度降低兼职教师的准入门槛,主动吸纳来自企业界、具备丰富实践经验和卓越专业技能的优秀人才,邀请他们加入学校,担任各层级、多元化的专业兼职教师,增强学生的实践认知与行业视野。建立特设岗位和长聘机制:为产业教师提供稳定的岗位和职业发展路径,激发其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
2.建立教师选拔与成长机制,鼓励并支持不同层次的教师入驻校企共建工作站,明确不同层级的教师发展路径。通过参与专项的产教融合项目教学,深入企业一线进行技术技能的实际项目,提升教师们的企业实践能力和行业对接水平,促进教学与实践的深度融合。
3.2.2建立校企合作“教师共培”机制
产教融合教师团队共同在教育教学与技术技能两个维度上贡献优质力量,它不仅仅推动了教师个人在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上的“理实一体化”成长,更深层次地实现了教育者与行业者之间“教学素质”与“职业素质”的深度融合与“一体化”提升。为了确保学校专任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能够携手并进,实现全面同向同行的发展目标,应不断优化并创新教师培养机制,包括设计跨专业领域的培训项目,实施双向交流的挂职锻炼计划,加强考核评价机制,从而全方位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效衔接与协同发展。
1.建立教师培养发展机制,共同制定教师培养方案,共建教师课程体系,多措并举,拓宽培养途径,建立健全“双兼双聘培养”机制、校企双向流动的专兼职教师岗位流动机制。
2.建立教师激励机制,在年度考核、评优评先、职称晋升、调薪奖励等方面给校企教师工作站成员根据业绩成果给与优先评选资格。
建立扁平化矩阵式团队管理机制,根据产教融合项目建立服务于项目任务的单位小组,建立以纵向劳动分工和横向职能分工的新型组织管理体系,团队成员任务职能分工明确,取教师个体专业技能所长,确定团队各成员在任务中的不同角色,确保团队在理论、技术、教学等各方面保持较高的专业水平。
3.2.3建立校企合作“教师共评”制度
根据产教融合项目建立校企“教师共评”多元化评价考核机制,评价机制应遵守科学性、发展性、实践性原则。在制定评价体系时,必须立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项目产出为导向,重点关注教师企业项目成果的贡献,建立“双师双能”教师素质评价指标,设置体现教师“教学能力与技术技能合一”的评价标准。
校企双方应携手合作,共同构建一套围绕教育教学与技术技能双向发展的“双师型”教师统一评价标准体系。针对企业兼职教师师德、师识、师能、师绩等方面考评。对专业教师的评价侧重于职业道德修养、职业领域知识深度、职业技能掌握程度以及在企业实践中的绩效表现,促进教师既能在教学岗位上发挥专长,又能深入企业一线,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校企双方共同推动专业教师与企业技师的“同向同行”,形成一支目标一致、优势互补的新“双师型”教师团队。
参 考 文 献:
[1]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Z].教职成[2019]5号,2019-03-29.
[2]楼世洲,岑建.产教融合视角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的创新机制[J].职业技术教育,2020,41(03):7-11.
[3]郑争兵,韩团军,郭昱希,王平.产教融合背景下电子信息类专业“双师型”教师培养路径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3,6(07):70-72+86.
[4]和 震,刘若涵.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组织形式研究——基于首批立项团队20份申报书[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6):5-11.
[5]江育萍,杨栩,陈诚,罗统勇.“产教融合,校企共育”背景下中医药“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和路径探究[J].广西教育,2023,(08):64-67.
[6]唐涛.中职院校创新型教师团队评价体系建设研究[J].就业与保障,2023,(05):127-129.
[7]卢永辉,赵波.产教融合下中职“双兼双聘双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研究[J].中国民族教育,2023,(06):52-54.DOI:10.16855/j.cnki.zgmzjy.2023.06.027.
[8]林娟颖.产教融合背景下核心素养培养路径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23,44(19):118-120.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19.039.
[9]黄敏.新时代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研究[J].当代职业教育,2023,(05):49-57.DOI:10.16851/j.cnki.51-1728/g4.2023.05.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