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双通三进四融”的“校中厂”协同育人模式探索与实践
摘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为了培养更多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校企合作成为了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本文旨在探讨基于“双通三进四融”的“校中厂”协同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期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校中厂;协同育人;校企合作;育人模式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项目编号:豫教〔2024〕05900)、河南应用技术职业学院骨干教师项目研究成果
引言
高质量的职业技能人才培养,产教融合是个大趋势,“校中厂”是诸多新模式的非常常见的一种。一方面,“校中厂”模式有利于学校和企业共同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培养大批高素质创新技术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另一方面,实践教学是职业院校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不可或缺的途径,提高高职院校职业教育质量的必经之路。同时,让学生全面参与到企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在生产实践中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提升学生的职业核心竞争力。同时,“校中厂”的育人模式,也帮助同学们提前感知企业环境,为未来进入社会,快速转换角色奠定基础[1]。
一、“双通三进四融”育人模式的内涵
“双通三进四融”育人模式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模式,旨在通过校企合作,实现教育链、产业链、人才链与价值链的有机衔接。
1.双通
“双通”指的是教育与产业的双向贯通。“双通”即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互通,企业资源与学校资源互通。“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互通”,促进校企双方拥有共同的价值取向,即共同的目标是培育企业继续的应用型人才,提高学校教学质量。“企业资源与学校资源互通”,进一步完善实验环境、设备与实验资源,构建教学科研一体化实验室,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满足学生到教师的多层次需求解决校企合作育人资源共享问题。
2.三进
“三进”即引厂进校、引生进厂、双师进课堂。通过邀请企业专家进校园讲座、将企业真实项目引入课堂、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实习等方式,让学生在学校就能接触到企业文化、了解企业运作流程,提前适应职场环境。
“引厂进校”,将有孵化潜力的中小规模企业纳入“校中厂”遴选之中,选择符合本地区产业特色的企业,选择符合学校专业特色的企业,选择符合科技发展方向的绿色企业。引导支持建设基于“校中厂”的协同创新中心、工程技术中心,一方面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另一方面提高企业技术人员的研发能力和院校教师的科研能力。“引生进厂”,在保证企业经济利益的情况下,教学与生产过程对接,学生进行轮岗实习,打破单一固定的岗位,不使整体教学受到限制。“双师进课堂”,学校教师进企业,企业安排企业带教导师,定时安排行业导师进行经验分享,感受行业的曾经、现在和未来,明确新时代背景下行业对学生能力的要求。
3.四融
“四融合”是指校企双方实现专业设置与专业需求融合、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融合、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融合、实习与就业融合。通过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开发工学一体化教学资源、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实施校企联合培养等方式,实现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
二、“校中厂”协同育人模式的探索
“校中厂”模式是一种将工厂引入校园,实现学校与企业一体化办学的创新模式。该模式通过构建仿真育人环境,推行场景教学、模拟教学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
1.实训基地的建设
在“校中厂”模式下,学校与企业共同建设实训基地,模拟真实生产环境。实训基地不仅具备完善的硬件设施,还引入企业的真实运营项目和业务流程,使学生能够在真实情境中学习和实践[2]。
2.教学模式的改革
“校中厂”模式强调教学模式的改革,推行场景教学、模拟教学(虚拟工厂、虚拟车间、虚拟工艺、虚拟实验)等方式。通过场景教学和模拟教学,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生产流程,提高实际操作能力[3]。
3.师资队伍的衔接
在“校中厂”模式下,学校与企业共同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教师队伍中既有来自学校的专职教师,也有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这些教师不仅具备全面的专业知识,还具有较强的岗位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和实用的教学指导。
三、“校中厂”协同育人模式的实践案例
以下是一些基于“双通三进四融”的“校中厂”协同育人模式的实践案例在我校专业的实践,展示了该模式在不同专业和领域的应用效果。
(1)加强“双通”导向,打造校企协同育人新目标
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互通:经过充分企业调研,确定引厂入校企业遴选标准,我校在2015年最终选择了郑州春晴乐饮品有限公司进行深度产教融合。整合校企双方生产设施、场地、社会知名度、师资、技术人员、销售模式等资源,校企合作生产苏打水饮料,共建“校中厂”学生实践基地。严明的组织性、纪律性,在生产过程中,坚守岗位和遵章守纪无疑是企业的基本要求。培养贴近生产实际的、高素质实践性技能型人才,要注意培养学生潜意识地去遵章守纪。在实践教学中,应将企业文化融入到对学生的培养中,让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实现“零距离”对接。第二课堂学生负责整个纯净水的生产、设备日常维护及水质检测。学生在生产中掌握了制水工艺、设备操作及维护要求,技能得到提升。学生展现出了过硬的专业技术能力,职业道德、素养和综合素质水平超过预期,培养出来的学生符合企业的人才需求,得到了校企双方和学生、家长的高度认可[4]。
(2)加强“三进”保障,打造实践育人新平台
我校大胆探索实施“引企入校”、“办校进厂”、“订单学徒制培养”、“顶岗学徒制”等形式,搭建化工专业的校企共建就业服务平台,形成良性的校企合作就业的局面[5]。先后与郑州春晴乐饮品有限公司、腾宇环境监测有限公司、采真堂(河南)医药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等9家企业签订合作协议,通过教学模式的创新,丰富和完善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
学院在企业建立“驻企工作站”,企业在学校设立“校企研发中心”,先后与河南莱帕克化工设备制造有限公司、郑州和颜润心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互设机构,共同建立工程研究中心,同申报科研课题,共同进行成果转化,实现了“政—区—校—企”多主体的“产—学—研”合作模式。
学院十分重视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和管理,已经签约的校外实训基地共有13个,无论从实训基地的建设、实训内容的安排、实训基地和实训教学的组织管理、实训效果的评价等,都作了合理的安排与规划,使实习、实训成为既依附于理论教学而又相对独立、完整的教学体系,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操作能力,完善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和运行,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教师队伍建设、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我院依托延津县产业集聚区、河南莱帕克化工设备制造有限公司、等企业建设成化工安全技能实训基地、职业体验教育基地等,增加实训基地内涵建设。校企人才实施双向流动。聘用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技能人才担任首席技师或兼职教师,参与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以及科技开发、教学改革、教材编写等工作,专业教师参与企业的职工培训、相关技术研发与改进。
(3)加强“四融合”互促,引领产教融合育人新方向
我院与河南能源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共建“河南应用技术职业学院能源化工产业学院”。努力把能源化工产业学院建设成集人才培养、师资培训、技术创新、企业服务、学生实习就业等功能于一体的校企协同育人共同体。产业学院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切实保证培养质量。
四、“校中厂”协同育人模式的成效分析
“校中厂”协同育人模式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效,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校中厂”模式,学生能够接触到真实的生产环境和项目,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培养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校中厂”模式通过校企合作,使学生提前适应了职场环境,了解了企业需求和用人标准。这使得学生在就业市场上更具竞争力,能够更快地融入企业并发挥自己的优势。
3.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校中厂”模式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较强的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这促使教师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提高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
4.推动了校企合作的发展
“校中厂”模式通过校企合作,实现了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企业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科研和教学资源,进行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学校则可以借助企业的实践平台和真实项目,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这种合作模式推动了校企合作的深入发展,实现了互利共赢。
五、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尽管“校中厂”协同育人模式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以下是对这些问题的分析及对策建议:
1.合作机制不完善
学校和企业之间需要建立良好的合作机制,以确保教学计划的顺利实施和教学效果的最大化。为此,双方应明确各自的责任和义务,制定详细的合作协议和实施方案,并加强沟通和协调,确保合作顺利进行。
2.安全问题
学生在企业实践中可能会面临一些安全隐患。为此,学校和企业应加强安全管理和保障措施,制定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和应急预案,加强学生的安全教育和培训,确保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安全。
3.思想教育和管理
学生在企业实践中可能会受到一些企业方面的影响。为此,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管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道德观,防止不良思想的侵蚀和影响。
六、结论
基于“双通三进四融”的“校中厂”协同育人模式是一种创新的教育模式,旨在通过校企合作实现教育链、产业链、人才链与价值链的有机衔接。该模式通过构建仿真育人环境、推行场景教学、模拟教学等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并增强了其就业竞争力。同时,该模式还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和校企合作的深入发展。尽管在实践中仍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但通过不断完善合作机制、加强安全管理和思想教育等措施,相信该模式将在未来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徐冬冬.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实践与运作机制探究[J].职业技术,2021,20(09):43-47.DOI:10.19552/j.cnki.issn1672-0601.2021.09.008.
[2]黄晓明,杨晓春,刘春美,等.“校中厂”在校企合作机制建设中的运行与管理——以云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校中厂”为例[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5(04):79-84+102.
[3]雍朝康,王艳,谢亮,等.职业院校“校中厂”技能人才培养协同区域经济发展探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3,26(21):120-123.
[4]马俊鹏,蒙瑞珍.“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为例[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2,25(24):220-222.
[5]张敏,郑奕奕.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眼视光技术专业“校中厂”人才培养研究[J].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1(02):35-3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