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线上线下+虚实结合”的混合式护理学专业实验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构建
摘要:实践教学是医学教育培养人才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环节。以网络教育为主要教学形式的非全日制医学教育,如何合理有效实施实践教学环节,并加以创新和优化,是医学类继续教育的难点和长期探索的焦点。实训教学作为职业教育的立身之本,其线下教学长期受到教学环境、教学条件和教学模式的限制,而线上教学又难以达到实训教学应有的教学目标。为解决这些问题,在分析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内涵与特征的基础上,整合提出新的实训教学目标,并在情境学习理论和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教育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构建基于“线上线下+虚实结合”的混合式护理学专业实验教学模式。
关键词:线上线下;混合式护理;在线课程;虚实结合;实验教学模式
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验教学在护理学专业教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传统的护理学专业实验教学主要采用线下教学模式,即教师在实验室中进行面对面的教学和指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练习。这种教学模式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教学资源有限、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实践机会不足等。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线上教学和虚拟仿真技术为护理学专业实验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线上教学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虚拟仿真技术可以模拟真实的临床场景,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因此,构建基于“线上线下+虚实结合”的混合式护理学专业实验教学模式,成为当前护理学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
一、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与实践类教学
(一)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混合式教学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中心,将传统的线下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形成一种混合模式,整合两者的优势和特点,在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启发、指导和把控作用的同时,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性。在这一模式下,教师和学生可以充分利用线上和线下两种教学资源,实现优势互补。线上教学部分,学生可以自主安排学习时间,通过观看视频、完成在线习题等方式进行知识学习;而线下教学则侧重于师生互动、讨论、实验操作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这种混合式教学模式具有很大的灵活性,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一方面,线上教学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优质教育资源得到更广泛的共享;另一方面,线下教学保证了师生之间的深度互动,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既能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作用,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实现教育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二)实践类教学
实践类教学是医学教育培养人才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平面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实训途径,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环节。以网络教育为主要教学形式的非全日制医学教育,如何在时间、空间、教学资源相对受限的大背景下,将实训环节加以创新和优化,是医学类继续教育的难点和长期探索的焦点。
实践类教学的优势在于其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主动探索知识的主体。教师通过设计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将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提前体验和适应,为将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混合式护理学专业实验教学模式构建的意义
(一)扩大了知识储备,建立了医学领域更合理全面的知识结构
医学的实践教学在学生培养中的作用得到广泛认同,学习方式的实践性、学习环境的现场情境性、教学活动的系统性、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均能完善学生知识储备,更有效的达成学习目标。通过实践学习有利于学生深度构建和个性化学习,可以促进学生学习成长和职业生涯发展,实践教学中学生的主动性有利于学生的创造性学习,扩展创新思维,增强创新能力,培养临床思维能力,有助于学生提升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护理专业学生的毕业前临床实习为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进入职场后,绝大部分护理人员将长期固定在一个工作岗位,临床技能得不到全面的锻炼和提升,而为其3个月的临床实习和科室轮转为其提供了提高临床操作技能的极好机会,知识结构将更全面。
(二)以教学模式改变学习模式,合理利用碎片时间,提高了学习效率
工学矛盾一直是继续教育之痛,特别是医学教育尤其尖锐。混合式的教学模式合理的利用碎片化时间,线上线下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提高学习效率,在学生中反响良好。混合式护理学专业实验教学模式通过改变传统的学习模式,使得学生能够更加合理地利用碎片时间进行学习,从而显著提高了学习效率。在这种模式下,理论学习可以通过线上平台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灵活学习,不必局限于固定的课堂时间。这种灵活性使得学生能够有效利用课间、通勤等碎片时间进行知识点的复习和预习,极大地提高了学习的连贯性和效率。
此外,混合式教学模式将线上资源与线下实验操作相结合,使得理论学习与实际操作能够相互促进。学生在实验室操作前,可以通过线上学习提前掌握相关理论知识,这样在实际操作时就能更加得心应手,减少错误发生,提高实验成功率。同时,线上平台的即时反馈和互动功能,使得学生在遇到问题时能够及时得到解答,这种即时的学习支持进一步提升了学习效率,为培养高素质的护理学专业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跨地域性院校合作模式充分实现优势教学资源互补
混合式护理学专业实验教学模式构建的跨地域性院校合作模式,为不同地区的高校之间提供了资源共享的平台,从而充分实现了优势教学资源的互补。通过这种合作模式,各院校可以将其最优质的教学资源,如专业师资、实验设施、教学案例等,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共享。这样,地处不同地区的学生都能够接触到一流的教学资源,享受到更加丰富和高质量的教育内容,打破了地理界限对教育资源分配的限制。
此外,跨地域性院校合作模式还有助于促进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的交流与融合。不同院校在护理学实验教学中可能有各自独特的教学特色和优势,通过合作,各院校可以相互借鉴和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升教学质量。这种合作不仅促进了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还激发了教学创新的活力,为护理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创造了更加开放和多元的教学环境。
三、传统护理学专业实验教学模式的分析
(一)教学资源有限
在传统护理学专业的实验教学模式中,教学资源的有限性是一个突出问题。由于实验室空间和设备的限制,很多护理学专业的学生在进行实验操作时往往面临着设备不足、实验材料短缺的情况。这种资源的有限性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实践操作机会,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得到充分的实践锻炼。实验室的数量和规模往往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学生人数和实验需求,使得实验课程的开设和学生的实践操作受到很大限制。
此外,教学资源的有限性还体现在师资力量上。由于护理学专业的实验课程需要专业教师的指导,而现有的教师队伍可能因为编制或其他因素的限制,无法满足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个性化指导的需求。这种情况下,教师往往难以对每个学生的实验操作进行细致的观察和指导,从而影响了实验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可能无法得到及时解决,这对于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是不利的。
(二)教学方法单一
在传统护理学专业的实验教学模式中,教学方法的单一性是一个显著的问题。这种模式往往依赖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即教师先进行理论讲解和示范操作,学生再按照既定的步骤进行模仿。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方式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得实验课程变得枯燥乏味,学生往往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深入思考和探索的机会。由于缺乏互动和探究,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难以被充分激发,这对于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不利的。
此外,单一的教学方法还体现在实验内容的固定化和程序化上。在传统护理学实验教学中,实验项目往往多年不变,学生只需按照教材或指导书上的步骤进行操作即可。这种模式忽视了护理学科的发展和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导致学生缺乏应对复杂临床情境的能力。实验教学中缺乏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模拟演练等多种教学手段的应用,使得学生难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境相结合,从而影响了实验教学的整体效果和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
(三)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在传统护理学专业的实验教学模式中,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不高是一个普遍现象。由于实验教学往往遵循固定的流程和模式,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往往扮演的是被动接受者和执行者的角色,而不是主动探索者和学习者。这种被动学习的状态使得学生对实验课程缺乏足够的兴趣和热情,他们可能只是为了完成学分而参与实验,而不是出于对知识的渴望和对专业技能的追求。长期以往,这种缺乏主动性的学习态度会导致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不足,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和职业发展。
另一方面,实验教学方法的单一性和教学资源的有限性也是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原因。由于实验内容和方法的重复性,学生很难在实验过程中体验到新鲜感和成就感,这进一步削弱了他们的学习动机。同时,由于实验设备不足和师资力量有限,学生无法在实验中得到充分的指导和反馈,导致他们在面对实验难题时感到挫败和无力。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学习体验大打折扣,他们的积极性和参与度自然难以提高。
(四)实践机会不足
在传统护理学专业的实验教学模式中,实践机会的不足是一个显著的问题。由于实验室空间和设备的限制,以及教学资源的分配问题,学生往往无法获得充足的实践操作机会。在护理学实验课程中,每个学生都需要通过实际操作来掌握护理技能,然而,有限的实验时间和设备使得学生难以得到充分的练习。
此外,实践机会的不足还体现在实验课程的设置上。传统的护理学实验课程往往侧重于基础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临床综合能力的培养。这意味着学生虽然能够掌握一些基本的护理操作,但在面对复杂的临床问题时,他们可能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机会的缺乏不仅限制了学生的技能提升,也影响了他们的临床思维和决策能力的培养。
二、“线上线下+虚实结合”的混合式护理学专业实验教学模式的构建
(一)基础实验课程与临床实习教学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方案
医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包含专业基础及专业课程的实验教学与专业临床实习及操作考核两大模块。实验教学的课程设置上充分考虑各专业学生的学习层次、专业背景及从业单位的差异性,根据学生实际专业需求制定实验课程计划,包含专业基础与专业课程。
所有专业学生在毕业前均需完成12周的毕业实习,学生需到至少两个以上科室完成实习轮转,并参加实习单位要求的出科考核,以进一步全面提升临床操作技能。学院统一制订实习手册和相关实习要求,各学习中心落实实习基地、实习计划、实习指导老师等环节,并对各实习基地定期巡查。毕业实习完成后,所有学生需参加实践技能考核,按照学科特点及规范化的考核要求,学生均需完成3-5项的实战操作,考核过程由学科领域的专家评审团进行专业评审。
(二)规范教学标准兼具个性化的实践教学内容
实践课程教学内容与标准由学院制定统一的实验指导和实习手册,作为实践操作类教学的基本指导原则,但各学习中心根据区域性的教学差异,可进行个性化的内容设置。基础实验课程操作部分由学习中心组织实施,全部实验分为必做实验和可选实验两类,在完成规定比例的必做实验的同时可根据自身实践条件,在达到教学要求的前提下设计个性化的实验项目,可突出本学习中心或实验实施院校的自身教学特色或者满足本地区学生的实际工作需求。临床实习中的出科考核亦可根据各地区、各医院的科室特色、实际操作需求设计个性化的考核项目,使得教学内容更符合在职学生实际工作需求与能力提升要求。
(三)基于互联网教育新技术的多样化实践教学资源
当前的医学网络教育一直致力于为偏远地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因此极其注重实践教学的在线教学资源建设,并充分利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全日制优质教学资源。根据不同学科特点,在线教学资源类型丰富多样,包括理论课件、操作演示视频、医学图谱、网络拓展资源、在线题库等,以保证学生实践操作前充分进行理论学习,并且借助医学院全日制教学的虚拟实验平台为部分实验提供虚拟实验操作演示。
(四)重视形成性评价的多元化实践教学独立评价体系
网络教育形式下实践课程考核实施的不可控性也是实践教学难以开展或实施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之一,特别是基础实验课程的考核更是困难重重,我院在实践考核上进行了创新性设计,实施效果良好。对于基础实验课程考核,我院采取将专业课程体系内涉及的所有实验课程融合成一门独立的实验课,单独考核的方式,打破了实验课程仅仅隶属于理论课程一部分的传统考核模式,实验课程考核不通过的学生将无法准时毕业,必须重修。考核评价指标包括在线学习、在线理论测验、实践操作三部分,三部分比例设置为2:2:6,在线学习和在线理论测验由学习平台根据完成度与正确率自动计分,实践操作考核由学习中心辅导教师根据实验操作过程及实验报告结果评分,学院对实践操作实行飞行检查。该评价体系既充分利用了网络教学的资源共享优势,又从制度上确保基础实验课程的有效实施,激励了学生实践的参与热情。
(五)全面有效的实践教学督导及巡查机制
教学督导及巡查是网络教育教学管理重要环节之一,要对实践教学督导及巡查主要包括实验硬件设施检查、实践实施方案审核、实践操作现场检查三大部分,并且为保证教学规范,上海学生统一在医学院本部进行基础实验课程操作。外地各学习中心在开设相应专业前必须具备一定的实验室条件,若稍有欠缺,可与当地相关医院或高校合作,以获得软硬件资源完成相应教学。实验课程、临床实习及操作考核实施前必须将教学内容、时间安排上报学院审核通过方可实施,学院定期安排专业教师或教学管理人员开展教学指导和教学巡查评估工作。
结论
本研究构建了基于“线上线下+虚实结合”的混合式护理学专业实验教学模式,并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应用和评价。结果表明,该教学模式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具有较好的教学效果。该教学模式的构建为护理学专业实验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周静;肖丽娜;张春玲;陈露;曹菲霞;王春霞;邓念;龙菊;韩珊.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内科护理学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 贵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23(03)
[2] 马芳.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实践效果评价——以《生物统计学》课程为例[J]. 畜牧兽医杂志,2023(01)
[3] 蓝柳萍.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在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课程中的应用[J]. 卫生职业教育,2021(21)
[4] 郭羽;刘琪;元海军;杨琬芳;贾璐;李保珍.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在中医院校“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 微生物学通报,2021(02)
[5] 徐鸿飞;陈淼;王桢;李伟栋.翻转课堂在心外科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 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23(07)
作者简介:孔令涵(1989年—),性别:女,民族:汉,籍贯(省市):山东省临沂市,学历:博士研究生,单位:临沂大学,职称:馆员。
研究方向: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