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数字化时代下大学生美育志愿服务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的融合探索

孙琪
  
大海媒体号
2024年139期
设计艺术学院动画系 河南南阳 473000

孙琪(2002.7),孙琪,女 汉族 河南南阳人 北方民族大学设计艺术学院 学生(本科生),从事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下大学生美育志愿服务的实践研究

项目编号:北方民族大学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级项目202411407009项目名称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下大学生美育志愿服务的实践研究

摘要:在数字化、信息化时代,高校在推动大学生美育志愿服务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融合的过程中,需利用数字化技术,丰富美育志愿服务形式。同时,也应当结合美育志愿服务活动,带动学生进行多元化学习,增强学习体验,需通过虚拟与现实互动,理论与实践融合,使其获取深刻的学习体验。

关键词:数字化时代;美育志愿服务;中华民族共同体

引言:当前,在数字化时代,学校应当结合构建主义理论、最近发展区域理论,对现有的志愿服务形式,进行创新优化,引进多元化的专题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品质。

一、利用数字化技术,丰富美育志愿服务形式

当前,在大学生志愿服务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融合过程中,高校需依托数字化、信息化工具,创新服务形式,提升服务效果。其中,可利用数字化技术,结合5G、VR、AR、人工智能,带动学生参与虚拟互动探究,具体来说,学校可依托虚拟现实技术,支持大学生为偏远地区学生提供美育课程,帮助其享受到高质量的艺术教育资源。同时,大学生也可依托数字化技术,创造出具有民族特色的美育作品,如数字动画、数字音频、视频,相关作品不仅可以在网上传播,还能够增强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解和认知。另外,学校还可以借助线上平台,拓宽美育志愿服务空间和范围,使学生通过相关渠道,与更多的社会主体交流互动,增进对社会文化的理解和认知。通过服务社会,创造价值,构建起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但是,学校在应用数字化技术推动美育志愿服务的进程中,应当做到“守正与创新辩证统一”,需要确保实践操作与虚拟现实巧妙结合在一起,给予学生更加深刻的学习体验。

例如,在某大学,“云上美育,共绘中华”项目应运而生,该项目充分利用了5G、VR、AR技术,创新了美育志愿服务的模式。项目初期,学校与偏远地区的几所学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利用VR技术,大学生志愿者们“走进”了这些学校的课堂,为他们带来了生动的在线美术课和音乐课。例如,在一次美术课上,志愿者通过VR技术,带领学生们“游览”了故宫,让他们近距离观赏古代艺术品,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让偏远地区的学生享受到了高质量的艺术教育资源,也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此外,大学生志愿者们还利用AI技术,创作了一系列具有民族特色的数字动画,如《苗族银饰的故事》《藏族歌舞的魅力》等,这些动画在网络上广泛传播,不仅吸引了大量观众的关注,也增强了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同时,他们还制作了数字音频故事,讲述各民族的历史传说和节日习俗,这些故事通过学校的线上平台,被更多人听到,进一步促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构建。“云上美育,共绘中华”项目不仅局限于课堂教学,还通过线上平台,拓宽了美育志愿服务的空间和范围。学校搭建了一个专门的线上社区,大学生志愿者们可以在这里发布自己的美育作品,分享教学经验,同时也可以与其他志愿者、教师以及社会各界人士进行交流互动。例如,一位志愿者在平台上分享了自己用AR技术制作的“敦煌壁画互动体验”,这一作品迅速引起了广泛关注,不仅吸引了大量学生的参与,也引起了敦煌研究院专家的注意,双方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合作。

二、结合美育志愿服务活动,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高校应当依托美育志愿服务活动,借助数字化平台,为大学生提供便捷,使其成为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大学生可以参与或组织有民族特色的美育实践,如民族文化艺术节、民族体验活动,基于志愿服务的形式,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在活动中寻找合作伙伴,分享体育资源和经验。并且,还可以支持学生与各民族学生进行交流互动,通过在线探讨、作品展示,增进彼此的理解和认知。在此期间,大学生可以进行经验交流、知识互享,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社区、学校、社会以及他人提供美育志愿服务,如开设美育课程,举办艺术展览,借此来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在此过程中,学校也可以利用数字化美育志愿服务平台,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对志愿服务活动进行监测评估,为大学生提供更加精准科学的服务指导。

例如,为了进一步增强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多彩中华,美育同行”项目还组织了民族体验活动。在一次“走进藏区”的体验活动中,大学生志愿者们带领学生们通过VR技术“游览”了西藏的布达拉宫,体验了藏族的传统服饰和歌舞,甚至通过在线连线,与西藏当地的居民进行了实时交流。这样的活动不仅让学生们在不出校门的情况下就能感受到遥远地区的民族文化,也激发了他们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此外,“多彩中华,美育同行”项目还充分利用了数字化平台,为学生们提供了在线探讨和作品展示的机会。在平台上,学生们可以分享自己对民族文化的理解和感悟,展示自己创作的具有民族特色的美育作品,如数字绘画、音乐创作、短视频等。这些作品不仅在网上获得了广泛关注和好评,也促进了不同民族学生之间的深入交流和理解。在一次“民族服饰设计大赛”中,学生们纷纷发挥自己的创意,将传统民族元素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创作出了既具有民族特色又符合现代审美的服饰作品。这些作品在平台上展示后,不仅赢得了评委和观众的一致好评,也激发了更多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关注和热爱。

三、结束语

总体来说,高校应当创新现有的美育志愿服务活动,引进多方资源,协同多方主体,对现有的活动形式、活动开展方法进行创新,给予学生沉浸式的体验,使服务水平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吴琼,白鸽.美育视角下传统文化的数字化体验设计[J].装饰, 2021(7):6.

[2]高雅.传统文化与创新的融合——基于"1+3+4"插花模式的多元化美育实践探究[J].中国科技纵横, 2024(6):168-170.

[3]解冬梅.数字化时代对传统美育的挑战[J].当代教育科学, 2007(15):1.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