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设计与思考

潘燕琼
  
大海媒体号
2024年144期
清远市新北江小学 广东清远 511500

摘要:“教-学-评”一致性下的教学活动就是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前提下,设计评价方案并引出教学方案,通过教、学、评三者的有机整合,让学生真正成为课程学习的主人翁;同时保证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参与中获得知识、锻炼技能、养成核心素养并发展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评”一致性也是新课标的重要特色,体现出新时期学科教学的发展方向。基于此,本文探究了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设计策略,从设计目标、评价方案、实施任务三方面提供了教学思路,助力小学数学新课改进程。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数学;教-学-评一致性;教学设计

引言

“教-学-评”一致性强调教、学、评三个环节的有机结合并形成有机整体,是新课标提出的新理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推动“教-学-评”一致性,可建立整体性的教学模式。通过教学中的评价,做到以评促教、以评促学,提升教学质量并助力学生全面发展。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落实“教-学-评”一致性的要求,值得教师深入思考。

一、设计教学目标,指引教学方向

“教-学-评”一致性强调教学目标对教学全过程的指引作用。教师设计教学评一体化目标时,应结合课程标准、教材内容与学生学情,确保教学目标的可测性并贴合学生的发展规律;同时指明教学内容的设计方向,保证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的探索空间[1]。

“测量”是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的起始单元,学生学习“测量”后,可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到测量的意义。“测量”教学的核心问题在于“为何要统一单位”“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有哪些”“如何测量物体长度和质量”“不同计量单位存在何种联系”,指明“测量”教学的主要内容。上述内容集中在二、三年级,目标设计应贴合该阶段学生特征与学情。该阶段学生侧重于形象感知,可见课程教学要多应用生活物品,让学生掌握定量测量。“为物体选择长度与质量单位”是对学生量感的检验,对学生量感和推理能力有较高要求。教师设计“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目标时,应基于教材内容和任务做到循序渐进,吻合学生成长规律。“测量”单元目标如下:了解测量方法多样性,通过不同维度下的物体测量,体会统一度量单位的意义;通过实践认识测量单位,理解各单位作用并形成量感,明确各单位间联系并学会换算;使用简单工具测量物体长度和质量,由量感增强数感,为生活中的物体选择合适的长度与质量单位,形成推理意识;通过测量物体,掌握不同维度下的测量方法,理解长度测量和质量测量的一致性。

二、建立评价方案,推动教学过程

“教-学-评”一致性下的评价目标应紧扣教学目标,通过评价可反馈学生的目标实现情况。“教-学-评”一致性强调评价活动的前置,将评价嵌入到教学全过程,并非安排在教学之后。换言之,要兼顾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体现“逆向设计”的特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执行评价任务,及时掌握并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发挥评价的诊断功能,同时调整教学方案,保证“教-学-评”一致性教学模式的应用成效[2]。

“测量”大单元教学评价自然要对接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成效,兼顾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要求。例如设定“学习习惯”“活动参与”“基本知识与技能”三个维度,前两项维度关注学生的过程方法以及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形成情况,后一项维度反映学生的学科知识、技能和素养。其中,学习习惯关联学生的上课习惯与表达习惯,反映学生的精神专注度以及举手发言表现;活动参与关联学生的自主活动与小组活动,反映学生的课后自主测量、课堂探究活动参与、聆听他人发言时的表现;基本知识与技能关联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反映对学生长度、质量的意义理解情况、测量工具应用情况以及物体长度质量的测量情况。根据测量评价方案,教学过程应涉及“感知物体长度质量”“使用工具测量物体并获得度数”“使用直接或者间接测量工具测量物体长度质量”“课后自主测量”等任务,明确了“教-学-评”一致性的任务方向。根据学生在任务中的表现,对每项指标进行学生自评、生生互评与教师评价,通过多元化评价保证评估结果全面性、准确性。

三、规划教学任务,落实评价要求

明确教学目标与评价方案后,要设计教学任务落实教学目标要求,并在教学任务中执行评价任务,跟踪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学任务相当于“教-学-评”一致性课堂的重要载体。教师设计教学任务时,要注意教材中的内容分配,重新调整教学序列,让教学任务与教学目标、评价指标保持一致[3]。

以“测量”为例,教师将“如何测量物体”作为核心问题,引出“测量物体的长度、质量”作为核心任务,然后根据课程内容分解出多个子任务。以“课桌有多长”任务为例,教师设计了“使用不同方法测量课桌长度”“思考测量结果不一致的原因,体会统一度量单位必要性”“认识厘米单位并体会其意义”“使用刻度尺测量用厘米计量的物体、线段”等子任务。教师还可安排“1米有多长”“1千米有多长”“千米有多长”“1吨有多重”等任务并设计子任务,作为“测量”单元教学的载体。任务的实施不能脱离活动,教师应围绕教学任务设计活动,落实教学任务与目标的要求。同样以“课桌有多长”任务为例,教师结合本单元子任务设计了“统一度量单位”“认识直尺”“形象化认识1厘米”“认识几厘米与几十厘米”“测量生活中事物”等多项活动,明确每项活动的目标与实施方式,落实“课桌有多长”的任务要求。学生根据测量结果中的不同形成认知矛盾,然后认识直尺的应用方法,依次感知1厘米、几厘米乃至几十厘米,最后使用刻度尺测量身边事物,认识刻度尺并巩固测量方法,深化厘米认识。教师围绕任务设计一系列情境化活动,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参与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并发展核心素养。

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学-评”一致性是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新理念,突出评价对教学活动的导向作用,有效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推动教育事业的革新升级。“教-学-评”一致性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活动更加整体化、系统化,可形成深度学习方案,保证学生的参与空间;同时做到以评促教、以评促学,发挥评价对教学活动的诊断作用,提升数学教学质量并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凌金妹. 单元结构化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 山西教育(教学), 2024, (12): 47-48.

[2]康贵珠. 小学数学“教—学—评”一体化实践路径研究[J]. 名师在线, 2024, (34): 43-45.

[3]孙全红. 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探究[J].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4, (34): 38-41.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