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小学语文古诗词跨学科教学策略的案例分析与反思
摘要:本论文聚焦小学语文古诗词跨学科教学,通过详实的案例剖析,展现其在教学实践中的多样形式与创新应用。深入探讨与美术、音乐、历史、科学等学科融合的具体实例,分析各案例对学生知识掌握、能力培养及情感熏陶的成效,反思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与挑战,提出针对性改进策略,旨在为小学语文教师优化古诗词教学、提升跨学科教学质量提供有力参考,推动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跨学科教学;案例分析;教学反思
一、引言
在小学语文教育领域,古诗词教学承载着传承文化、培养素养的重任。传统教学模式易使古诗词学习趋于枯燥,难以激发学生深层兴趣与潜能。跨学科教学策略应运而生,打破学科壁垒,为古诗词教学注入灵动活力。通过整合多学科资源与方法,构建丰富多彩的学习情境,促使学生从多元视角领略古诗词魅力,在知识融合中实现综合素质提升。深入探究其案例并反思实践过程,对完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意义非凡。
二、跨学科教学案例呈现
(一)“诗画交融”:语文与美术的协奏
在教授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时,教师先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诗词,感受诗句描绘的西湖晴雨变幻之景。随后,开展绘画创作活动,要求学生依据对诗词的理解,用画笔勾勒出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的画面。学生们热情高涨,有的用明亮色彩展现晴天波光粼粼的湖面,以淡墨晕染出雨中朦胧山峦;有的精心刻画西湖边的垂柳、游船,力求还原诗境。完成画作后,组织学生互评,分享绘画构思如何源于诗词,进一步加深对诗意理解。
从知识掌握看,学生对诗词中写景词句理解更精准,如 “潋滟”“空蒙” 等词汇,通过绘画具象化,记忆深刻。能力培养上,绘画锻炼了学生空间布局、色彩运用等美术技能,同时提升了将文字转化为视觉形象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情感熏陶层面,学生在创作与欣赏中,真切体悟到苏轼对西湖由衷赞美之情,审美情趣悄然提升。
(二)“古韵新声”:语文与音乐的共鸣
学习王昌龄的《出塞》,教师引入古曲《十面埋伏》片段,激昂磅礴的旋律瞬间抓住学生注意力,带入边塞战场紧张氛围。接着讲解诗词,让学生感受戍边将士豪迈气概与思乡情怀。随后,教师教学生依古曲韵律吟唱诗词,学生们扯着嗓子,在一唱三叹中,“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的悲壮韵味尽显。为强化体验,还组织学生分组创编新曲,为诗词赋予现代音乐风格,并用乐器演奏。
知识维度,音乐辅助使学生对诗词意境、情感基调把握更到位,理解古人用韵规律。能力发展上,吟唱与创编锻炼了学生音乐感知、节奏把握及创新能力,嗓音运用与表现力增强。情感激发方面,激昂曲调激发学生爱国豪情,对戍边英雄敬意油然而生,文化认同感扎根心底。
(三)“史韵诗魂”:语文与历史的交织
讲解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师课前布置学生查阅南宋抗金历史资料。课堂上,先以故事形式讲述南宋朝廷偏安、金兵肆虐背景,引入诗词。讲解中,结合辛弃疾生平,阐述其渴望收复失地、壮志难酬心境,如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背后的军旅抱负。课后,组织历史小短剧表演,学生扮演辛弃疾、将士等角色,重现词中场景。
知识层面,学生深入了解南宋复杂历史,明白诗词是时代缩影,对历史名词、事件记忆深刻。能力锻炼上,资料查阅、短剧编排提升自主学习、团队协作与历史演绎能力。情感触动而言,学生为古人爱国精神动容,家国情怀厚植心间,对历史沧桑感同身受。
(四)“诗中探理”:语文与科学的碰撞
面对卢钺的《雪梅》,教师以 “雪与梅争春,谁更胜一筹” 话题引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观察冬日雪、梅形态,探究诗词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蕴含科学知识 —— 物体特性差异。组织小组实验,对比雪花结晶结构与梅花花瓣微观构造,从科学角度分析两者外观、气味不同成因。最后回归诗词,探讨诗人借物喻人哲理。
知识获取上,学生掌握雪、梅相关科学知识,明白对比观察与实验探究方法。能力培养方面,观察、实验操作提升科学思维与实践动手能力,逻辑分析诗词哲理强化逻辑推理。情感升华处,领悟古人智慧,学会谦逊包容,辩证看待事物优劣。
三、案例综合分析
(一)知识融合优势突显
在当前教育模式中,跨学科教学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通过将古诗词知识与美术技法、音乐乐理、历史史实、科学原理等不同学科的知识相互渗透,学生在学习一首诗词的同时,能够收获多领域的知识。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构建立体的知识网络,打破传统学科之间的孤立局限,使得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全面和深入,记忆也更加持久。
(二)能力培养多元并进
跨学科教学不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它还注重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从艺术创作到历史演绎、科学探究,学生在不同学科任务中锻炼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表现力以及自主与协作能力。这种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多样潜能,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储备综合技能,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多元化的社会需求。
(三)情感熏陶层层递进
在跨学科教学中,各学科案例被用来营造特定的情境,从而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从对自然美、艺术美的感知,到爱国情怀、历史责任感的激发,再到人生哲理的体悟,全方位地滋养学生的心灵,塑造健全的人格。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传承了民族精神与人文价值,还帮助学生在情感和道德层面得到成长。
四、反思与改进策略
(一)教师专业成长困境反思
多数语文教师学科背景单一,跨学科教学时,美术、音乐等专业知识捉襟见肘,如不懂绘画构图、音乐编曲,难以精准指导学生创作,影响教学深度与质量。
学校应加大教师跨学科培训力度,定期邀请艺术、科学专家讲学;鼓励教师参与跨学科教研项目,与其他学科教师同课异构、协同备课,在实践中提升综合素养。
(二)教学资源整合短板反思
整合各科资源耗时耗力,且资源分散、适配性差。如寻找与古诗词匹配的古曲难,美术素材版权不明,历史资料繁杂缺筛选,制约教学顺利开展。
教育部门、学校联合构建跨学科资源库,组织专业团队筛选、整理、原创资源,涵盖多版本古诗词配套素材;利用信息技术搭建资源共享平台,方便教师检索、下载、定制资源。
(三)教学评价体系滞后反思
传统以背诵、默写为主的评价无法衡量跨学科学习成效。重结果轻过程,忽视学生在创作、探究、表演等活动中的成长,评价指标单一,反馈不精准,打击学生积极性。
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设立知识掌握、能力提升、情感态度三维度指标;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互评结合;关注过程性表现,如创作思路、团队贡献,用成长档案袋全程记录,为教学调整提供依据。
五、结论
小学语文古诗词跨学科教学通过丰富案例展现强大生命力,在知识传授、能力塑造、情感培育上成果斐然。虽面临教师、资源、评价难题,但只要教育者直面挑战,持续探索优化,跨学科教学必将在古诗词教育中稳健前行,助力学生成长为既有深厚文化底蕴,又具创新实践能力的栋梁之材,让古诗词经典传承之路越走越宽。
参考文献
[1]黄小凤.小学语文古诗词课堂深度教学策略研究[D].沈阳大学,2024.DOI:10.27692/d.cnki.gsydx.2024.000179.
[2]张传琦.基于学习任务群的小学古诗词教学设计与实施策略研究[D].大理大学,2024.DOI:10.27811/d.cnki.gdixy.2024.000253.
[3]邓怡.小学语文跨学科主题教学设计与实施研究[D].湖南理工学院,2024.DOI:10.27906/d.cnki.gnghy.2024.00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