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高中历史试题命制中的几点探索

陈攀
  
大海媒体号
2024年154期
荥阳市京城高中 河南郑州 450100

摘要:在试题命制中融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中重要体现,是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提升核心素养的重要举措。本文旨在探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高中历史试题命制中的应用。通过分析该理论的核心内涵,结合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与教学目标,在新教材、新高考的大背景下,从试题命制的立意、选材、题型设计、能力考查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入探索,以期在历史教学评价中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高中历史;试题命制;核心素养;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之一,它强调人的智力、体力、道德、审美等多方面素质的和谐发展,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重要理论依据。高中历史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学科,承担着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文化素养、价值观念等多方面素质的重任。因此,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融入高中历史试题命制中,对于提升历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概述

(一)理论内涵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充分、自由、和谐的发展。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人的全面发展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要求。在资本主义社会,人的发展受到分工的限制,只能片面发展;而在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随着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社会关系的和谐,人的全面发展将得到充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不仅仅是个人素质的提升,还包括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

(二)理论对教育的启示

在教育领域,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启示我们,教育应关注学生的多方面素质培养,注重学生个性差异和潜能开发,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历史学科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育人价值,通过历史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文化认同、价值观念、家国情怀等,从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高中历史试题命制现状与问题

(一)现状

当前高中历史试题命制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了一定的改进。从形式上看,试题类型更加多样化,除了传统的选择题、材料解析题外,还出现了开放性试题、论述题等;从内容上看,试题更加注重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强调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考查。然而,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

(二)问题

1、知识考查为主,能力考查不足

许多历史试题仍然以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为主,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不够深入。这种考查方式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也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要求。

2、试题形式单一,缺乏创新性

部分试题形式较为单一,缺乏创新性和灵活性。例如,材料解析题的材料选择范围较窄,多为教材内容的简单延伸,缺乏对社会热点问题、跨学科知识的整合。这种单一的试题形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活力,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忽视学生个性差异,缺乏针对性

在试题命制过程中,往往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习水平,试题难度和考查要求较为统一。这导致一些学生在面对试题时感到困难,无法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而另一些学生则觉得试题过于简单,缺乏挑战性。这种缺乏针对性的试题命制方式不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和潜能开发,制约了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和综合素养的提升,也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中关注个体差异的要求。

三、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高中历史试题命制中的应用策略

(一)选材方面

1.拓宽材料来源

在历史试题命制中,应拓宽材料来源,除了传统的历史文献、考古资料外,还可以引入社会热点问题、跨学科知识等。例如,结合当前的国际形势,选取与历史事件相关的时政热点,引导学生从历史角度分析现实问题;或者引入语文、地理、政治等学科知识,设计跨学科综合题,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通过拓宽材料来源,可以丰富试题内容,拓宽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多方面素质的发展。

2.注重文化多元性

历史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见证,不同国家和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在试题命制中,应注重文化多元性的体现,选取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材料,引导学生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理文明文化交流融合的重要意义。例如,在设计关于古代文明的试题时,可以选取古埃及、古印度、古希腊等不同文明的材料,让学生比较不同文明的特点和发展历程,培养学生的文化包容意识和全球视野。这种多元文化的选材方式有助于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拓宽文化认知,促进其综合素质的提升,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中对文化素养的要求。

3.关注社会现实

历史是为现实服务的,历史与社会现实密切相关,通过历史学习可以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借鉴。在试题命制中,应关注社会现实问题,选取与社会热点相关的历史材料,引导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现实问题。例如,结合当前的环境保护问题,选取历史上人类与自然关系的相关材料,设计试题让学生分析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以及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种关注社会现实的选材方式可以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社会参与意识,促进学生在道德和价值观方面的全面发展。

(二)题型设计方面

1.增加开放性试题比重

开放性试题是指答案不唯一、具有多种可能性的试题。这种题型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思维空间,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在高中历史试题命制中,应适当增加开放性试题的比重。例如,在设计关于历史人物评价的试题时,可以不给出固定的评价标准,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分析,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推动社会进步等多个角度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并说明理由。通过开放性试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活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中对思维能力的要求。

2.设计探究性问题

探究性问题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题型。在历史试题命制中,可以设计一些探究性问题,让学生通过对历史材料的分析、研究,发现历史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例如,在设计关于历史事件背景的试题时,可以提供一些与该事件相关的多种材料,让学生通过对材料的梳理和分析,探究该事件发生的原因,并从不同角度进行论证。这种探究性问题的设计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思考,提高综合素质。

3.引入情境化试题

情境化试题是指将历史知识置于特定的情境中,让学生在情境中理解和运用知识。这种题型可以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在高中历史试题命制中,可以通过创设历史情境、生活情境等方式,引入情境化试题。例如,在设计关于古代经济发展的试题时,可以创设一个古代商业活动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分析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原因以及对社会的影响。通过情境化试题,可以将抽象的历史知识具体化,让学生在情境中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知识,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能力考查方面

1.考查历史思维能力

历史思维能力是历史学科的核心能力,包括对历史事件的分析、比较、归纳、演绎等能力。在试题命制中,应注重对历史思维能力的考查。例如,在设计材料解析题时,可以通过提供多则材料,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影响等,考查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通过设计比较题,让学生比较不同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异同,考查学生的比较能力;通过设计归纳题,让学生对历史知识进行归纳总结,考查学生的归纳能力。通过多种方式考查历史思维能力,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智力的全面发展。

2.考查文化理解能力

文化理解能力是指学生对历史文化的理解、认同和传承能力。在历史试题命制中,可以通过设计关于历史文化内涵、文化传承与发展等问题,考查学生对历史文化的理解能力。例如,在设计关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试题时,可以考查学生对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墨家思想、发家思想等传统文化内涵的理解,以及这些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影响;通过设计关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试题,考查学生对文化传承和创新的认识。通过考查文化理解能力,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文化认同感,促进学生在文化方面的全面发展。

3.考查价值判断能力

价值判断能力是指学生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价值观念进行判断和评价的能力。在历史试题命制中,可以通过设计关于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评价的试题,考查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例如,在设计关于历史事件评价的试题时,可以让学生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角度对历史事件进行评价,并说明自己的价值观念和评价标准;通过设计关于历史事件双重影响评价的试题,考查学生对历史事件的价值判断。通过考查价值判断能力,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促进学生在思想道德方面的全面发展。

四、案例分析

以下是一个基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高中历史试题命制案例,该案例旨在通过具体的历史情境,考查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文化理解能力、价值判断能力以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试题案例:《工业革命与人的发展》

背景材料: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世纪中叶,英国率先开始了工业革命。机器的发明和使用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工厂制度逐渐取代了传统的手工工场。然而,工业革命也带来了诸多社会问题,如工人劳动条件恶劣、劳动时间过长、工资收入微薄、生活水平低下等。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材料二: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城市中出现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住房紧张、贫富差距等问题。同时,工人阶级的觉醒和斗争也推动了社会制度的变革,如劳动法的制定、工会的成立等。

材料三:工业革命不仅改变了经济结构,也对文化、教育、科技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一方面,科技的飞速发展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教育的普及;另一方面,工人阶级对知识和教育的需求也日益增加,推动了工人教育运动的兴起。

问题设计:

1.知识与理解

简述工业革命的主要标志和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考查学生对工业革命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2.分析与评价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工业革命对工人阶级生活和劳动条件的影响,并结合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谈谈你对工人阶级劳动异化的理解。(考查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和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

3.文化与价值

根据材料三,说明工业革命对文化、教育和科技的影响,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工业革命推动社会进步的认识。(考查学生对文化、教育和科技的理解能力以及价值判断能力)

4.探究与创新

假如你是19世纪的一位社会改革者,你会如何改善工人阶级的生活和劳动条件?请提出至少两种具体的改革措施,并说明其可能带来的积极影响。(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

5.综合能力

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以“工业革命与人的发展”为主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短文,阐述你对工业革命背景下人的发展的看法。(考查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和写作能力)

效果分析

1.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该试题通过多方面的考查,引导学生从经济、社会、文化、价值等多个角度思考工业革命对人的发展的影响,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要求。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不仅需要运用历史知识,还需要运用哲学、社会学、文化学等多学科的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2.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通过分析工业革命对工人阶级生活和劳动条件的影响,以及对文化、教育和科技的影响,考查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学生需要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论证,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历史思维能力。

3.增强文化理解与价值判断能力

该试题通过考查工业革命对文化、教育和科技的影响,引导学生理解工业革命对人类文化发展的推动作用,增强学生对文化传承和创新的认识。同时,通过评价工业革命对工人阶级的影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精神。

4.激发学生探究与创新能力

探究性问题的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解决方案。这种开放性的问题设计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通过以上案例可以看出,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融入高中历史试题命制中,不仅可以丰富试题内容,还可以促进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2]万资姿.《人的全面发展:从理论到指标体系》[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

[3]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4]徐赐成.《中学历史教学案例研究》[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

[5]赵亚夫、陈德云、张汉林.《中学历史教学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3.

[6]汪基德.教育测量与评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23.

[7]朱兴国.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视野下的创新教育[J].教育探索,2015.11.

[8]郭丹丹.新课改背景下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之思[J].课程教育研究,2016.05.

[9]许昌盛、王洪飞.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当代教育的启示研究[J].世纪桥,2019.08.

[10]项贤明.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新时代阐释——兼论“学业负担过重”问题的认识根源[J].教育研究与实验,2024.05.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