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大思政”视域下高中历史跨学科教学创新策略

周良贤
  
大海媒体号
2025年155期
福建泉州晋江市永和中学 362235

【作者简介】

姓名:周良贤(出生年月—1989.02),

性别:男

民族:汉族

籍贯:福建泉州晋江

学历:本科

职称:一级教师

现工作或学习单位:福建泉州晋江市永和中学

研究方向:高中历史教学

摘要:“大思政”视域下,高中历史教师要转变以往单一、滞后的教学模式,基于教学内容、方式、评价体系等角度开展创新。而跨学科教学法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应用,不仅能让学生学习多学科知识,还可深入理解历史知识、内涵。对此,文章分析“大思政”视域下高中历史跨学科教学创新的必要性,结合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创新策略,以期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

关键词:“大思政”;高中历史;跨学科教学;创新策略

引言:随着教育改革的持续推进,以往的教学法已经无法满足当下学生日益多元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大思政”视域下,历史教师可引入跨学科教学法,将传统的学科壁垒打破,整合多学科内容,不仅能开阔学生视野,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还可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为了实现此目标,探究“大思政”视域下高中历史跨学科教学创新策略尤为重要。

一、“大思政”视域下高中历史跨学科教学创新的必要性

“大思政”视域下,历史教师开展跨学科教学有利于提升学生对历史的整体认知。历史这门学科的综合性、实践性较强,且涉及社会、经济、政治等多层面的内容。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开展跨学科教学,能够把历史知识和语文、地理以及政治等多学科内容整合关联,让学生在开阔视野的同时,还可深入理解历史规律、内涵。同时,在高中历史课堂中开展跨学科教学还可将传统的学科壁垒彻底打破,引导学生以学科主题、小组讨论等多元化的方式自主探究历史问题,让学生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了解到更多跨学科知识以及学习的方法,共同碰撞思维火花,从而能够帮助学生建构立体且多元的思维模式,还可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及素养。除此以外,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引入跨学科教学法,还可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学习的兴趣。以往的高中历史教学偏向于简单地讲解或者叙述历史事实、事件、人物,使得学生的认知、了解局限于书本教材和教师讲解,极易感到学习历史知识乏味且枯燥。而跨学科教学法可让教师在讲解历史知识的同时,引入地理环境、文学作品等元素,让历史课堂、知识更加生动、有趣,还能培养学生深入探究的兴趣[1]。

二、“大思政”视域下高中历史跨学科教学创新策略

(一)整合设计课程内容

“大思政”视域下,历史教师在开展跨学科教学时要注重整合设计课程内容,以此来强化“大思政”在历史教学中的价值引领作用。历史并非简单地叙述历史事件,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以史明志、以史明鉴,培养学生树立积极、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世界观。在高中历史课程中巧妙地融入思政元素,不仅能让学生在历史事件、故事中汲取智慧,还能深入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内涵,从而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同时,历史教师还可基于大思政视角,提取历史学科的关键内容,将其和地理、政治等学科联系在一起,以此来将学科壁垒打破,实现多学科的交叉融合。这样,不仅能开阔学生视野,还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逻辑思维能力。例如,在学习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上《诸侯分钟与变法运动》时,历史教师可从大思政视角,深挖其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在历史跨学科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比如,在讲述战国时期各国变法领袖的思想主张、生平事迹的过程中,引领学生积极学习其敢于创新、改革变法的精神,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意识。接下来,教师可提取历史关键元素,将其和其他学科知识融入一起。比如,在历史跨学科教学中引入政治教学中的国家治理、政治制度等内容,让学生对战国时期各国变法运动的影响、背景产生深入的理解,还能促使学生意识到变法对于民族振兴、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当然,历史教师还可引导学生分析战国时期各国的资源分布、地理位置等因素,全面了解其对变法运动的影响,让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形象地了解历史和地理学科之间的联系。在此期间,历史教师还可引入地理信息系统或者虚拟现实技术,为学生构建沉浸式的跨学科教学环境,让学生可以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当时历史发生的场景、地点、影响,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深入理解变法运动的整个过程,还可让其了解变法运动的艰辛和最终获得的成果,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素养[2]。

(二)创新跨学科教学方式

“大思政”背景下,历史教学不再是由教师灌输式地讲解历史教材知识或者人物事件,而是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的个体化差异,引入跨学科教学法创新教学模式,将历史知识和地理、政治等学科知识串联起来,构建系统且完善的知识架构体系,在拓宽学生认知视野的同时,还可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及素养。同时,基于大思政理念的引导,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会将理论和现实问题联系起来,精心设计具有实践性、探究性的跨学科主题活动,引领学生基于多维视角探究和实践,由此,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跨学科学习意识。例如,在学习部编版必修高中历史《三国至隋唐的文化》为例,历史教师在开展跨学科教学时,可结合教学目标、主题,将其和政治、地理或者文学等学科联系起来,以此来构建跨学科课堂。历史教师可引导学生基于文学的视角看待整个历史历程、背景、事件,利用多媒体软件,引导学生观看三国至隋唐这一阶段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资料或者视频,让其感受其文化氛围、人文精神。而后历史教师还可基于政治学科或者大思政视角,让学生基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角度探究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由来、三国时期政权更迭的历史现状等,且辅以历史练习题、阅读理解题探究和学习。由此,不仅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历史观,还可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批判性思维[3]。

(三)优化教学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是检验教学质量、效果的有效方式,“大思政”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师在开展跨学科教学时,要注重优化教学评价体系,综合性评估学生在跨学科教学中的学习效果,如历史知识的掌握情况、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历史问题的能力、思政素养、批判性思维能力等等,这些能够充分展现出学生的整体学习状况,还可为历史教师后期更好地调整教学策略提供参考。例如,历史教师可基于大思政视角,以知、情、意、信、行等角度优化和完善教学评价体系,综合性评估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在行为习惯、价值观念、情感态度等层面的培养。教师可以综合测评、小组测评等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此来评估学生的“获得感”,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4]。

三、结语

综上,探究“大思政”视域下高中历史跨学科教学创新策略极具现实价值和意义。历史教师可基于大思政的教育理念,全面了解学生的兴趣、能力以及认知发展的个性化差异,整合设计课程内容,创新跨学科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评价体系。由此,不仅能提升跨学科教学的质量,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还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志.“五育融合”理念下的大思政课建设[J].思想政治课教学,2024,(10):40-43.

[2]袁佳志,张楠,陈虹燕.“大思政课”背景下艺术类专业思政课程研究——以吉林省高等院校为例[J].大众文艺,2024,(17):197-199.

[3]顾健.落实“大思政课”跨学科任务群的教育尝试[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4,(27):63-65.

[4]周荷秀.大思政视域下跨学科大概念引领的教学范式[J].思想政治课教学,2024,(05):31-34.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