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新时代背景下研究生公共外语教学改革刍议
摘要:研究生公共外语教育是研究生培养中的重要一环,是保证研究生国际化视野的一个重要手段。目前我国研究生公共外语教育呈现出生源外语水平参差不齐、师资针对性不强、课程设置单一、教材滞后、教学模式不够丰富等问题。针对研究生公共外语这些方面的问题,应进行相应的改革,以保证研究生的外语教学质量,培养研究生的国际化视野,同时还应通过课程“思政”的方式保证研究生的正确价值观,以培养出思想政治过硬、专业能力优秀、国际视野开阔的高层次人才。
关键词:研究生公共外语,教学改革,新时代
研究生外语教学在我国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进入新时代以来,研究生外语教学面临着诸多方面的挑战,所以应采取相应的改革措施,提高研究生外语教学质量,从而培养出合格的研究生。
一、新时代对研究生公共外语教学提出的要求
从学历层次来看,研究生包括硕士研究生及博士研究生;从学位类型来看,研究生又分为学术型研究生和专业型研究生,学术型研究生以学术研究为导向,重在学术创新,偏重理论和研究,专业型研究生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并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
不管是学术型研究生还是专业型研究生,研究生教育都是一种高层次教育,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了解其专业方面的国际动态。这就要求研究生具有一定的外语能力,以获取相应的专业知识、培养相应的专业能力。提高研究生外语能力最为主要的途径为研究生公共外语教学。
研究生公共外语通常是指在研究生阶段,为了满足不同专业背景的研究生在外语方面的需求而设置的外语课程。研究培养单位开设的研究生公共外语课程的最为主要的语种为英语,部分培养单位还开设了俄语、日语、法语、德语等小语种公共外语教学。在中国,由于长期以来的改革开放政策,研究生公共外语课程成为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制定了相应的教学大纲和培养计划。
进入新时代以来,研究生公共外语教育不仅仅是简单地培养研究生的外语能力,更要充分考虑在教学过程中“立德树人”,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应对复杂的国际局势,坚定不移地走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外语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接触到国外的思想观念,有些国外的思想并不适合中国,甚至对中国持有敌意。研究生外语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鉴别国外的思想观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进行批判性的借鉴和学习。
二、研究生公共外语教学面临的挑战
研究生外语学习是发生在成年阶段的一个学习过程,与发生在童年阶段的“外语习得”有很大的差别,需要进行有计划的科学规划,方能保证高质量的外语学习效果,达到通过外语进行学术交流和工作交流的目的。目前我国研究生公共外语教学在生源质量、师资特点、课程设置、教材建议、教学模式等方面面临着诸多挑战。
首先,研究生生源较之以前出现了很大的变化。随着研究生的逐年扩招,研究生生源出现了参差不齐的情况,不同的研究生其外语水平也有很大的差距。有的研究生入学时外语水平就相当高,能够运用外语进行有效的阅读和交流,而有的研究生入学时外语水平相当有限,很难用外语进行正常的阅读,更不用说进行正常的交流。据笔者观察,部分研究生在阅读外文文献时,往往会通过翻译软件先翻译成汉语才进行阅读。这种利用语言转换高科技的阅读方法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可大大节约时间成本,但往往会造成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甚至是误导性的阅读效果,因为通过翻译软件生成的译文不一定完全准确,可能与原文有一定的出入。另外,随着专业型研究生招生比例的逐年升高,专业型研究生的外语学习更大程度上是为了满足其应用要求,这就要求学生掌握其就读专业的专业外语。
其次,研究生公共外语教师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目前研究生公共外语教师绝大部分均毕业于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他们的外语语言水平是毋庸置疑的,但往往缺乏相关学科的学科知识,对不同学科专业知识的针对性不强,而研究生外语学习要求掌握相关专业的专业外语,专业外语又是与学科知识密不可分的。所以,从知识结构上来说,目前的研究生外语教师群体在面对不同专业的研究生外语需求时,往往显得勉为其难,不能提供有效的专业外语教学。
第三,从课程设置来看,目前的研究生公共外语教育也存在诸多问题。首先,新时代研究生公共外语教育要求在课堂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要求通过“课程思政”来满足这一目标。外语课程中的“课程思政”具有很大的挑战性,不像“中华文化”之类的课程本身就有思政元素,外语课程要达到“思政”目标,更需要精心设计,在课程中精心提取“思政”元素。其次,由于研究生阶段学习外语的目的不仅仅限于提高外语水平,关键是要利用外语作为一门工具来获取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所以研究生更需要专业外语的学习。而目前开设专业外语的情况并不十分理想,有的学校虽然开设了相关的专业外语,但往往把重心放在专业外语的翻译方面,并没有放在专业外语的应用能力方面,如专业方面的外语听说读写能力。其实,专业外语的翻译往往可借助翻译软件来完成大部分工作,而听说读写方面的能力是很难由机器来替代的。
第四,研究生公共外语教材建设也没能同步跟上研究生的培养需求。研究生所学专业十分丰富,很难找到对某个专业有针对性的教材,一般都是公共外语类教材。另外,针对学术型研究生和专业型研究生,其教材也应有所区别,但目前几乎所有研究生培养单位都没有开发出有区别性的外语教材,不管其学位类型均使用同一教材。
最后,虽然目前的研究生公共外语教学模式呈现出多样化趋势,但对现代科技的利用仍显得不够充分。研究生外语学习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获取相关专业的国际国内前沿知识,这就要求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特别是相关专业的开源期刊上的学术论文。但目前的教学模式仍较多地依赖既定的教材,造成课堂教学与学科实际发展的脱节,学生未能充分通过外语学习来获取最前沿的科学知识。
三、新时代研究生公共外语教学改革思路
针对上文提到的研究生公共外语在生源、师资、课程设置、教材建设、教学模式等方面的问题,由于生源的控制超出了研究生公共外语改革的范畴,故不在本文讨论之列。本文仅从师资、课程设置、教材建设、教学模式等几个方面讨论研究生公共外语教学改革的思路。
在师资方面,由于绝大部分研究生公共外语教师不具备相应的学科知识,所以应提高教师在学科知识方面的素养,以帮助学生利用外语这一工具来获取学科前沿知识。提高教师的学科知识可通过两种途径来加以解决。一是通过研究生培养单位有计划地组织外语教师接受相关的学科知识培训,了解相关专业最为基础的概念和理论,比如开办学科知识培训班。二是通过研究生公共外语教师自身的主动自主学习,自主学习相关学科的基础教材,主动提升自身素养,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教学需求。
在课程设置方面,研究生培养单位应尽可能提供多层次的公共外语课程以满足不同研究生的需求。研究生公共外语课程可以分为两大类型,一类是以提高外语水平而开设的课程,如普通外语听说读写译等课程。另一类是专业外语课程,与相关专业的学科知识挂钩,主要目的是提高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专业外语课程还可细分为专业外语阅读、学术外语写作、国际学术会议听说等课程。丰富多样的研究生公共外语课程设置可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外语学习需求。
在教材建设方面,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选择一些具有丰富中国文化元素的外语教材,比如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及中国改革开放成果的外语类书籍作为辅助教材,以保证外语教材具有丰富的“思政”元素,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正确的政治素养。二是编写一些兼顾外语水平提升及学科专业知识的外语类教材,如某些学科知识普及性外语教材。三是编写学术论文专业教材,以帮助学术型研究生阅读外语学术论文,发表国际学术论文。
在教学模式方面,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习是一个在已有知识体系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的过程,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更需要创新,这就对教学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应以学生为主,教师为导,充分利用翻转课堂、任务型学习等模式,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其次,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不宜囿于某一本教材并贯穿整个课程,最好是以某一本教材为主,辅以具有时效性的丰富多样的补充材料,随时补充、更新学生需要的语言材料和专业材料,打开学生的思路,通过外语这一工具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
参考文献:
1.R. R. Jordan,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4.
2.T. Hutchinson and A. Waters,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A Learning-centered Approach,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
3.甘玲玲:《有效教学视阈下的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改革构想》,《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7年第9期,第57-58页。
4.柳君丽:《研究生公共英语选修课程设置探讨》,《中国高教研究》2008年第3期,第43页。
5.罗尧成、束义明:《我国高校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年第11期,第58页。
6.宋阳、王亦兵:《专门用途英语:界定、分类及国内研究现状》,《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8期,第554-557页。
作者信息:
苏德华,男(1971.02—), 汉族,籍贯 重庆,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基督教在华传教史、中西文化交流
张贵芳,女(1970.11—),汉族,籍贯 重庆,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西方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