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科学跨学科主题教学的策略研究

金枝
  
大海媒体号
2024年161期
常州市东青实验学校 213000

摘要:随着新课标的全面推行,小学科学跨学科主题教学成为教育创新关键着力点。当下,传统单科教学局限凸显,难以满足学生综合素养培育需求。小学科学涵盖知识广泛,与多学科联系紧密,为跨学科融合提供沃土。本文聚焦于此,通过整合语文、数学、美术等学科资源,设计项目式学习方案,打破学科壁垒,利用情境创设、小组协作等策略,激发学生探索热情,助力其全面发展,适应新时代教育诉求。

关键词:新课标背景;小学科学;跨学科主题教学

在当今教育领域,新课标的浪潮正汹涌澎湃地席卷而来,为小学教育的航船指引着全新方向。回首过往,传统的单科教学模式犹如一条条孤立的航道,虽能带领学生在单一知识领域稳步前行,却在培育学生综合素养的广袤海洋中渐显乏力。学生们如同置身于知识的孤岛,难以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构建完整的认知体系。此刻,跨学科主题教学宛如一座明亮的灯塔,熠熠生辉地出现在我们视野之中。小学科学本身恰似一座知识的富矿,其涵盖的内容从自然现象到科学原理,广泛而丰富,天然地与语文的诗意表达、数学的精确逻辑、美术的创意审美等众多学科紧密相连,为跨学科融合铺就了肥沃土壤。它打破了学科之间的森严壁垒,让知识的溪流相互交汇。当下,我们满怀热忱,深入这片教育革新的前沿阵地展开探索。力求借助精心整合多学科资源、巧妙设计项目式学习路径,佐以情境创设、小组协作等精妙策略,重新点燃学生内心深处的探索火焰,引领他们在知识的海洋畅游,成长为适应新时代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一、小学科学跨学科主题教学的理论剖析

(一)跨学科教学的内涵深度解析

跨学科教学绝非简单地将多个学科知识拼凑在一起,其核心在于打破学科之间固有的界限,有机融合多学科知识、方法与思维模式,以此为钥匙去开启复杂问题的解决之门。在小学教育情境下,它意味着引导学生跳出单一学科的狭窄视野,例如学习“地球与宇宙”这一科学主题时,不再局限于科学课本中对天体运行、地球构造的单纯描述,而是引入语文的描述性笔触,让学生用优美文字描绘宇宙的浩瀚、地球的壮美,同时借助数学的精确计算去理解地球公转自转周期、星际距离等量化概念。这种融合促使知识相互渗透,学生所接触到的不再是孤立的知识点,而是一个立体的知识网络,让他们明白不同学科知识是如何协同发力,共同阐释我们所处世界的奥秘,真正领悟知识的整体性与关联性。

(二)相关教育理论的底层支撑逻辑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跨学科教学铺就基石。该理论强调学生主动构建知识体系,在跨学科情境中,这一特性被充分放大。以“生态系统”主题学习为例,学生不再被动接受科学课上关于生物链、生态平衡的现成结论,而是通过参与模拟生态场景构建,融入美术设计生态环境、语文撰写生物观察日记、数学统计物种数量变化等活动,依据自身经验与探索,从不同学科角度逐步拼凑出对生态系统全面且深入的理解,宛如搭建知识大厦,一砖一瓦皆由自己亲手垒砌,实现知识的深度内化。

2.多元智能理论点亮跨学科之路的明灯。每个学生都具备多种智能优势,跨学科教学为其提供绽放舞台。如在“桥梁搭建”项目里,空间智能强的学生在设计桥梁结构时大展身手,运用科学原理确保稳固;语言智能突出者负责讲解设计思路、撰写项目报告;肢体动觉智能优秀的学生主导动手搭建实践。不同智能优势的学生在跨学科中找到发力点,协同合作,不仅完成项目,更实现自身多元发展,挖掘潜能。

3.情境认知理论为跨学科注入活力。创设真实情境,如模拟古代航海探索,学生置身其中,科学知识用于理解航海天文、气象原理,语文知识助力解读航海日志、撰写冒险故事,数学知识计算航程、物资储备。在这样情境下,知识不再抽象,学生能轻松迁移运用,真切感受知识在实际场景中的力量,提升学习效果。

(三)跨学科教学特征的小学场域映射

1.综合性在小学科学跨学科中尽显无疑。而开放性促使教学边界不断拓展。课堂不再局限于教室四壁,学习“天气变化”时,可组织学生走进气象站,邀请气象专家结合科学原理讲解,语文教师引导学生采访记录,数学教师辅助分析气象数据变化规律,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拓展,吸纳社会各界知识养分。

2.实践性让知识落地生根。如“自制环保清洁剂”项目,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调配成分,美术设计包装,语文撰写使用说明,亲手制作、测试清洁剂,在实践中强化知识理解,提升动手与解决问题能力,真切体会知识价值。

3.创新性在跨学科碰撞中迸发火花。不同学科思维碰撞,如科学严谨逻辑与美术创意想象结合,学生在设计“未来城市交通”时,突破常规,构想悬浮列车、智能飞行航道,为创新思维提供沃土,培养学生敢想敢为的创造精神。

二、小学科学与其他学科的关联分析

(一)小学科学与语文的多维互通

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内容丰富多样,与语文存在诸多紧密联系。从知识传播角度看,语文的文字表达能力为科学知识的阐释增色添彩。以苏教版科学教材中的“动物的生命周期”单元为例,学生在语文课上学到的描写手法此时大有用武之地,他们能够用细腻笔触描绘蚕宝宝从孵化到吐丝结茧,再到破茧成蛾的全过程,将科学观察融入生动叙述,让知识变得鲜活有趣,易于理解。在科普阅读拓展环节,凭借语文培养的阅读素养,学生面对苏教版教材推荐的《昆虫记》等科普读物,能迅速进入情境,剖析作者对昆虫习性、特征的精妙刻画,汲取科学养分,深化对教材中动物知识的认知。

同时,语文的口语交际与写作训练,助力学生在科学学习中交流分享、总结归纳。课堂讨论中,学生运用流畅的口语表达,阐述对科学实验现象的见解,如探讨“声音的传播”实验结果时,清晰表述观点,碰撞思维火花。而写作方面,无论是撰写科学小论文,还是记录户外观察日记,都能将科学探索与语文技能完美融合,实现学科知识的协同增长。

(二)小学科学与数学的精准契合

在苏教版小学科学的学习进程中,数学扮演着关键角色,二者精准契合。实验数据处理上,数学知识是不可或缺的工具。像“测量力的大小”实验,学生使用弹簧测力计得出多组数据后,利用数学中的统计方法,求平均值、绘制折线图,以此直观呈现力的变化规律,让科学结论一目了然。在探究 “物体的运动” 时,通过测量物体运动的距离、时间,运用速度公式准确计算速度,深度剖析运动本质,使科学研究有理有据。

数学的逻辑推理能力更是贯穿科学探究始终。以“电路探秘”单元为例,学生运用数学逻辑规划实验步骤,从简单串联电路搭建,到复杂并联电路设计,遵循数学严密的推导思维,有序改变电路元件参数,观察灯泡亮度、电流电压变化,逐步揭示电路原理,提升科学探究的精准性与高效性,为苏教版科学知识体系构建提供坚实支撑。

(三)小学科学与美术的灵动融合

苏教版小学科学与美术的融合为学生打开创意新世界。美术表现手法让科学知识可视化呈现极具魅力。如学习“地球家园”主题,学生用画笔描绘地球的山川地貌、海洋生态,将教材中的地理知识具象化,强化记忆。绘制科学幻想画时,以苏教版涉及的未来科技为蓝本,构思外星基地、智能机器人等画面,激发对前沿科学的向往。

反过来,美术的创新思维为科学学习注入活力。设计“环保小发明”时,学生先以美术创意勾勒草图,想象独特造型与功能,突破常规思维局限。制作科学模型,如太阳系模型,从材料选择到造型搭建,美术审美与手工技巧并用,让模型兼具科学性与艺术性,助力学生全方位理解苏教版科学知识,拓宽知识视野,培养综合素养。

三、新课标下小学科学跨学科主题教学的实践策略

(一)基于课程标准的跨学科主题精筛与适配设计

深入研读新课标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是起点,精准筛选跨学科主题则是关键一步。以苏教版教材为依托,挖掘那些天然具备多学科融合潜力的主题,像“植物的奇妙世界”,既涵盖植物生长规律、生态适应性等科学知识,又能延伸至语文领域的植物科普写作、古诗文中植物意象赏析,以及美术范畴的植物写生、创意植物手工。

依据学生不同年级的认知水平、知识储备进行分层设计。低年级聚焦趣味性与直观体验,设计“小小植物园探秘”主题,让学生在观察植物形态、颜色基础上,用简单绘画记录,用稚嫩文字描述感受,初步感受学科融合魅力;高年级则挑战深度探究,如 “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可持续发展”,结合数学统计植物资源利用数据、语文调研撰写环保倡议书、美术设计绿色生活宣传海报,各学科知识深度交织,助力学生高阶思维养成,确保主题教学从易到难、循序渐进,贴合学生成长节奏。

(二)多元资源整合与动态拓展

1.校内资源深度挖掘与整合:系统梳理语文教材中的科普文章、科学故事,数学教辅里的生活应用实例、图表素材,美术作品集中的自然写生、创意设计,建立校内跨学科资源索引库。以 “动物的奥秘” 主题为例,语文教材中的《松鼠》一文可提取动物外形描写技巧、生活习性科普点;数学中关于动物奔跑速度、食量计算等资料用于量化分析;美术课上动物简笔画、黏土模型制作方法则辅助形象呈现,将零散知识碎片整合成紧密关联的学习素材包。

2.校外资源灵动引入与拓展:积极与科技馆、博物馆、自然保护区建立合作。开展科技馆研学,让学生在互动展品中感受科学原理可视化呈现,现场撰写参观心得,绘制印象深刻的科技装置;博物馆文物展可成为历史与科学交融课堂,探究文物材质、制作工艺背后科学知识,模仿古人工艺进行美术创作;自然保护区实地考察,观察生物多样性,记录生态数据,结合语文创作自然观察笔记,多方位拓展学习边界,让知识获取渠道四通八达。

(三)项目式学习的精细架构与实施推进

1.项目流程精细规划:以问题驱动为导向,启动阶段抛出如 “如何打造校园绿色生态角” 这类真实且富有吸引力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究欲。规划环节,引导学生依据不同学科优势分工,擅长科学的负责植物选种、环境规划,语文好的调研资料、撰写方案说明,数学强的计算成本、空间布局数据,美术优的设计景观草图。执行中,各小组紧密协作,定期交流反馈,解决如植物生长不良、预算超支等实际问题。评估阶段,制定多维度评价量表,涵盖知识掌握、团队协作、成果创新性等,全面考量项目成效。

2.小组协作规则与氛围营造:明确成员职责,设立组长协调进度、记录员整理资料、汇报员展示成果等角色,确保人人有责。鼓励学生尊重差异,如科学思维严谨的学生与创意无限的美术生相互启发,定期组织小组分享会,交流跨学科学习困难与突破,营造开放包容协作氛围,让项目式学习成为知识碰撞、能力提升的熔炉。

(四)情境创设与问题链引导的巧妙融合

1.情境创设生动化:模拟生活实景,如 “小小社区科学家” 情境,学生扮演不同角色,解决社区绿化、垃圾分类、能源利用等问题,运用科学知识优化方案,语文宣传推广、数学成本核算、美术美化环境。还可回溯历史情境,像 “古代发明家工坊”,重现古代科技发明场景,探究司南、造纸术原理,结合语文解读古籍记载、美术还原发明外观,让学习情境趣味盎然。

2.问题链引导层次化:围绕情境设计层层递进问题,以 “智能家居设计” 为例,从基础层 “常见智能家居有哪些,运用什么科学原理”,引导学生知识梳理;到中层 “如何用数学方法优化智能家居能耗、空间利用”,促进思维深化;再到高层 “怎样用语文和美术手段推广智能家居理念,设计产品外观”,激发高阶应用与创新,引导学生在问题探索中螺旋上升,解锁跨学科知识宝库,实现综合素养进阶。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新课标背景下探索小学科学跨学科主题教学之路,犹如点亮一盏盏明灯,照亮学生全面成长的征途。通过深入剖析跨学科教学理论,明晰其内涵、底层支撑与特征映射,我们找到了开启融合教育大门的钥匙;细致梳理小学科学与语文、数学、美术等学科的紧密关联,为知识的交织融合搭建了稳固桥梁。在实践策略落实方面,基于课程标准精筛主题、适配分层设计,确保教学贴合各年级学生成长步伐;多元资源整合,无论是校内知识梳理,还是校外研学拓展,都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知识天地;项目式学习精细架构,小组协作激发团队力量,情境创设与问题链引导相得益彰,让学生在趣味与挑战中畅游知识海洋。展望未来,愿广大教育工作者能持续深耕这片教育沃土,不断优化创新,让跨学科主题教学在小学科学教育中蔚然成风。如此,方能培育出一批又一批兼具深厚知识底蕴、卓越综合素养、创新探索精神的新时代少年,为社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冯彩萍.探究小学科学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实践路径[J].学苑教育,2024(10):15-16.

[2]廖庆辉.小学科学跨学科主题教学的实践策略[J].小学教学设计,2024(10):8-9.

[3]管翁悦.新课标视野下小学科学跨学科教学实践探究[J].小学生(上旬刊),2024(08):20-21.

[4]陆永华.新课程标准下小学数学跨学科主题教学实践研究[J].知识文库,2024(07):9-10.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