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从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对当代青年大学生“特种兵式旅游”的探索与思考

刘莉
  
大海媒体号
2024年167期
延安大学 陕西 延安 716000

摘要:本文综述了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当代青年大学生关于“特种兵式旅游”的研究现状与进展,并就此现象提出相应措施。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特种兵式旅游  当代青年大学生

一、引言(一)研究背景与意义。2023年3月,一条名为“特种兵式旅游”的词条突然在各个平台爆火,成为一道特别的文化景观。“5天爬五岳,白天登山夜赶车,一天登一峰”、“30小时往返1300公里游6个景点”…… 一段时间以来,“特种兵式旅游”成为当代青年大学生节假日探索世界、游览祖国大好河山的新方式。他们把时间用到了极致,花最少的时间和金钱,游最多的景点,不求休闲放松,主打一个“来过”和“在路上”。那么,“旅游特种兵”是怎样炼成的?青年大学生为何成了旅行“特种兵”?

二、“特种兵式旅游”现象解读。一是科技进步,媒介发展。“米姆”作为一个参与性网络文化分析的重要概念,为相关主体探究短视频内容的重复性展演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洞察视角。科技快速发展,使得视频文案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通过短视频平台被青年大学生接收并迅速转化为实践。受访者表示,“一句‘青春没有售价,硬座直达拉萨’,便吸引我们坐上火车去拉萨。”(A1)社交媒体的普及与使用让旅游经历得以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分享,个体体验有时甚至能转化为社会现象。“分享欲是最高级的浪漫”,朋友圈作为传播的媒介,对“特种兵式旅游”行为起到了促进作用,通过自媒体分享喜悦与所感,可以迅速博人眼球,获得社会参与感。该同学表示,“我们会在网络上精心挑选好文案,拍完照片后立刻修图发朋友圈。”(A2)对米姆文本的差异化重复,使视频每一次的传播都具有新的内涵和创意,这使得米姆在短视频和其他媒体平台上展现出了独特的生命力。二是经济复苏,渴望消费。(A3)大学生普遍年龄在 18 周岁以上,已经逐步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兴趣爱好和价值追求,对旅游这类活动有着更强的需求和主动性。然而,由于大学生还未正式踏入社会,经济来源主要靠父母给予的生活费,与有稳定工作的青年和中年人而言,他们的经济基础总体来说还比较薄弱[10]。因此,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们变成了“特种兵”,用最少的时间逛最多的景点,挑战极限式打卡。三是符号驱动消费下“报复性狂欢”。从淄博烧烤到哈尔滨冰雪大世界,“旅游局连夜修路、为游客开设专门大巴”,旅游景点时刻捕捉消费特点,洞察消费心态,商家制作精美的视频图片,配上一首应景的音乐,在多个视频平台播放,进行精准营销,无意识中驱动人们踏上旅程。“当我这段时间搜索过某个景点后,打开手机各个软件,有关于这个景点的文案视频眼花缭乱,特别吸引人。”(A4)资本与自媒体共谋,打造出一系列引人入胜的文案和广告宣传,让青年心甘情愿地臣服于旅游消费市场。四是“内卷”现状与“个性”张扬的碰撞。“有的时候突然感觉很迷茫,不知道自己毕业以后能做什么工作,只要有时间就会想出去玩一圈,短暂的逃避世界。”学界对“特种兵式旅游”的定义更加强调享乐、成就感、自我定向、刺激是其价值诉求的终极目标。旅游活动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旅游作为一种综合性的社会活动,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它不仅是人们休闲娱乐、开阔视野的方式,更是一个潜移默化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课堂。家国情怀与民族认同。

三、“特种兵式旅游”中呈现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

(一)走马观花,遗落旅游真意,难承文化厚蕴。“特种兵式旅游”强调数量而非质量,旅游体验缺乏深度。“每天8个景点”“24小时极限吃遍南京”,表面上丰富了旅游方式和思路,实际上削弱了旅游对于文化的理解和更深层次的体验,当旅游只注重速度和数量时,旅游的意义将会被消解。旅游是为了体验各种文化,拓宽知识面,增加阅历,而“特种兵式旅游”使旅游更趋向于一种展示意义,真正的旅游不是物理上的到达,而是心灵上的理解和文化中的交流。“特种兵式旅游”的快速和表面化特点使旅游的真实体验变得更加难以实现,年轻人在追求速度与数量的同时忽视了对当地文化和社会的真实理解,旅游变得机械化和商品化。旅游不是简简单单的“到此一游”,是体验,是休闲,是发现,每个景点应当根据本地区特点创新旅游发展模式,

(二)蜂拥而至,资源倾轧不均,服务压力骤增。“特种兵式旅游”的热门景点在短时间内涌入大量青年学生,给当地的旅游资源和基础设施带来巨大压力,可能导致资源分配不均,影响其他游客的旅游体验。大量游客的涌入可能会对当地居民的生活造成一定干扰,如交通拥堵、物价上涨等,影响当地居民的正常生活秩序,容易引发当地居民与游客之间的矛盾不利于青年大学生更好融入社会。

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在“特种兵式旅游”中科学指导与价值引领。在当下,青年大学生“特种兵式旅游”日益火爆,这种高效紧凑的旅行模式在给大学生带来新奇体验的同时,也凸显出一系列问题,如道德失范、过度逐利、忽视文化内涵等。因此,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在其中的融入至关重要,需多措并举予以保障。高校应承担起主阵地作用,将旅游文明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纳入日常教学体系。在线旅游平台在为大学生推荐“特种兵式旅游”产品时,附上文明旅游小贴士,用温馨提示规范购票、住宿、游览等环节行为;旅行社在行程规划中融入思政元素,安排红色旅游景点打卡、历史文化遗迹深度讲解,导游不仅介绍景点风光,更要讲述背后承载的民族精神、先辈奋斗史,激发青年大学生爱国情怀与文化敬畏心。此外,旅游企业与高校建立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实习内容涵盖游客文明引导、旅游资源保护宣传,使其在实践中体会责任担当。新媒体平台也是关键一环。利用短视频、社交软件打造思政教育新场景,官方媒体制作系列短视频,展现“特种兵式旅游”中大学生的正能量事迹,如自发清理景区垃圾、助力当地孤寡老人等,弘扬新风尚;发起热门话题讨论,像“特种兵式旅游如何彰显青春价值”,吸引学生参与,引导舆论走向。多形式提升青年大学生学习积极性,促使思政教育无缝融入大学生旅游日常。家庭同样不能缺位。家长应当以身作则,分享自己旅行中的文明举止、文化感悟,假期与孩子一同出游时,实时指导孩子在“特种兵式旅游”节奏下尊重他人、保护环境,关注孩子心理状态,避免过度劳累与功利心态,引导孩子把旅行当作增长见识、塑造品格的契机,而非单纯的打卡竞赛,从家庭氛围层面筑牢思政根基。

结论:新时代,大学生应立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要充分发挥青年的作用,正所谓:青年强,则国家强。要通过高校、旅游企业、新媒体与家庭协同发力,全方位、多层次地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贯穿青年大学生“特种兵式旅游”全程,方能纠正偏差行为,助力大学生在游历山川中实现个人成长与品德升华,推动旅游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扬乐,李佳霏.旅游能带给人们生命意义感吗?——旅游情境下的生命意义感生成机制研究[J].旅游学刊,2024,39(10):141-155.

[2]叶锦华,王艺腾. “狂奔的人”:青年寻求时空感知的悖谬及其对策———以““特种兵式旅游””为例[J].思想理论教育,2024(4):105⁃111.

[3]肖德恒,李泽西.与时空赛跑:大学生““特种兵式旅游””现象的表征、成因与功能[J].青少年研究与实践,2024,39(03):20-28+99.

作者简介:刘莉(2004.08-),女,汉族,陕西榆林人,延安大学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