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陕西红色元素与地方高校音乐课堂的融合:基于课程思政的价值升华与实现路径
摘要:红色元素与地方高校音乐课堂的融合,不仅可以强化红色元素的历史载体功能,而且可以向学生传递正确的价值观,使学生更深刻的理解音乐艺术与时代精神的互动逻辑,形成对红色文化、红色价值观的高度认同。文章主要探讨陕西红色元素与地方高校音乐课堂的融合策略,以实现音乐课程思政的价值升华,全面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关键词:陕西红色元素;地方高校;音乐课程思政;教学策略
一、陕西红色音乐文化资源分析
梳理陕西红色音乐文化资源,有助于深挖其中的思政内容,通过红色音乐作品,向学生传递爱国主义、艰苦奋斗等价值观,强化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革命历程的认知与认同。陕西红色音乐文化资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革命历史事件与音乐创作的有机融合。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中共中央落脚陕北后,以鲁迅艺术学院为主要阵地推动文艺工作,这一时期涌现了大量的红色音乐作品,著名的交响乐《黄河大合唱》就创作于此时,被称为“民族救亡之声”;同一时期的还包括贺绿汀的《游击队歌》、马可作曲的《南泥湾》、话剧《西安事变》主题曲等。这些音乐作品与革命历史事件高度融合,将音乐作为铭记历史的重要载体。其次,经典音乐作品传承红色基因。陕西地区是华夏正声发源地,有着完整的音律体系,多样化的表现形式,很多民间艺术经典作品被改编为红色音乐,比如由传统民歌《白马调》填词改编的《东方红》,以信天游曲调为基础改编的《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等,均是传唱至今仍然历久弥新的红色民歌典范。这些作品兼有艺术性与政治性,是高校音乐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资源。最后,地方音乐形态的革命化转型。陕西地区的原生态艺术形式也在革命实践中被予新的内涵,比如体现生产劳动、土地改革等主题的《兄妹开荒》、《翻身道情》,向群众传递参军报国思想的《三十里铺》,以及用于庆祝胜利的安塞腰鼓等。这些地方音乐形态的革命化转型,不仅使得音乐作品保留鲜活的地域文化特色,而且构建了“人民音乐”的话语体系。
二、陕西红色元素融入音乐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
陕西是中国共产党发展的重要策源地,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而陕西地区的民歌资源与红色文化的深度融合,更是创造出独具地域特色的红色音乐文化,陕西地区的红色音乐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形态多样,将其应用于地方高校音乐课堂,不仅可以丰富课程思政建设的内容,而且可以进一步升华课程思政的价值。具体而言,陕西红色元素融入地方高校音乐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传承红色基因,增强学生文化自信
陕西红色音乐资源内容丰富、形态多样,承载着中国革命历史的集体记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见证,一首首经典的红色音乐作品,不仅仅体现出当地人民的音乐艺术审美,更是革命精神的符号化表达。将抽象的革命精神转化为可被感知的文化符号,并将其融入音乐课程思政教学中,能够更直观的唤醒学生对红色历史的情感共鸣,传承红色基因,强化其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认同。此外,陕西红色音乐中还蕴含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实事求是等先进的思想观念,为当代大学生提供了价值观参照,进一步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创新思政教育模式,实现“以美育德”
课程思政既是一种先进的教学理念,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其改变了传统思政教育内容抽象、资源单一的问题,而将陕西红色元素与高校音乐课程思政建设深度融合在一起,是对思政教育模式的进一步创新。红色音乐本身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比如前文提到的《南泥湾》,节奏欢快,主题鲜明,学生能够从中体会到当时劳动人民在大生产运动中的乐观精神,通过对艺术的体验接受价值观的熏陶。因此地方高校音乐课程思政课堂上,就可以以陕西红色元素为依托构建“以美育德”的教学模式,打破思政教育与音乐课程的壁垒,通过艺术审美内化学生的自觉认知,将价值观塑造真正落到实处。
(三)服务地方文化建设,强化学生社会责任
陕西红色音乐元素与高校音乐课程思政的有机结合,还能够将教育资源转化为服务地方文化建设的生产力。地方高校音乐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教师可带领学生深入革命老区收集红色歌谣、民间音乐,并建立数字化的红色音乐资源库,在丰富音乐课程思政教学内容的同时,为地方文化保护贡献绵力。地方高校还可与当地文旅局合作,组织“红色旅游音乐节”、“歌声重走革命路汇演”等活动,将红色基因融入当代议题,通过类似的艺术实践,可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突出高校服务地方的职能,使学生对“艺术服务于人民”的理念产生强烈认同。
三、陕西红色元素与地方高校音乐课程思政的融合策略
(一)更新教育理念,强调价值引领导向
观念决定态度,态度决定行为,更新教育理念是提升高校音乐课程思政建设效果的基础前提,在与陕西红色文化资源融合的过程中,高校、教师、学生均要充分认识到红色元素的重要价值,在课堂中积极、主动的挖掘红色元素。实际教学中,一方面要明确红色音乐文化资源在课程思政中的价值定位。陕西红色音乐文化资源包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家国情怀,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载体。地方高校音乐课程思政建设要将红色文化的价值内核嵌入专业教学全过程,提炼陕西特有的红色基因,通过艺术表达传递价值观,这种隐性的意识形态教育,能够让学生在专业学习中潜移默化的接受价值观塑造。另一方面,强化红色音乐文化的时代转化能力,在坚守红色文化本质的基础上对接现代话语体系,以满足新时期大学生多元化价值取向的需求。比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解构红色音乐符号系统,使学生了解红色音乐深处所隐含的“革命性”美学特征,使学生理解艺术创造与社会变革的关系,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
(二)重构课程体系,构建跨学科融合机制
要实现地方高校音乐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升华,加强与陕西红色元素的深度融合,还要对现有课程体系进行重构,通过跨学科融合机制将红色音乐文化资源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一方面,对当地红色音乐资源进行梳理、整合,从历史维度分析陕西红色音乐的形成脉络,分析革命实践对艺术创作的塑造作用,包括对民间音乐的革命化改造、音乐语言的群众性表达等,帮助学生基于音乐艺术的角度了解革命实践,强化其对革命精神的情感共鸣。基于历史语境构建艺术形态与精神内涵高度融合的知识框架,在音乐课各知识模块融入红色元素,比如音乐史可与红色音乐发展史相结合,音乐鉴赏可以选择经典的红色音乐曲目,作曲理论则可深挖革命时期的音乐家创造的心路历程等。通过对音乐课程思政体系的重构,使得音乐专业知识教学与思想政治价值观教育形成共生关系,强化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另一方面,推动跨学科理论资源的深度融合,音乐课程思政可以引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文化社会学、历史学等多门学科的知识,在丰富音乐课程思政教学的同时,帮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艺术与政治、艺术与社会、艺术与历史的关系,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
(三)加强实践育人,打造沉浸式教学场景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要提升高校音乐课程思政教学的有效性,促进陕西红色元素与音乐课堂的深度融合,实践教学是必要手段。实践教学可以构建沉浸式的教学场景,使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中感悟音乐艺术,体验红色音乐文化的魅力。实际教学中,一方面要强化实践教学的情感教育功能。音乐艺术的最大魅力在于听众与作品的共情,丰富听众的情感体验。在地方高校音乐课程思政建设中,也要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充分感受红色音乐文化的魅力。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红色音乐创编,鼓励其大胆改编经典曲目,在传统曲目中融入现代音乐元素,赋予经典作品耳目一新的感觉;还可以排演革命主题的音乐剧,通过角色代入体会革命先辈的精神,感受其坚强不屈的意志,深化学生的情感体验;此外,田野采风活动可以让学生亲自收集、整理散落民间的音乐资源,丰富其音乐理论知识,开拓眼界,并能够通过田野采风提升其社会实践能力。实践育人的模式打破了传统课堂的局限,使学生通过身体力行的艺术实践感受红色音乐文化资源中蕴含的价值观。
另一方面,还可以在音乐课程思政建设中融入现代信息技术,比如利用数字技术还原革命经典曲目的创作场景,或者再现革命事件,使学生在虚拟的空间中产生真实的情感体验;还可以结合革命旧址实地考察、口述历史采集等线下活动,提高红色音乐文化资源的真实感。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大大提升思政教育的趣味性,而学生沉浸在虚拟场景中,在多重感官的刺激作用下深化认知,进一步提升其对红色音乐文化的认同感。
(四)建立思政教育协同机制,完善课程生态系统
一方面,地方高校要主导构建红色音乐文化资源平台。高校可以与当地文旅部门、革命纪念馆、非遗保护组织等共同构建红色音乐文化数据库,利用革命遗址、纪念馆设立红色实践教育基地。各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要形成制度化、长效化,确保红色文化资源的持续供给、动态更新,在丰富高校音乐课程思政教学资源的同时,使得高校由红色文化的“接收者”转变为“共创者”。另一方面,各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需要多元联动的评价反馈机制。拓展高校音乐课程思政教学的评价维度,优化评价模式,通过过程性评价了解学生参与红色音乐实践的深度、态度,通过终结性评价了解音乐作品的价值导向;并引入纪念馆、文旅部门、红色实践教育基地等多元评价主体,追踪音乐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确保课程思政的持续优化。
四、结语
总之,陕西红色音乐文化资源与地方高校音乐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机融合,既丰富了红色文化的传承路径,又强化了思政教育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塑造。实际教学中,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红色音乐文化资源在地方高校音乐课程思政建设中的重要价值,更新教育理念,强调价值引领导向,重构课程体系,构建跨学科融合机制,加强实践育人,打造沉浸式教学场景,建立思政教育协同机制,完善课程生态系统,确保思政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促使地方高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李婷婷,王雅楠.吕梁红色文化在地方高校校本课程中的开设现状与对策——以吕梁学院为例[J].吕梁学院学报报,2022(6):32-34
[2]刘华清,周佳樑.“课程思政”背景下音乐学课程融合地方民族红色文化的教学实践与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21(13):81-82,88
[3]李诗原.红色音乐研究的学科理论与问题框架——音乐学术研究的反思与探讨(四)[J].音乐研究,2020,(2):86-97.
[4]代红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推动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高质量发展 [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1,No.276(12):1.
[5]陈春华,吴玫,董志恒.红色音乐文化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与影响研究[J].科技风,2020(06):161~163.
[6]孙昊,张静.中国共产党形象传播视域下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的路径研究[J].红色文化学刊,2020(2):99-105
课题项目:渭南师范学院2022年教育科学研究课题, “课程思政”视域下秦东地区红色音乐创作研究,项目编号:2022JYKX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