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程翔老师《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策略探究

蔡昕瞳
  
大海媒体号
2024年175期
济南大学文学院 山东济南 250022

摘要:本文聚焦程翔老师讲授《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课堂,以教育学、心理学理论方法剖析教学进程,探究教学策略有效性及对学生影响。通过记录师生互动、把握学生反馈、解读教师引导,揭示问题引导、讨论互动和文本结构分析,对激发学生理解与兴趣的关键作用。证实其策略提升学生理解深度,增强兴趣,为语文经典文本教学提供参考与实践指引。

关键词:程翔老师;《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策略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作为恩格斯缅怀马克思的经典演讲之作,凭借其深邃的思想内涵、严谨的逻辑架构以及独特的语言艺术,成为高中语文教材中培育学生语文素养、思维能力与人文情怀的核心文本。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如何引领学生跨越时空与思想的重重障碍,深度挖掘经典文本的多元价值,一直是教育工作者持续探索的重要课题。本研究以程翔老师的教学案例为切入点,旨在通过深度剖析其教学策略,探寻经典文本教学的有效路径。

一、营造氛围,把握起点

课堂伊始,程翔老师以亲切和蔼的问候瞬间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成功营造出轻松愉悦、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他巧妙提及学生已学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并以幽默诙谐的话语调侃再次学习可能面临的抵触情绪,这一极具亲和力的开场方式犹如春风化雨,有效缓解了学生的紧张心理,为后续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情感基础。

鉴于疫情期间学生居家学习可能导致知识掌握的疏漏与遗忘,程老师精心安排学生温习课文。这不仅帮助学生唤醒记忆,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与关键要点,更为后续深入的讨论和分析筑牢知识根基。随后,程老师通过举手调查的直观方式,了解学生对课文的喜好程度。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学生对该课文兴趣缺缺,仅有极少数学生表示喜爱。这一反馈信息为程老师精准把握学情、调整教学策略提供明确方向,确保教学活动能够紧密贴合学生的实际需求与认知水平。

二、精准定位,转移焦点

在获取学生对课文的初步反馈后,程翔老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敞开心扉,表达对课文的真实看法。针对大多数学生不喜欢课文的现状,程老师提出三个可能的原因,并有条不紊地引导学生通过举手确认。这一环节不仅巧妙减轻了学生表达负面看法的心理负担,更精准定位了学生不喜欢课文的核心因素——政治内容的重复致使语文学习的本质被遮蔽。

“课程是要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但传授不是向学生注入预设的公共语文知识,而是帮助学生生成基于自我思考与体验的个人语文知识。”基于此,程老师强调本节课的语文属性,引导学生将关注的焦点从政治内容转移到语文学习的核心要素上。他深入剖析课文中丰富的语文因素,如语言表达的精妙、篇章结构的严谨、写作手法的独特等,让学生深刻认识到课文在语文学习方面的巨大价值,为后续深度的文本分析与语文能力的培养巧妙铺垫。

三、循循善诱,启迪思维

(一)激发思考,引出核心问题

程老师匠心独运,通过提问马克思与恩格斯之间深厚的友谊以及恩格斯用短短一千多字概括马克思一生的原因,瞬间点燃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成功引出本节课的核心问题——恩格斯如何在有限的篇幅内实现对马克思一生的高度概括。这一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为后续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指明了清晰的方向。

(二)分类与点面结合:概括手法的探究

在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内容时,程老师巧妙运用分组讨论与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带领学生逐步深入文本核心。引导学生发现恩格斯运用分类(将马克思的贡献清晰划分为理论与实践两大维度)和点面结合(以具体事例为“点”,以概述领域为“面”)的精妙手法,对马克思波澜壮阔的一生进行了高度凝练的概括。通过精心设计的板书与富有启发性的提问,程老师帮助学生梳理出课文严谨的结构脉络,让学生清晰明确马克思在理论与实践方面的卓越贡献,在潜移默化中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与归纳能力,让学生学会如何从纷繁复杂的文本信息中提炼关键要点,构建知识体系。

(三)语言与结构:写作技巧的品味

程老师独具慧眼,特别强调恩格斯的语言表达与写作技巧,引领学生品味经典文本的语言魅力。他通过对比、类比等手法,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恩格斯如何运用简洁而有力的语言、严谨而巧妙的结构,精准细腻地表达对马克思的崇敬与悼念之情。例如,将马克思的理论发现与达尔文的伟大发现进行类比,让学生领悟到马克思贡献的划时代意义;深入剖析“不仅如此”等过渡句,使学生深切感受到文章结构的严谨连贯与逻辑的严密性。这一深入细致的分析过程,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学会如何欣赏和运用语言,更激发了学生对经典文本语言艺术的浓厚兴趣,引领学生走进经典文本的语言殿堂。

(四)科学评价:文本内涵的深度挖掘

针对文章中实践与理论部分顺序安排这一理解难点,程老师巧妙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帮助学生揭开文本背后的深层奥秘。通过对文本中关键语句的深度解读与细致分析,如“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等,揭示出恩格斯通过这种看似独特的顺序安排,实现对马克思科学、准确评价的深刻意图。这一深度探究过程,不仅成功解决了学生的理解困惑,更让学生深刻认识到经典文本背后蕴含的深刻思想内涵与历史价值,培养了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文本,挖掘文本的深层意义。

四、成效显著,示范引领

通过对课堂教学过程的全方位、深层次记录与分析,程翔老师的教学策略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提升学习效果方面成效显著。轻松愉悦的开场与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成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投身于学习活动中;分组讨论与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与归纳能力,使学生能够深入透彻地理解课文内容;对语言表达和写作技巧的重点强调,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激发了学生对经典文本的热爱与探索欲望。课堂前后学生对课文喜好程度的巨大转变,直观有力地证明了教学策略的显著有效性。学生不仅扎实掌握了课文内容,更在批判性思维与语文素养方面实现了质的飞跃。这一教学案例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范例,生动展示了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对经典文本的兴趣与理解,为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实践范式与理论思考。

五、经验传承,创新发展

本研究深入剖析程翔老师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中运用的问题引导、讨论互动和深度文本分析等策略,揭示这些策略在激发学生对经典文本兴趣与理解方面的关键作用,有力证实其显著提升教学效果的积极影响。这一教学案例为高中语文经典文本教学提供经验启示:教师应时刻关注学情,以问题为导向,激发学生的思考热情;通过互动讨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深入挖掘文本内涵,引导学生品味经典文本的语言艺术,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与文化品味。

在未来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广大教师应积极借鉴这些成功经验,不断探索创新教学策略,持续优化教学过程,引领学生走进经典文本,感受经典,汲取智慧,实现语文教育的育人目标,为培养具有深厚文化底蕴与创新思维能力的新时代人才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秦娟.高阶思维教学的教学艺术[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

[2]倪文锦.聚焦思维学会阅读——关于语文教学守正创新的一点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23.

作者简介:蔡昕瞳(2001.9-);女;汉族;山东淄博人;硕士在读;济南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