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数字化浪潮下湖湘红色题材雕塑的创作与传承路径研究
作者简介:李鹏(1979.09—)、男、湖南桂阳人、研究生/硕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公共艺术、数字艺术,湘南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
项目名称:2025年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项目,新时代湖湘红色题材雕塑创作的传承研究,课题编号:XSP25YBC243
红色文化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塑造的底蕴深厚、民众基础稳固的革命文化。而雕塑作为呈现红色文化的艺术呈现方式,其独特的艺术张力以及立体的艺术传达效果增加了红色文化的传播价值。在此背景下,本文聚焦数字化浪潮下湖湘红色题材雕塑的创作与传承,探讨了湖湘红色题材雕塑的创作、传承意义与困境,并结合数字化技术为湖湘红色雕塑提供高精度保存、沉浸式传播和活态传承可行性路径建议,对推动湖湘红色题材雕塑在数字时代的传承与发展,赋能其在数字化场景中的文化价值逸散具有积极理论与实践价值。
关键词:数字化;湖湘红色题材雕塑;创作;传承
湖湘红色题材雕塑作为中国革命精神的重要物质载体,承载着湖湘地区独特的红色文化基因与历史记忆。但在当前产业数字化转型浪潮下,红色文化的传承也需适应时代所需,本文立足数字技术赋能视角,围绕湖湘红色题材雕塑系统从数据治理、创作范式与交互叙事多个视角提出数字化创作与传承路径建议,为新时期湖湘红色题材雕塑的文化内涵发掘与艺术创作提供实践参照。
一、数字化赋能湖湘红色题材雕塑创作与传承的意义
(一)实现湖湘红色题材雕塑的数字化保存与精准修复
数字化平台及数字修复技术为湖湘红色题材雕塑的保存提供了便利性,常见有三维扫描技术、数字建模技术、纹理修复技术等,基于差异化的数字技术功能,能够为每一个湖湘红色题材雕塑建立独立的数字化保护档案,同时也兼顾雕塑的线上对外展览功能。由此,便为湖湘红色题材雕塑的实物保护提供了更多实际条件,避免其在实地展览过程中的环境侵蚀与人为污损等情况的发生。另外,数字化资源库的构建(如高清图像、三维模型、历史文献整合),不仅实现红色雕塑数据的系统性保存,还为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虚拟展览等衍生应用提供基础素材。以上技术的有效实施,极大地提升了湖湘红色题材雕塑保存的专业性和科学性,使得珍贵的红色文化遗产得以更加完整、真实地传递给后代。同时,也能够潜在促进湖湘红色文化的对外交流,让更多受众通过线上渠道欣赏到湖湘红色题材雕塑的独特魅力,进一步扩大了湖湘地区红色文化的影响力。
(二)增强湖湘红色题材雕塑的沉浸式传播力
数字化技术与湖湘红色题材雕塑的深度融合,进一步打破了传统静态实物展览的局限性,游览者仅需通过VR、AR等外接设备,以动态化、交互式形式与数字化呈现的湖湘红色题材雕塑资源“近距离”交互,其过程包括湖湘红色题材雕塑本身的艺术欣赏、雕塑背后历史故事的虚拟在地体验等,这种沉浸式的体验方式无疑会极大地提升红色文化的传播效果,引导游览者在湖湘红色题材雕塑资源群中建立对雕塑史实故事的立体化认知,实现个性化、定制化的传播服务。此外,数字化平台还可以提供“语音解说、文字介绍、视频播放”等多种交互方式,使游览者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湖湘红色题材雕塑的历史背景和艺术价值,进一步提升湖湘红色题材雕塑的传播力。
(三)推动湖湘红色基因的活态传承
数字化手段为红色雕塑的育人功能注入了新活力。通过搭建湖湘红色雕塑数字资源库,整合三维模型、历史影像、口述资料等,可形成线上线下联动的教育平台,将线下优质湖湘红色雕塑资源嵌入数字化场景,配合数字化导引,引导观众从“观看”转向“参与”,深化对湖湘红色精神的理解。同时,数字技术还可赋能红色研学与文创开发,吸引青少年在数字化雕塑互动场景中创作微型雕塑衍生品。这种基于数字化技术衍生的湖湘红色题材雕塑传承方式,不仅强化了湖湘红色文化的社会认同,更使其成为培育家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
(四)响应国家文化战略需求
湖湘红色题材雕塑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本身契合“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等政策导向,通过技术赋能实现湖湘红色题材雕塑的活化利用,为赓续红色基因、增强文化自信提供技术支撑。由此,基于数字化浪潮下的湖湘红色题材雕塑创作与传承,将在传统雕塑文化沿传视域下拓展新时代湖湘红色题材雕塑赓续路径,更立体的呈现湖湘红色题材雕塑在当代社会持续发挥历史见证与精神引领的双重价值,如此不仅仅是对红色记忆的延续,更是对红色精神的弘扬,有助于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浓厚的红色文化氛围,激发人们的爱国情感与民族自豪感。
二、数字化浪潮下湖湘红色题材雕塑创作与传承困境
(一)多源异构数据的整合与标准化难题
当前湖湘红色文化资源的数字化采集涉及博物馆、党史馆等多机构协作,但不同平台的数据格式、存储标准与语义体系存在显著差异,导致多源异构数据的整合效率低下。革命文物名录、历史影像、三维模型等资源缺乏统一的元数据规范与关联规则,难以构建系统化的红色题材资源基因库,制约了数据驱动的艺术创作范式转型。因此,如何有效整合多源异构数据,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和规范,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技术应用与艺术创作的人文性平衡困境
数字化技术尽管为湖湘红色题材雕塑的资源表达提供了差异化“语言”,但是其必须以数字算法为依托进行资源表达,其表达方式便会有底层平台、技术限制形成湖湘红色题材雕塑资源展示方式的同质化、历史内涵表达力度不足等问题。特别是当下生成式AI技术在数字技术领域的深度嵌入,会一定程度上弱化湖湘红色题材雕塑本身的历史内涵的差异化表达,甚至削弱湖湘红色题材雕塑艺术家对雕塑本身精神内核的主观诠释,在数字化浪潮下,如何保持技术应用与艺术创作之间的人文性平衡,确保湖湘红色题材雕塑在数字化进程中不失其艺术魅力与历史深度,也是当前面临的重要挑战。
(三)湖湘红色题材雕塑的深度叙事表达受限
现有数字化技术尽管能够实现湖湘红色题材雕塑资源的虚拟展览与常规交互功能,但对于多个湖湘红色题材雕塑作品间的“强关联”叙事体系搭建依旧不足。在数字化游览场景中,观众游览数据与既有湖湘红色题材雕塑内涵事件的映射机制尚未建立,因此也难以实现逐层递进的深度游览导引体验,使得观众在游览过程中难以形成对雕塑背后深刻历史内涵的完整认知。加之对湖湘红色题材雕塑资源的3D渲染、文化内涵表达方式等短板限制了湖湘红色题材雕塑的事件连续性传达,导致对游览者的情感共鸣力度不足,影响湖湘红色题材雕塑红色文化传播力度。
(四)传统手工技艺与数字化技术融合的冲突
湖湘红色雕塑创作长期依赖手工雕刻技艺,例如毛泽东青年艺术雕塑的细节(如“霸蛮筋”和咬肌刻画)需通过匠人反复推敲完成。而数字化技术(如3D建模、数控雕刻)虽能提升效率,却难以精准复现手工雕刻的“温度感”与历史肌理。部分创作者担忧过度依赖数字工具会导致作品同质化,削弱雕塑作为“精神载体”的独特性。此外,老一辈匠人对新技术接受度有限,年轻从业者又缺乏对传统工艺的深度理解,形成技艺传承断层。
三、数字化浪潮下湖湘红色题材雕塑的创作与传承路径
(一)构建标准化数据整合机制,破解多源异构资源协同难题
针对湖湘红色题材雕塑资源分散存储、格式不统一的问题,需建立跨机构协作的标准化湖湘红色题材雕塑数据采集与关联体系。可参考湖南省革命文物名录和红色场馆数字化实践,制定统一的湖湘红色题材雕塑元数据规范(如文物三维建模精度、历史事件时空标签等),搭建“湖湘红色题材雕塑基因库”平台,通过知识图谱技术实现湖湘红色题材雕塑人物、事件、文物等多维度数据的语义化串联。如对橘子洲头毛泽东青年艺术雕塑、湖南大学东方红广场毛主席雕像等核心资源,采用激光扫描与AI修复技术生成标准化三维模型库,结合区块链技术确保数据溯源与版权管理,为湖湘红色题材雕塑资源提供精准的历史素材支撑。同时,推动多馆联动协议,打破数据孤岛,形成“采集—标注—共享”闭环,助力湖湘红色题材雕塑资源从碎片化资源转化为系统资源表达。
(二)以“技术赋能+人文介入”重构湖湘红色题材雕塑创作范式
在技术工具与湖湘红色题材雕塑资源内涵的平衡中,需明确数字化手段的辅助性定位,强调湖湘红色题材雕塑资源红色精神的主观诠释权与创作表达。如利用生成式AI快速生成雕塑草图,可借鉴《湘南起义》插图创作经验,保留手绘线稿的原始质感,通过分层填色与肌理叠加凸显历史厚重感;借助元宇宙场景,基于真实历史语境设计交互逻辑,如还原“半条被子”故事发生地汝城沙洲村的建筑风貌与民俗细节,避免技术炫技导致的符号化表达。此外,建立“红色文化顾问+数字技术团队”协作机制,在湖湘红色题材雕塑资源造型、材质选择等环节嵌入口述史、地方志等人文元素,确保湖湘红色题材雕塑资源作品既符合数字美学又承载湖湘地区革命文化教育价值。
(三)开发湖湘红色题材雕塑动态叙事引擎,实现深度交互与情感共鸣
突破湖湘红色题材雕塑单向展示局限,需构建“数据驱动+事件触发”的智能交互系统。如在长沙陈树湘纪念园雕塑群中,可结合AR技术开发“血战湘江”动态叙事模块:观众移动视角时,雕塑表面实时渲染战场弹痕与人物动作,智能语音同步解说历史背景。通过可穿戴设备采集观众生理数据(如心率、凝视时长),动态调整光影与音效强度,强化情感沉浸。同时,借鉴“云上展厅”模式,搭建湖湘红色题材虚拟雕塑馆,利用5G实时渲染技术实现多地观众协同创作(如在线投票选择雕塑主题、材质),推动湖湘红色题材雕塑资源从“观看”到“参与”的体验升级。此外,在“云上参与”的基础上,还应注重观众的个性化体验与情感反馈。需注重采集观众的停留时间、互动频率等游览数据,智能分析观众的兴趣点与情感倾向,进而动态调整叙事节奏与呈现方式,以实现更加精准的情感共鸣,拓展湖湘红色文化的传播深度。
(四)构建数字资源矩阵延伸湖湘红色题材雕塑的表达样态
为削减单一数字化呈现形式对湖湘红色题材雕塑特点表达的消磨,可构建差异化的数字场景生态矩阵,如“资源库、沉浸式体验、新媒体矩阵、智能化修复与展示”等多方面传达湖湘红色题材雕塑细节。比如集成湖湘地区革命史实、红色地标、文献等资源,打造“湖北红色历史文化数据库”,依托数据库建立抖音、微信公众号等官方平台发布红色短视频及互动内容。线下则基于红色资源场馆实地,运用VR技术重现红色史实场景,也可配合AI图像处理技术修复模糊的革命老照片,或通过3D建模复原受损文物,依托手机端获取雕塑创作背景及历史故事的多媒体解读,全方位、多层次地展现湖湘红色题材雕塑的魅力。通过这些举措,不仅能够更好地传承与弘扬湖湘红色文化,还能激发公众对红色文化的热爱与传承意识,使红色资源在数字空间中“重生”。
总结
通过数字化赋能的湖湘红色题材雕塑,不仅仅是实物到虚拟的技术性转化,更多的是代表了时代发展对传统红色文化艺术形式的创作与传承需求,将湖湘红色题材雕塑融入数字化传播场景,能够更广泛的惠及群众的精神思想。未来将数字化技术更多的应用于红色题材雕塑创作与传播,不仅能使其突破地域传播限制,还能将更新颖的雕塑创作思路、艺术手法以数字化手段呈现于创作设计中,为湖湘各地城市增添特有的数字化红色名片。
参考文献
[1]郝赛.数字技术在雕塑中的运用[J].建筑结构,2023,53(17):180.
[2]苗鹏.数字媒介中雕塑艺术的空间升维[J].艺术工作,2019,(01):52-53.
[3]张雅迪,余炜,陆琰.传统艺术铸造与数字艺术创作的融合[J].铸造,2023,72(07):942-943.
[4]邓威,于佳慧. 基于红色文化视角的数字雕塑创作语言研究 [J]. 雕塑, 2024, (03): 74-75.
[5]程为玮. 红色基因在雕塑中的传承与应用——以嘉兴红船为例 [J]. 美术文献, 2024, (04): 86-88.
[6]谢韵明. 开拓雕塑艺术展示 弘扬红色文化精神——以杨匏安雕像为例 [J]. 中国民族博览, 2023, (10): 1-4.
[7]田强. 新时期红色革命题材主题美术创作模式探究 [J].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22, 37 (06): 145-150.
[8]谭旭. 粤见·跃践——粤籍雕塑家的红色经典传承与创新 [J]. 雕塑, 2022, (04):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