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岭南文化翻译研究综述

王珍
  
大海媒体号
2024年183期
广州工商学院 广东 广州 510850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人们对于岭南文化的关注倍增。岭南文化翻译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岭南文化翻译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岭南文化传承和传播效果。近二十年来,学者对岭南文化的翻译主要结合了目的论、生态翻译学、厚译理论(深度翻译理论)、模因论、跨文化传播理论等多种翻译理论,且大多数学者强调了岭南文化传播的重要性,但尚存岭南文化范畴不清晰、分类标准不一、岭南中医药文化翻译和岭南文学文化翻译研究颇少、认知语言学分析相对欠缺、实证研究方法偏少等问题。未来研究应明晰岭南文化范畴、拓展岭南文化翻译研究领域,加强认知语言学角度研究、增进岭南文化翻译的实证研究等。

关键词:岭南文化翻译;岭南文化翻译重要性;评价与展望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州工商学院校级质量工程教改项目(项目编号:JXGG20231029);本文系广州工商学院校级科研项目(项目编号:KYYB202404)

一、引言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岭南文化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岭南人民勇于开拓创新,虚心吸收外来文化,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岭南文化。在中原文化的影响下,岭南文化包容性强,又独具一格。岭南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从广义上来说,岭南文化指的是五岭以南区域的文化。岭南文化体现了岭南人民努力拼搏的精神面貌,展现了岭南人民生活的多姿多彩。岭南文化覆盖面较广,包含岭南名人文化、服饰文化、建筑文化、中医药文化、武术文化、戏曲文化、民俗文化、语言文化、影视文化、海洋文化等。2019年2月国务院印发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共建人文湾区,支持弘扬以粤剧、龙舟、武术、醒狮等为代表的岭南文化,彰显独特文化魅力”。岭南文化的传承被提升至新的战略高度。

二、岭南文化翻译的重要性

岭南文化博大精深,将中原文化和本土文化进行了高度融合,又不断地进行创新和发展。岭南文化翻译具有一定的重要性。

首先,岭南文化翻译有助于更好地弘扬岭南文化。我们需将岭南文化进行高质量翻译,对岭南文化进行传播。翻译效果好坏直接影响到能否将岭南文化精髓向外界进行有效宣传和传播。岭南文化翻译质量对文化传播影响力具有重要决定性作用。中国的故事如果想要走向世界,就必须要对其进行翻译。高质量的岭南文化翻译能够助力实现讲好中国故事的目标。

其次,岭南文化翻译有助于更好地增强文化自信。对岭南文化进行翻译后,岭南文化会被世界上更多的人所了解,能够走得更远,有助于中国人民特别是岭南人民对自己的文化更加肯定,产生自信,信仰感倍增,从而提升文化自信。

再者,岭南文化翻译有助于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岭南文化的翻译有助于促进各国人民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在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三、岭南文化翻译研究发文趋势

岭南人民用勤劳的双手书写了岭南文化,岭南文化则是岭南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岭南人民促进了岭南文化的发展,岭南文化则反哺着岭南人民。岭南文化在保持原有文化的基础上,在当今社会发展中不断迭代更新,熠熠生辉。在将博大精深的岭南文化进行传承和弘扬的道路上,少不了对外传播,那么也就自然少不了翻译工作。翻译是增强国家软实力,展示中国真实形象的必要手段,也是中国走向世界的必要环节(孙宜学2019)。笔者于2025年1月28日在知网首先选择“篇关摘”,然后输入“岭南文化翻译”进行文献检索,共检索到文献63篇。在2007-2025年,以每3年做文献数量统计,2007-2009年1篇,2010-2012年0篇,2013-2015年4篇,2016-2018年16篇,2019-2021年24篇,2022-2025年(将仅剩的2025年也归纳至此时间段)18篇。在2007至今发表文章数量如图所示。

根据图中数据显示,国内对岭南文化翻译的研究颇少,有一定的研究空间。不过令人欣喜的是,从2016年开始,岭南文化翻译研究正呈现积极的发展态势。在全力推进文化强国建设和粤港澳人文湾区建设的进程中,随着岭南文化翻译需求的扩大,岭南文化翻译研究领域或将迎来显著增长期。

四、岭南文化翻译研究领域

学者们的翻译研究涵盖岭南文化的多个领域,如岭南建筑文化(如围屋文化、开平立园、佛山古村落)、服饰文化(如香云纱文化)、武术文化(佛山武术)、饮食文化(如荔枝品种)、名人文化(如冼夫人文化)、工艺文化(如端砚)、民俗文化(如宗祠文化、商业文化老字号)、语言文化(如文化负载词)等、影视文化(如纪录片)、戏曲文化如(粤剧)、海洋文化(如海洋方志文献)等。由此可见,学者们已经尝试从多个领域对岭南文化翻译进行研究,研究领域较为广泛。

五、岭南文化翻译研究理论

学者们运用多种理论如目的论、生态翻译学、深度翻译理论(也称作厚译理论)、模因论、跨文化传播理论、顺应论、语域理论、认知翻译学、阐释学翻译理论、释意理论、接受美学对岭南文化翻译进行了研究。笔者将着重分析前5种使用相对较为广泛的理论运用。

5.1 目的论视角下岭南文化翻译

目的论包括三个原则,即目的性原则、忠实性原则、连贯性原则。译者要以实现翻译的目的为首要原则。岭南文化翻译的目的则是实现文化的交流,促进岭南文化的传播。郑建蓉和慕容玉贞(2020)以目的论为理论指导,研究了广东省博物馆中端砚展馆陈列介绍文本特征和翻译策略。袁森和王丹(2021)以东莞可园人物简介为例,探讨了目的性、连贯性和忠实性法则指导下的旅游文本英译技巧,其认为因为旅游文本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目的性,也不乏许多小典故,这就需要译者以目的论为理论指导,根据译文的预期目的来决定自己的翻译策略。邓美容(2021)从目的论的视角,结合短语类实例、标语实例、古汉语实例和句子翻译实例分析了冼夫人文化翻译。目的论较多地用于旅游文本的翻译,虽然有些学者是以岭南建筑文化的名称来进行研究的命名,但是实际上研究对象也可以归为旅游文本如李海欢(2017)对开平立园建筑文化的英译进行了评析,并指出译文中存在的问题如漏译、校对出错、缺少增补性翻译等。又如李海欢和冯克江(2018)以目的论的视角探讨了余荫山房、广州番禺沙湾古镇、开平立园等建筑文化英译,并提出增词释义、改写重组、去繁就简,化虚为实等翻译策略和方法。这些研究文本从本质上来说也都是属于旅游文本。旅游文本的翻译目的性非常明确,即达到广而告之的宣传目的,在吸引游客前来参观的同时,对岭南文化进行更好的宣传;而目的论也特别强调翻译目的性,强调在翻译过程中,目的起决定性作用。因此,目的论能够很好地指导旅游文本的翻译,从而实现吸引游客和文化宣传的目的。

5.2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岭南文化翻译

生态翻译学最早由清华大学教授胡庆申于2009年提出。生态翻译学认为翻译要实现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转换。译语语言形式要能服务于译文读者,能够考虑到文化差异,适应目的语文化生态,实现文化无障碍沟通,达到顺利交际的目的。刘铁梅(2017)以广东博物馆为例,探讨了生态翻译学视阈下的岭南文化外宣翻译,其在指出岭南文化外宣翻译中存在文化元素模糊、文化内涵缺失、声象美丢失的问题后,提出以译者为中心、翻译过程多维度关照、“汰弱留强”,监督问责等建议。李靖怡(2020)从生态翻译学视角对王老吉、莲香楼、广州酒家、陶陶居等广州中华老字号商标英译进行了研究。广州中华老字号商标数目在全省老字号名单中占据了一半以上。生态翻译学能够指导中华老字号商标英译,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刘兰辉(2024)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对岭南文化负载词如黄飞鸿、叶问、点心、叉烧、广州塔、广东凉茶、炒鱿鱼等进行了英译研究。其认为生态翻译学为岭南文化负载词翻译提供了新的视角,有助于岭南文化的传播。

5.3深度翻译理论(厚译理论)视角下岭南文化翻译

深度翻译理论(Thick Translation)这一概念最早是由加纳裔美国学者夸梅·安东尼·阿皮亚(Kwame Anthony Appiah)于1993年提出。他将深度翻译理论定义为“通过使用注释和阐释,将文本置于丰富的文化和语言背景之中的翻译”。符丹丹(2022)运用深度翻译理论中的三种表现形式:文本型、紧密型和疏远型,对《岭南十章》的部分章节进行了深度翻译理论视角下的翻译实践研究。其主要聚焦于具有中国特色的红色文化,在翻译中通过将隐形文化显性化,提升文本的可读性。王哲宇(2023)在厚译理论的指导下对《岭南近代文化对外交流史》部分章节进行了翻译实践,并撰写了实践报告。其指出厚译有两种翻译形式:显性翻译和隐性翻译,并认为厚翻译适合文化信息丰富的学术作品的翻译。比如其在翻译“上头礼”时,其译为“hairpin ceremony”, 并加上了脚注来对举行上头礼的缘由进行了充分解释,以便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岭南民俗文化。笔者认为该学者在“上头礼”翻译时运用的显性翻译(使用脚注),达到了很好地翻译效果,让读者能对岭南民俗文化有有清晰的了解,有助于岭南文化的传播。

5.4 模因论视角下岭南文化翻译

模因(meme)一词最早由Richard Dawkins于1976年在其著作《自私的基因》中提出。基因是文化发展的单位,如果基因得到了复制,就成为了模因。可是,模因不仅仅局限于对原有模因的复制。每个模因还会对原有的模因进行发展。黄以乐(2024)以模因论为指导,分析了文化“走出去”背景下岭南文化特色词汇英译策略,其总结出音译模因、直译模因、变体模因等三种翻译策略。其认为翻译作为模因跨越语言和文化界限的传播媒介,承担着将模因从一个地方复制到另一个地方的重任,同时需确保这些模因能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得以接受和传播。张丽(2020)以模因论为指导,结合岭南人生礼俗文化负载词翻译实例,根据源语模因,相似模因和变体模因复制模式,总结出音译、直译、借译、意译、增译和减译的英译策略。

5.5 跨文化传播理论视角下岭南文化翻译

跨文化传播的概念首次于1959年出现在爱德华·霍尔的书籍《无声的语言》中。因此,爱德华·霍尔被称为跨文化传播学之父。跨文化传播指的是跨越不同文化的人们之间的沟通交流。翟晓婷(2014)对岭南文化知识书系之《历史文化名城桂林》部分章节进行了翻译实践,其在翻译实践中融入了跨文化语用意识,结合跨文化传播理论对翻译案例进行了分析,并总结出增译、汉英主语转换、转态译法、词性转换、合并等翻译技巧。王海和王海潮(2017)从内容选择和语言翻译两个层面探讨了19世纪上半叶在华英文报刊中岭南文化负载词的跨文化传播策略。其认为跨文化传播从根本上是为了实现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与意义共享,应将对话语境完整地放在各自的历史文化脉络中,才能充分而有效地把握其文化内涵。徐彩华(2020)从传播学的视角探讨了政府网站中岭南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评价体系。其研究的对象是岭南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归根结底就是研究岭南文化的跨文化传播。

六、对已有研究的评价及未来展望

前人对岭南文化进行了一定的研究。笔者将对前人的研究进行评价,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6.1对已有研究的评价

通过对文献的整理和分析,可以发现学者们对岭南文化翻译的研究涉及到岭南文化的多个方面,且结合了不同的理论来进行研究,并总结出一些翻译方法、策略和技巧等。前人的研究对岭南文化的翻译具有一定的贡献。其一、前人的研究为岭南文化的翻译研究提供了多个视角,提供了多样化思路,有助于译者进行翻译创新。其二、前人的研究中,都不同程度地将岭南文化传播纳入其中,都强调了岭南文化翻译对于岭南文化传播和传承的重要性,有助于为后人的研究明确研究的目的。其三、前人的研究为岭南文化的翻译研究提供了多样化的研究方法。大多数学者采用了定性分析法,部分学者采用了定量和定性分析法,个别学者进行了田野调查法与定性分析法相结合,还有个别学者采用了实证研究法等。前人的岭南文化翻译研究成果有助于丰富岭南文化翻译理论,并为后人的岭南文化翻译研究提供借鉴。

然而,前人的研究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其一、岭南文化范畴和分类没有充分的说明,容易造成岭南文化范畴不清晰、分类标准不一等。其二、岭南文化翻译研究领域虽然广泛,但是关于岭南中医药文化翻译和岭南文学文化翻译研究较为缺乏。其三、岭南文化翻译理论虽然较多,但是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去分析的较少,缺乏从认知的角度去分析深层含义。在岭南文化翻译中,译者需要具备对岭南文化进行深入理解和认知,才能将岭南文化的内涵进行传达。其四、岭南文化翻译研究方法虽然多样,但是实证研究方法偏少。多数研究只停留在理论+实例分析层面,缺乏对研究成果的检验,缺乏一定的说服力。

6.2 未来展望

岭南文化翻译具有一定的研究空间。针对现有不足,未来研究应重点关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明晰岭南文化范畴,对其进行界定。在标准统一的情况下对岭南文化进行分类,让译者首先能够对研究对象有着较为清晰的认识。

二是拓展岭南文化翻译研究领域,特别是将岭南中医药文化和岭南文学文化翻译等纳入其中,让丰富的岭南文化得到全面传播和创新发展。岭南中医药文化博大精神,岭南地区的独特气候有助于中草药的生长,为中医药文化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同时需对岭南文学文化翻译给予一定的重视。岭南文化中不乏一些文学家和文学作品。早在东汉时期,岭南文学家如陈元等已经开始在中原地区教授儒学,促进了岭南与中原文化的交流。唐代张九龄的诗作将岭南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展现得淋淋尽致。明代的陈白沙开创了江门学派,极大地推动了岭南哲学思想的发展。清代的“岭南三大家”之一屈大均的诗文富含爱国主义和关注民生情怀。

三是加强从认知语言学角度进行岭南文化翻译的研究。通过从认知的角度去理解和分析岭南文化,以更好的进行翻译,并力争对岭南文化的内涵进行精准传达和广泛传播。

四是增进岭南文化翻译的实证研究。通过实证方法,对翻译研究成果进行检验,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对数据进行收集和量化,增强研究成果的可信度,以提升说服力。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OL]. https://www.gov.cn/zhengce/2019-02/18/content_5366593.htm.

[2]孙宜学. “一带一路”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M].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019.

[3]郑建蓉,慕容玉贞. 粤港澳大湾区下肇庆端砚的对外翻译研究[J]. 散文百家(理论),2020,(08): 120-122.

[4]袁森,王丹. 功能目的论指导下的旅游文本英译——以东莞可园人物简介为例[J]. 现代商贸工业,2021,42(35):48-49.

[5]邓美容. 功能目的论视角下冼夫人文化外宣英译策略[J]. 文化产业, 2021,(13): 31-32.

[6]李海欢. 基于翻译目的论的岭南建筑文化英译研究——以开平立园为例[J].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19(02): 80-83+95.

[7]李海欢,冯克江.目的论关照下的岭南建筑文化翻译[J].疯狂英语(理论版),2018,(01): 152-155+206.

[8]刘铁梅. 生态翻译学视阈下的岭南文化外宣翻译——以广东博物馆为例[J].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7,30(04): 158-160+172.

[9]李靖怡. 生态翻译学视域下广州中华老字号商标英译研究[J]. 海外英语, 2020,(12): 49-52.

[10]刘兰辉.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岭南文化负载词英译研究[J]. 海外英语, 2024, (15): 22-24.

[11]符丹丹. 深度翻译理论视角下《岭南十章》(节选)汉英翻译实践报告[D].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2022.

[12]王哲宇. 厚译理论视角下《岭南近代文化对外交流史》(节选)汉英翻译实践报告[D].电子科技大学, 2023.

[13]黄以乐. 文化“走出去”背景下岭南文化特色词汇英译策略研究[J].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 22(06): 73-79.

[14]张丽. 文化“走出去”战略背景下岭南人生礼俗文化负载词英译模因观[J].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20, 29(09): 87-90.

[15]翟晓婷.《历史文化名城桂林》第一至第七章的翻译实践报告[D]. 广西师范大学, 2014.

[16]王海,王海潮. 岭南文化负载词对外译介的语用模式——以19世纪上半叶在华英文报刊文本为例[J]. 中国翻译, 2017, 38(02): 43-51.

[17]徐彩华. 传播学视角下岭南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评价体系探索[J].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22(04): 82-85+90+93.

作者简介:王珍(1986-),女,汉族,湖南怀化人,讲师,广州工商学院外语学院,研究方向:现代语言学、英语教育、翻译。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