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高中化学大单元实验教学设计与实践

任友明
  
大海媒体号
2024年189期
贵州省剑河县第二中学 556400

摘要: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学、评”一体化与大单元实验教学融合意义重大。本研究聚焦于此,深入剖析当下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现状与问题,依相关理念与要求,构建系统实验教学方案。实践时采用多样教学及评价方式,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其参与实验探究。结果显示,此模式能激发学生兴趣,提升实验操作与综合思维能力,为高中化学教学改革提供新思路与实践参考。​

关键词:“教、学、评”一体化;高中化学;大单元教学;实验教学

随着教育改革推进,培养核心素养成为高中教育重点。化学实验教学对高中化学意义重大,既能助学生理解知识,又能培养其观察、动手、创新思维及科学态度。但传统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弊病丛生,教学目标单一、方法陈旧、评价片面。教学中教师重知识传授,忽视学生主体与能力培养,实验和理论教学脱节,评价也侧重结果,忽略过程与思维发展。​近年,“教、学、评”一体化与大单元教学理念备受关注。前者强调教学、学习、评价相互关联促进,后者整合教学内容,以大主题统领,利于培养学生综合思维与知识迁移能力。将二者应用于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是顺应改革、提升教学质量的必然,能构建更优实验教学体系,提升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研究极具理论与实践价值。

一、高中化学“教、学、评”大单元实验教学现状剖析与方案构建

(一)实验教学现存状况​

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里,传统模式痕迹显著。就拿“物质的分类及转化”中胶体性质实验来说,教师多是照本宣科,先阐述胶体概念、丁达尔效应原理,接着演示向氢氧化铁胶体中滴加电解质溶液使其聚沉的实验。学生依样画葫芦操作,却未深入思考胶体与溶液、浊液本质区别,对知识掌握流于表面。在“离子反应”实验中,像氯化钠与硝酸银溶液反应,学生仅机械记住现象与离子方程式,对离子反应实质探究不足,难以灵活运用知识解决新问题。​

(二)核心问题深度解析​

1.教学目标偏差:在“金属的化学性质”实验中,如铝与盐酸反应实验,教师常把目标局限于学生记住反应现象、能写出方程式,却忽视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培养。未引导学生探究不同浓度盐酸对反应速率影响,限制学生思维拓展。

2.教学方法守旧:以“非金属及其化合物”中氯气性质实验为例,多采用教师演示、学生观看模式。学生缺乏自主设计实验探究氯气与不同金属、非金属反应条件及产物差异的机会,极大抑制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发展。​

3.评价维度单一:“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实验评价,仅以溶液浓度准确性论成败,忽略学生实验全程表现。诸如容量瓶使用规范、药品称量精准度、实验过程数据记录等,都未全面考量,无法真实反映学生实验能力与学习水平。

(三)大单元实验教学优化策略​

1.目标升级:以“氧化还原反应”大单元实验为例,目标设定为让学生掌握氧化还原知识同时,着重培养证据推理素养。通过铜与硝酸反应实验,引导学生依据现象分析电子转移,构建氧化还原反应认知模型。​

2.方法创新:在“金属及其化合物”大单元实验引入项目式学习。例如让学生设计“从废旧电池中回收金属”方案,学生需自主查阅资料、规划流程、动手实践,全面提升综合能力。​

3.评价多元:构建包含实验操作、实验报告、创新思维的多元评价体系。以“非金属及其化合物”大单元实验评价为例,既考察“二氧化硫漂白性”实验操作规范,又评估实验报告中现象分析深度,鼓励学生提出创新实验改进想法,全面衡量学生学习成果。

二、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实践策略

(一)“教”:创新引领,夯实知识根基​

在高中化学的“化学实验基本方法”教学中,教师采用情境教学与实操演示结合的方式。以“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实验为例,创设生活中海水淡化或粗盐提纯的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教师借助多媒体展示海水淡化工厂的实际流程,让学生对蒸馏原理有初步认识。实操环节,教师现场演示蒸馏装置的搭建,详细讲解温度计水银球位置、冷凝管水流方向等关键要点,边操作边强调注意事项,如防止液体暴沸的方法。在“萃取和分液”实验教学时,教师先通过动画演示萃取剂选择的原理,再进行实操,让学生清晰看到四氯化碳萃取碘水中碘的分层现象及分液过程。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优化实验流程提高提纯效率,如能否寻找更合适的萃取剂,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助力学生扎实掌握实验基础知识与操作技能。​

(二)“学”:合作探究,挖掘学习潜能​

在“物质的量”章节,以“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实验为契机,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学生分组明确任务,共同探讨实验步骤。在计算所需溶质质量或体积时,小组成员相互交流思路,核对计算过程。在称取药品环节,有的学生负责操作天平,有的监督读数,确保称量准确。转移溶液至容量瓶时,大家分工协作,保证溶液无洒落。在定容过程中,学生仔细观察凹液面,共同讨论出现误差的原因,如仰视或俯视读数对溶液浓度的影响。在“离子反应”实验学习中,学生分组探究不同电解质溶液混合后的反应现象,通过合作完成实验操作、记录现象、分析数据,自主归纳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挖掘学习潜能,提升团队协作与问题解决能力。​

(三)“评”:多维考量,促进素养提升​

评价围绕“金属及其化合物”中“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实验展开。实验前,教师对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评价,从实验目的是否明确、实验步骤是否合理、安全措施是否到位等方面给出详细反馈,引导学生完善方案。实验过程中,教师观察学生操作规范性,如钠与水反应时镊子的使用、钠块切割大小是否合适,对学生表现进行实时记录与评价。实验结束后,学生撰写实验报告,教师从报告的科学性(原理阐述、现象描述是否准确)、逻辑性(实验步骤与结论是否匹配)、创新性(是否提出独特见解或改进方法)等维度评价。同时,组织学生互评,分享实验心得与体会。对于实验操作规范、报告撰写优秀的学生给予表扬,展示其成果;对存在问题的学生,耐心指导,帮助分析问题根源,提出改进方向,全方位促进学生化学学科素养的提升,实现“教、学、评”的有机融合。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教、学、评”一体化理念驱动下,高中化学大单元实验教学成效显著。学生实验操作更熟练,思维更活跃,学科素养稳步提升。未来,应持续优化教学设计,深化实践探索,推动“教、学、评”深度融合,为学生化学学习与终身发展筑牢根基,培育更多创新型化学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晶.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高中化学单元复习课教学设计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21.

[2]]邓少帅.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高中化学大单元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D].合肥师范学院,2024.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