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非遗文化传承的创新路径研究:基于剧本杀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合的探索

刘灿 崔婉约 周家宇 许蓝月 葛佳怡
  
大海媒体号
2024年193期
浙江传媒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00

摘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作为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其活态传承在现代化进程中面临诸多挑战。本研究以青年群体广泛参与的剧本杀为切入点,探讨其沉浸式体验机制与非遗保护传承的耦合路径。通过对比案例、实践启示等方法来揭示非遗要素在剧本杀叙事中的转化规律,构建“情境重构-互动机制-符号转译-价值再生”四维传播模型,并提出“文化传播的双螺旋”模式。研究表明,该模式不仅拓展了非遗传播的受众边界,还通过沉浸式叙事实现文化记忆的代际传递,为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提供协同创新范式,兼具文化教育、产业升级与社会治理等多重价值。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剧本杀;文化传播;文化再生产;协同创新机制

一、引言

全球化浪潮下,文化同质化危机正不断侵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际传承根基。文旅部2022年监测数据显示,青年群体对本土非遗的认知缺失率高达61.3%【1】,这与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非遗保护工作的意见》中"全民参与"的目标形成鲜明冲突。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是:当传统文化传播陷入困境时,剧本杀产业却以214亿元市场规模【2】构建起日均120分钟的高黏性社交场景,暴露出传统文化传播模式与数字原住民接受习惯之间的代际鸿沟。

这种矛盾在参与效能上体现得尤为明显。传统博物馆的单向传播模式往往在15分钟内遭遇观众注意力流失,而剧本杀凭借4.2小时的平均沉浸时长,意外开辟了文化触达的新路径。调查显示,72.6%的95后青年将剧本杀作为线下社交首选,单局平均发生17.3次人际互动【3】,这种高强度社交场景为文化传播提供了全新土壤。

更值得关注的是其背后的生理机制。中国传媒大学2023年的实验证实【4】,剧本杀创造的Steuer临场感【5】使玩家认知卷入强度达到观影行为的3.2倍,当非遗知识植入剧情关键节点时,玩家多巴胺分泌峰值与之显著正相关(p<0.05)。这些发现揭示了一个重要规律:沉浸式交互正在重构文化接受的神经生物学基础。

二、研究方法与设计概述

在本研究中,我们决定采用案例研究法作为主要的分析方法,对国内外代表性案例进行深入分析。

1.案例1《迷宫·如意琳琅图籍》

2021年,故宫博物院携手奥秘之家共同推出了一款别开生面的“实体书+线上解谜”互动游戏《迷宫·如意琳琅图籍》。这款游戏以故宫珍贵馆藏《清宫珍宝图》为灵感源泉,巧妙融合了历史故事与解谜元素,为读者呈现了一场别具一格的文化盛宴。

在游戏中,玩家需要通过实体书籍、道具和手机 APP等互动方式,循序渐进地破解难题,深入探索故宫文化。该项目通过“ IP活化、游戏化设计、技术赋能”的融合策略,创新性地将历史故事与解密互动结合,以游戏形式激活文化IP的传播潜力,将《清宫珍宝图》中的器物、建筑及历史人物巧妙转化为解谜线索,赋予了静态文物以生动的叙事活力。这一举措不仅贴合了“文化 IP 场景化活化”的时代潮流,更实现了文化传播模式的深刻变革,从传统的“单向输出”跃升至“双向互动”的新阶段。

该项目一经问世,便在市场上引发了热烈反响。据故宫官网公告显示,首发三个月内销量即突破20万册大关,销售额突破5000万元,其中25-35岁年轻用户群体占比高达62%,彰显了其在年轻消费群体中的广泛影响力。此外,豆瓣、 B 站等网络平台的用户生成内容,进一步激发了用户的二次传播热情,有力推动了故宫文化符号的广泛传播与深入人心。

2.案例2 苏州《昆曲·浮生六记》沉浸式剧本杀

《昆曲·浮生六记》是由苏州市文旅局联合昆剧院与科技企业共同研发的沉浸式文化体验项目。该项目以清代文人沈复的《浮生六记》为文学蓝本,创造性融合了昆曲表演体系与沉浸式戏剧互动机制,形成新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范式。

在技术实现方面,该项目以数字方式系统地激活昆剧艺术元素,以国家级传承人张军为代表人物,采集其典型唱段的声音特性,构建包含音高、韵律、情感等多维参量的数据库,并通过智能算法对声腔特征进行自动匹配。在“闺房记乐”场景中,系统可根据参与者的剧情决策,实时切换具有不同情感参数的声腔模块。经实验测试,该技术使传统唱腔艺术的认知效率从初始28%提升至80%。

服装数字模型利用高精度的3D扫描技术,将清朝丝绸服装的纹理结构分解成不同的图案,并与物理引擎相结合,实现了服装的动态模拟。项目前期研究表明,本项目提出的“水袖互动”方案能够有效地实现对“水袖互动”的认知,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纹样相关知识的记忆留存率达到78%。

在传承机制上,该项目创新性地采取“双轨制”合作方式,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对其进行评审和引导,其中包括对昆剧程式化动作体系进行标准化检验和对传统台词进行现代语境转换;技术小组专注于由 Unity引擎驱动的增强实境系统的工程实现。这一实践案例证实了"技术整合+传承人主体性"的协同模式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传承中的可行性,为传统表演艺术的当代转化提供了有效参考。

3.研究总结

综合两个案例,不难发现非遗主题沉浸式体验在叙事架构与传播机制层面有着共性特征。

首先,都普遍运用数字技术,将非遗技艺解码为可交互的任务单元。其次,均以物质文化遗产要素或非物质文化基因作为核心叙事锚点,形成"解谜机制驱动文化解码"的参与范式,实现从技艺习得到文化认同的认知跃迁。

因此,我们不难看到,此类项目都遵循"文化要素分层转译"设计原则:内核层保持文化技艺本体真实性,应用层实施游戏化叙事适配,通过差异化场景激活文化符号的当代阐释空间。这种双轨制架构不仅实现了非遗保护从静态保存到动态传播的范式转型,更构建起"技术赋能-用户共创-跨界传播"的活态传承生态,为非遗的可持续传播提供了可验证的方法论框架。

三、实践启示:《日升于秽土之上》创作

基于对上述案例的研究,本团队以江南地区竹雕、傩戏、皮影三项国家级非遗为叙事载体,开发沉浸式推理剧本杀《日升于秽土之上》。核心剧情聚焦非遗传承人林师傅的离奇死亡,六名角色因一封伪造的邀请信聚集于山间小楼,在封闭环境中通过时间线推理与线索拼凑,逐步揭露林师傅被商业势力与内部矛盾逼至绝境的真相。案件背后交织着非遗传承与商业化的冲突、师徒情感纠葛以及多代人的命运羁绊,最终通过角色任务引导玩家反思非遗保护的价值与路径。

本剧本杀将非遗元素与悬疑融合,力图让非遗传播模式不再呆板说教。例如,利用皮影戏的诡异表演推动剧情高潮、让竹雕工具成为关键线索、傩戏纹样暗藏人物关系,将非遗技艺自然融入推理逻辑。此外,还通过“非遗问答”环节将文化知识植入游戏流程,增强玩家对非遗的认知兴趣。

然而,剧本在审核与实践中却面临挑战:首先,部分非遗知识以直接问答形式呈现,被平台判定为“说教感过强”;其次,线上剧本杀审核的要求通常更敏感和限制,且相比于市场上的剧本杀,非遗剧本杀“传教”要大于“玩乐”,因此里面的人物设定及行为模式要比一般剧本杀更严谨,而这种模式的剧本杀并不容易引起观众注意,这也是当今非遗剧本杀流行的困难之一。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剧本杀的创新路径和策略

在当代社会的文化传播领域,非遗面临着一个关键问题,即其传统叙事风格与现代观众的接受习惯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文化内容的呈现形式上,还体现在文化认知和传承的动力机制上。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本团队提出了“文化传播的双螺旋模型”。该模型通过深入分析非遗剧本杀的内在逻辑,来揭示游戏机制与文化内容之间的共生关系,试图为非遗的动态传承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

双螺旋模型以“游戏化叙事”和“文化核心”为两条关键链,通过角色扮演和任务驱动的动态互动形式重构文化传播路径。在这种模式下,非遗元素不再静态地表现为孤立的文化符号,而是通过剧本杀的沉浸式体验转化为参与者的“行动资源”。在非遗剧本杀中,玩家需要沉浸在剧本中设定的角色中,逐渐解开情节线索,推动游戏进程。这种设计巧妙地将非遗技术从“观察对象”转变为“叙事工具”,形成了“文化赋权游戏,文化游戏激活”的良性循环。

剧本杀可以分为几大类,其中谋杀悬疑类的叙事结构为非遗的传播搭建了一个新的平台。通过精心设计情节和角色设置,非遗元素自然融入游戏,成为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线索。玩家可以通过角色扮演亲自体验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这种沉浸式体验将玩家从单纯的文化观察者转变为文化的参与者和传播者。在解读情节的过程中,玩家可以积极调用非遗符号,在实践中形成深刻的文化记忆。这种融合方法不仅增强了游戏的趣味性,而且能够在传播过程中更有效地解读和传承非遗文化。

在双螺旋模型中,文化不仅是游戏的背景或点缀,更是游戏的核心驱动力。例如,玩家可以选择不同技能分支的角色,如皮影戏、剪纸等,来推进情节。这种开放式设计激发了对非遗体系的多维解读,允许玩家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不同的文化探索路径。

传统博物馆中的非遗展览受到物理空间和单向交流方式的限制,难以激发观众的积极参与和文化认同。而加入剧本杀后的沉浸式场景设计激活了观众的多维感官体验,让他们沉浸在非遗文化的魅力中。

五、挑战与对策

1.核心挑战分析

(1)文化扭曲的隐患

存在符号滥用的风险,非遗元素可能会在剧本杀中单方面转化为视觉符号或情节点缀,脱离其深厚的文化背景和精神本质。例如,传统的祭祀仪式可能被简化为解谜工具,导致其潜在的信仰体系和文化价值观被削弱。

一些剧本过度倾向于娱乐,强调悬念、好奇心等娱乐元素以满足市场需求,而忽视了非遗技艺的严谨性和历史庄严性。将复杂的传统手工艺品简化为“一键操作”会降低文化的深度和内涵。

在跨媒体传播过程中,非遗文化可能面临“二次扭曲”的问题。例如,如果AR技术再现的民间场景缺乏严格的历史验证,它们可能会传达不正确的文化信息,误导公众的看法。

2.专业人才短缺问题

传承人与设计师之间存在差距,非遗传承人往往缺乏游戏叙事能力,而剧本设计师往往对非物质文化传承文化理解肤浅,导致内容设计中的“文化偏见”。

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匮乏,精通非遗保护、熟悉数字技术和商业运作的复合型人才严重短缺,制约了非遗剧本杀产业链的健康发展。

非遗的传统从业者在应用VR/AR和区块链等现代技术方面的能力有限,这使得他们难以深入参与数字内容的开发。

2.应对策略和实施蓝图

为应对上述挑战,有必要建立“文化真实性保障体系+人才协同培养机制”的双轨战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刻字的规范化和专业化发展。

(1)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咨询机制

深化文化审查委员会的职能,成立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民俗学家和历史学家组成的专家咨询小组,对非遗剧本杀的内容进行全面审查。在剧本选择阶段进行文化价值评估,筛选适合游戏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地块设计阶段,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与地块逻辑之间的兼容性;在数字衍生产品的开发阶段进行文化真实性验证,以防止技术应用造成的文化失真。

建立动态的文化评价体系,建立非遗剧本杀的“文化保真度指数”,从历史准确性、技术完整性和精神传承三个维度进行定量评价,作为市场准入的重要参考。

促进传承人深度参与,邀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直接参与剧本设计,担任“文化顾问”,指导人物对话、道具制作等细节,确保文化精髓的准确传达。

(2)创新校企合作教育模式

大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和游戏公司合作,共同构建跨学科的课程体系,开设了一门独特的“文化遗产数字传播”课程,涵盖了非物质文化文化遗产游戏化叙事、数字技术应用、文化伦理和法规等主题。

搭建实践基地平台,建立“校企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坊”三位一体的实践平台。通过企业培训、车间实习、项目合作等方式,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

实施人才孵化和专业认证,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游戏化设计师认证标准,为从业人员提供非物质文化文化遗产知识评估和剧本设计能力测试;为继承人实施数字赋权计划,以提高他们在游戏引擎操作、交互设计和其他相关领域的技能。

六、研究结论

1.非遗剧本杀的范式突破与价值验证

作为文化传播的创新尝试,非遗剧本杀不仅验证了传统文化与现代媒体融合的可行性,也重构了年轻人文化传承的内在逻辑。

(1)代际沟通障碍的消解与重构

非遗剧本杀利用“游戏化赋权”机制,实现了年轻人从文化消费者到文化参与者的身份转变。这种转变消除了代际沟通障碍,重建了文化传承的内在逻辑。

通过沉浸式文化解码,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融入角色任务和叙事故事情节中,让年轻玩家在娱乐过程中完成非物质文化文化遗产的“无意识学习”。与传统的教育模式相比,这种“寓教于乐”的机制更符合当代人的信息接收习惯,让玩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自然地接触和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

在社区裂变和传播方面,玩家在社交媒体上创作次级作品作为角色,形成“游戏内体验-游戏外传播-循环传播”的传播链。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脚本推出后,相关话题在短视频平台上的浏览量迅速增加,触及了传统传播方式无法覆盖的年轻受众,扩大了非物质文化文化遗产文化传播的范围,增强了文化传播的互动性和趣味性。

游戏中的文化决策设计,如“保护古村落”和“商业开发”的情节分支,激励玩家反思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的现实。游戏结束后,玩家可以积极参与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关的在线活动,将娱乐体验转化为文化责任感,增强对非物质文化文化遗产的识别和保护意识,促进非物质文化传承。

(2)文化、经济方面的可持续性验证

非遗剧本杀构建了一种新的产业模式,融合了“文化价值-商业价值-社会价值”,实现了文化经济和社会价值的双重提升,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址文化的动态传承和创新发展。形成了“剧本创作-物理消费-IP衍生”的复合价值链。例如,非遗主题文字衍生的数字馆藏、协同产品和体验式工作坊丰富了产品的类型和形式,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促进了非物质文化文化遗产文化的商业化运作,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也为传统文化从业者提供了数字化技能转型路径,促进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的深度融合和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办公厅. 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21〕36号). 2021.

[2] 艾媒咨询. 2022年中国剧本杀行业发展现状及用户行为研究报告. 2022.

[3] 中国社会科学院. Z世代文化消费与社会交往调查报告. 2023.

[4] Steuer J. Defining Virtual Reality: Dimensions Determining Telepresence[J].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1992, 42(4): 73-93.

[5] 中国传媒大学神经传播实验室. 沉浸式娱乐中的认知卷入机制研究[J]. 现代传播, 2023, 45(2): 56-62.

(基金项目:2024年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24064)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