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发展新质生产力导向下培养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价值及路径探寻
董红珍(1978.10),汉族,湖北武汉人,中级讲师,本科,研究方向:职业规划与就业创业
摘要:新质生产力作为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对技术技能人才的能力结构提出了更高要求。高职院校作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其就业能力培养体系与产业升级需求的适配度,直接关系到国家竞争力和区域经济发展动能。在此背景下,亟需重构高职教育就业能力培养范式,从而加速知识技术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效率,为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人才支撑。基于此,本文首先阐述了发展新质生产力导向下培养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价值,随后分析了发展新质生产力导向下培养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路径,旨在为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是最基本的民生问题。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推动高质量充分就业,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新质生产力,正逐渐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核心动力。在这一进程中,人才培养与就业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环节,其重要性日益凸显。面对当前大学生就业面临的诸多挑战,政府、高校与家庭需要紧密协作,找准着力点。通过多方共同努力,推动大学生实现高质量就业,从而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助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一、发展新质生产力导向下培养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价值
(一)实现大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必然要求
在新时代背景下,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对劳动力市场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就业模式已难以满足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需求。培养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实现其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必然要求。新质生产力强调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要求劳动者具备跨学科知识、数字化技能和创新能力。高职院校通过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前沿技术,提升职业竞争力。此外,通过系统化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学生还能够明确职业目标,增强求职技能,从而在激烈的就业市场中脱颖而出[1]。例如,高职院校可以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邀请行业专家进行就业指导,帮助学生了解行业动态和职业发展路径。
(二)推动新质生产力加速发展的关键支撑
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在于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而高素质人才是其发展的关键驱动力。高职院校作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在推动新质生产力加速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职院校通过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能够精准对接产业发展需求,培养具备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例如,高职院校可以与龙头企业合作,共建产业学院或实训基地,将企业真实项目引入课堂,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习和实践。同时高职院校通过优化专业设置、推进课程改革,还能够培养具备多学科知识背景和跨界整合能力的学生,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例如,高职院校可以开设跨学科课程,鼓励学生选修不同领域的课程,培养其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
(三)促进高校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
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背景下,高职院校面临着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的迫切需求。培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促进高校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就业能力培养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通过优化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模式,高校能够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力和竞争力。例如,高职院校可以引入项目式教学、案例教学等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就业能力培养是检验高校办学成效的重要指标。高校通过建立科学的就业质量评价体系,能够及时发现人才培养中的短板,有针对性地改进教育教学工作,推动办学水平的整体提升。例如,高职院校可以定期开展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了解其职业发展状况,并根据反馈信息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2]。
二、发展新质生产力导向下培养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路径
(一)优化就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公共就业平台应用效能
在新质生产力发展背景下,提升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需以政策为引领,强化就业信息平台建设。应对现有就业信息平台进行系统性升级改造,全面优化功能模块,重点拓展企业招聘专区,赋予用人单位自主发布岗位信息的权限。政府部门需建立动态监管机制,对招聘信息实行全流程审核,在保障岗位真实性基础上持续提升招聘岗位的规模与层次,构建校企供需精准对接的数字化桥梁。同时通过编制平台操作指南、开展线上线下联动宣传等方式,增强毕业生对就业网站功能模块的认知度与使用黏性。针对高校毕业生群体特征与就业市场新趋势,政府部门应完善就业数据统计体系,优化应届生身份认定标准,消除毕业生择业顾虑,并通过税收优惠、校企合作补贴等政策工具激发企业用人积极性,从而为大学生高质量就业提供制度保障。
(二)优化职业生涯教育体系,强化就业指导队伍建设
在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战略导向下,高职院校需系统构建职业生涯教育体系,着力提升就业指导服务效能。依据教育部对高校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的总体要求,各院校应立足办学定位与专业特色,建立分层分类的课程实施机制。针对不同专业群组特征和年级成长规律,科学设计贯通全学程的课程模块,将职业认知教育前移至新生入学阶段,在中高年级侧重岗位技能衔接与职业发展指导,形成“认知-实践-提升”的螺旋式培养路径。课程实施需突破传统理论灌输模式,构建“双线融合”教学体系:线上开发虚拟仿真实训平台,线下打造沉浸式就业工作坊,通过简历制作、无领导小组讨论、AI面试模拟等实战化训练,强化学生求职技巧与抗压能力。同时建立“三师协同”育人机制,由专业教师、企业导师、心理咨询师共同组建复合型指导团队,依托名师工作室开展案例研讨与咨询服务,针对考研、创业、基层就业等多元发展路径提供个性化指导方案[3]。
(三)构建“家校社企”三位一体的就业育人体系,培育创新型人才
在产业结构深度调整与就业形态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亟需构建三位一体的就业育人体系。这一体系以家校协同为根基,以校企联动为支撑,以政策保障为依托,形成全链条、立体化的就业服务网络。具体而言,应从三个维度协同推进:第一,建立家校协同育人机制,通过家长学校、职业发展工作坊等载体,引导家长理性认知就业市场,配合学校开展贯穿大学四年的职业生涯教育,将“先就业后择业”“基层就业大有可为”等理念内化为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第二,打造“校友—企业—学生”三方互动平台,定期举办校友职业发展论坛,邀请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取得突出成就的校友分享成长经历,通过“真人图书馆”等形式,帮助学生建立职业认知图谱。第三,建立精准化就业信息推送机制,依托智慧就业平台,按专业、兴趣、能力等维度分类建立就业信息数据库,确保招聘信息精准触达[4]。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质生产力的蓬勃兴起,对技术技能人才提出了更高维度的能力要求。在此背景下,高职院校就业能力培养已超越传统教育范畴,成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支点。通过系统性研究发现,构建适配新质生产力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可以使高职教育真正转型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人才蓄水池”。
参考文献:
[1]陶文辉,白洁.民族文化助力内蒙古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路径探寻[J].现代职业教育,2023(36):14-17.
[2]陈世弹.广东非遗融入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价值及路径研究——以广州华商职业学院为例[J].天南,2023(1):97-99.
[3]马奔彦.基于高职院校学生劳动精神培养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改革——以邯郸某高职院校为例[J].河北职业教育,2024,8(2):85-88.
[4]肖姝.新质生产力视域下高校美育高质量发展的逻辑理路与实践路径[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6(1):134.DOI: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