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策略探讨

张云飞
  
大海媒体号
2024年196期
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 250000

【作者简介】

姓名:张云飞

出生年月日:1983.2.19

性别:男

民族:汉

籍贯:山东临清

学历:硕士研究生

职称:中级

现工作或学习单位: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

研究方向:职业教育 高校辅导员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化推进,在"三全育人"理念指引下呈现出新的发展样态。辅导员作为育人队伍的关键力量,其工作模式的转型与创新直接影响着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目标的实现程度。当前实践中,育人主体的角色定位模糊、教育资源的整合效能不足、育人环节的衔接机制缺失等问题,制约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整体效能。这种状况既反映出传统工作模式与新型育人理念的适配性不足,也暴露出教育主体能力建设与时代需求之间的深层矛盾,亟待从理论与实践双重维度探寻破解路径。

关键词:三全育人;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

引言:

"三全育人"理念的深入推进,对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系统化、立体化的新要求。作为连接教育理念与学生成长的关键纽带,辅导员工作模式的创新程度直接影响着育人合力的形成效果。教育主体间的功能壁垒尚未完全打破,时空维度的育人链条仍需强化衔接,这些现实挑战要求重新审视辅导员在育人体系中的坐标定位与作用机制。

一、三全育人内涵

三全育人作为新时代高等教育一项关键理念,有着深邃教育智慧以及丰富育人内涵,它着重“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实现有机融合,希望能够搭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育人体系,全员育人指高校里每位教职员工都要承担起育人职责,不管是教师、辅导员还是行政管理人员,都得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指引者与同行者,汇聚育人合力。全程育人聚焦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成长历程,教育者需依据学生不同阶段的特点与需求,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和支持,保证学生在每个阶段可充分发展与进步,全方位育人强调对学生思想、学业、生活、心理等各方面全面关注并引导,重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推动学生全面发展。三全育人理念的施行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还可以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有力保障,它要求高校教育者以更开阔视野、更创新思维、更务实作风,共同推动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为国家和社会培育更多优秀人才[1]。

二、基于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策略

(一)全员参与,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格局

思政专职教师身为专业引领者,在理论教学里要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阐释工作,特别要留意理论跟时代发展的结合之处,把抽象的理论变得具体、贴近生活,专业课教师需要挖掘学科专业中含有的思政元素,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有效结合起来,像工科教师可结合中国重大工程成就来讲授专业知识,医学教师可以融入医德医风教育,人文学科教师可深入解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以此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协同育人。辅导员群体作为学生生活的直接引导者,工作重点应放在思想引导、心理疏导以及行为指导这三个方面,借助主题班会、个别谈心、团日活动等形式,把思政教育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当中,后勤与行政人员在思政教育中的作用大多时候被忽视,实际上他们借助优质的服务、规范的管理,也在不知不觉中传递着价值理念。比如图书馆工作人员可以借助精心策划主题书展、阅读推广活动,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餐厅工作人员注重节约粮食的宣传,引导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学生自身的参与也是全员育人的关键部分,高校应该充分发挥学生骨干的示范引领作用,借助“朋辈教育”模式,营造学生互助共进的良好氛围。可以建立由优秀学生组成的思政宣讲团、理论学习小组等自主学习组织,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比如短视频创作、话剧表演、社会调查等,对思政理论进行二次创作和传播,提高思政教育的亲和力与感染力,在实践方面,高校还应建立健全全员育人工作评价机制,把思政育人成效纳入各类人员的考核体系,借助评优表彰、经验交流等办法,提高全体教职工参与思政教育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真正形成全员育人的强大合力[2]。

(二)全程衔接,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入学教育阶段属于思政教育的起始阶段,高校需要用心设计新生入学教育方案,囊括学校历史文化教育、校规校纪教育以及学习方法指导等方面,以此帮助学生尽快达成从高中到大学的角色转变以及思想转变,这一阶段的思政教育要重视情感体验与价值引导,像是借助校史馆参观、优秀校友座谈、新生开学典礼等仪式性活动,去激发学生的荣誉感和归属感。专业学习阶段作为思政教育的主要场所,应当构建多层次、多维度的课程体系,包含思政必修课、思政选修课、通识教育课程以及专业课程思政等内容,形成课内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立体化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上,要依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与学习需求,采取差异化教学策略:对于低年级学生可侧重于理论普及与价值引导,运用案例教学、情景模拟等直观形式,高年级学生则可侧重于理论深化与问题探讨,依靠学术讨论、社会调查等方式来提升思考深度[3]。实习就业阶段是思政教育的拓展之处,高校应强化与用人单位的沟通合作,建立校企联合培养机制,一方面,派遣思政指导教师定期对实习学生进行远程指导,帮助学生解决职场适应问题,另一方面,邀请企业优秀人才担任思政实践导师,借助分享职场经验与成长历程,引导学生将理想信念转化为职业追求。全程育人还需注重线上线下教育的有机融合,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来拓展思政教育的时空维度,比如构建包含课程学习、活动参与、志愿服务等多维度的“智慧思政”平台,依靠数据分析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实现精准思政,开发有互动性的网络思政微课程、知识竞赛等,契合学生碎片化学习需求。

(三)全方位渗透,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

课程思政作为高校思政教育的一种创新方式,其关键要点在于达成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有效结合,以及专业知识传授和价值观引领的协调统一,高校应当依据学科专业的独特特点,深入探寻各类课程里所蕴含的思政元素,比如理工科可结合中国科技发展的成果来激发民族自豪感,人文学科可以借助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解读来培育文化自信,医学专业可融入生命伦理教育来树立职业道德。在教材建设方面,高校需要组建跨学科的教研团队,编写融入思政元素的校本特色教材,并且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发数字化、可视化的教学资源,像是建立思政案例库、制作专题微课、开发互动教学软件等,以此提高教学的吸引力与实效性,社会实践项目是思政教育从课内向课外拓展的关键载体,其意义在于把抽象理论转化为具体行动,让价值观内化为学生的实践自觉。高校应该积极搭建校地合作平台,与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社区组织等构建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同设计多层次、多类型的实践项目,例如可以组织“红色文化寻访”“乡村振兴调研”“民族团结实践”等主题活动,使学生在实地考察中体会国家发展成就[4]。

结束语:

在三全育人理念的引领下,高校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协同发力。通过全员参与、全程衔接、全方位渗透等策略,能够有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未来,辅导员应持续深化对三全育人理念的理解与实践,不断探索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教育方法,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郭丽东. “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J]. 现代职业教育, 2025, (03): 73-76.

[2]潘晖君,洪跃雄. “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的实证研究 [J].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 39 (06): 35-40.

[3]杜红梅. “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探究 [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4, 40 (11): 64-66.

[4]顾岑. “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与工作优化路径 [J]. 济南职业学院学报, 2024, (05): 87-91+108.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