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红色文化融入幼儿园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研究
摘要:聚焦幼儿红色文化教育的创新路径,构建了以“环境浸润—课程渗透—实践体验”为核心的三维育人体系。通过实践案例,揭示了视觉符号童趣化、听觉符号情境化、行为符号游戏化的环境重构策略;通过活动,展现了历史任务游戏化转译、挑战情境沉浸式体验、利他行为生活化延伸的实践模式。研究表明,当红色教育通过“具身认知—意义联结—行为迁移”的路径实施时,幼儿能主动将革命精神转化为具体行为,实现从情感共鸣到价值认同的深层转化。
关键词:红色文化;幼儿园;爱国主义教育
红色文化传承是学前教育的重要使命,但传统教育模式常陷入“符号化灌输”困境,难以引发幼儿深度学习。具身认知理论启示我们,幼儿对抽象价值观的接纳需以具象感知为前提,以行动体验为纽带。本研究基于某示范园的系统改革实践,将革命精神转化为幼儿可理解、可操作、可内化的教育载体。当教育者突破“成人化叙事”框架,以幼儿生活经验为支点设计学习场景时,红色基因能自然融入幼儿认知结构,并外化为亲社会行为,为破解“红色教育低效化”难题提供了创新方案。
一、红色符号的具象化表达与情感启蒙
环境作为幼儿的“隐性课程”,在红色文化启蒙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本研究基于具身认知理论,提出通过视觉、听觉、行为三重符号系统的立体化渗透,将抽象的革命精神转化为幼儿可感知、可操作、可内化的具象体验。
例如,某示范园“红色文化主题馆”的创新实践课,阐释环境浸润如何实现爱国主义教育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建构”的转变。该园突破传统展板式教育模式,以“幼儿视角”重构红色文化空间,构建“可看、可听、可互动”的沉浸式场域。在视觉符号设计上,教师团队将井冈山会师、长征途中等历史场景转化为剪纸风格卡通壁画,采用高饱和度色彩与夸张肢体动作展现革命人物的乐观精神。如,“小红军过雪山”互动墙饰以磁吸贴片技术,允许幼儿为人物“穿戴”草鞋、棉衣等装备,在操作中理解艰苦环境下的生存智慧。这种设计巧妙融合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鼓励幼儿通过直接感知获取经验”的要求,使历史场景转化为游戏场景。听觉符号的创设则强调情境化编织。主题馆入口处的“红色声景装置”将《歌唱二小放牛郎》等经典儿歌改编为融合现代节奏的版本,并设置语音互动打卡墙。幼儿可录制个性化演唱音频,生成专属二维码分享至家庭端,实现“园内体验-家园共育”的延伸。这种设计印证了“幼儿园教育需衔接生活经验”的原则,使红色文化从单向输入转变为多维互动。
二、红色故事的童本化叙事与幼儿价值建构
幼儿阶段的红色教育需突破“英雄崇拜”的表层叙事,通过“历史事件儿童化转译—认知冲突情境化创设—精神内核具身化体验”的递进设计,将抽象价值观转化为可操作的学习任务。
例如,班级主题课程《闪闪的红星》,教师以“潘冬子送盐”经典情节为素材,构建“智慧护盐”项目化学习场景,实现红色基因的创造性传承。教师首先对原著进行童本化重构,将宏大历史叙事转化为幼儿可感知的微观情境。通过设置“帮红军叔叔送物资”的情境任务,以“山路上有敌人检查”“盐袋太大容易被发现”等冲突性问题激发幼儿探究欲望。这种设计摒弃了“灌输式”讲述,转而采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倡导的“问题驱动学习”模式,使革命故事成为引发认知冲突的载体。在行动探究环节,幼儿以小组为单位设计“护盐方案”,展现惊人的创造力:有小组将盐装入竹筒伪装成拐杖,有小组尝试用棉衣吸饱盐水后晾干运输,更有幼儿提出“用荷叶包裹盐粒”的构想。教师顺势引导幼儿验证方案可行性,通过“盐水浸泡棉衣—晾干—重新溶解”的科学实验,将红色教育与STEM启蒙自然融合。这种“做中学”的实践模式,印证了“幼儿在真实问题解决中建构经验”的教育规律。当幼儿通过‘护盐行动’理解‘帮助他人’的价值时,红色基因便完成了从符号记忆到行为自觉的转化。”
三、红色任务的游戏化重构与幼儿社会性成长
幼儿的社会性发展遵循“具身认知—情境模拟—行为迁移”的规律,红色教育需通过“历史任务游戏化转译—挑战情境沉浸式体验—利他行为生活化延伸”的闭环设计,实现从精神共鸣到行动自觉的转化。
例如,设计一个“小小红军营”主题活动,教师将“长征精神”解构为可操作的游戏化任务,构建“情境体验—认知内化—行为外显”的完整链条。在活动设计阶段,教师团队深度研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促进幼儿社会适应能力发展”的要求,将“爬雪山”“过草地”等历史事件转化为幼儿园操场上的挑战关卡。通过设置平衡木模拟“雪山”、软垫沼泽再现“草地”、悬空绳网象征“泸定桥”,并要求幼儿穿戴自制“红军帽”“干粮袋”完成挑战,历史场景被赋予了游戏化表征。每个关卡处设置的“信念徽章”奖励机制,将“坚持”“勇敢”等抽象品质转化为具象化的成长标识,这种设计巧妙融合了“游戏化学习”与“价值观引导”。活动实施中,幼儿的行为转变印证了教育设计的有效性。在“过草地”关卡,一名曾因协调性不足而抗拒运动的幼儿,主动向同伴伸出双手:“我拉着你,这样就不会陷进泥里了。”这种从“自我保护”到“利他互助”的行为跃迁,正是红色精神在实践场域中的自然投射。更值得关注的是活动后的延伸环节:幼儿用集齐的徽章兑换“红色任务卡”,如“帮厨房阿姨剥豆子”“为门卫叔叔送水”,在教师引导的反思讨论中,一名幼儿用童言童语道出本质:“红军叔叔爱大家,我们也要爱大家。”这种“历史情境—游戏体验—现实行动”的贯通设计,使红色教育超越了“知识记忆”层面。当幼儿在模拟任务中理解“团结就是力量”,在生活实践中践行“互助带来温暖”时,长征精神便完成了从历史符号到行为准则的转化。
四、结语
综上所述,红色文化启蒙的本质是价值观的早期播种。当教育者将革命历史转化为童趣化的视觉符号、将英雄事迹重构为问题驱动的探究任务、将长征精神解构为可体验的游戏挑战时,幼儿能在“做中学”中自然理解“勇敢”“互助”“坚持”等品质的时代内涵。环境浸润使抽象精神具象化,课程渗透让历史事件生活化,实践体验促价值认知行为化,三者共同构建了“感知—理解—践行”的完整链条。这种教育创新不仅改变了幼儿对红色文化的认知方式,更重塑了其精神成长的路径——让革命传统成为滋养童年生命的文化养分,而非外在于个体的知识符号。
参考文献:
[1]李旭.红色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实践探究[J].基础教育研究,2024(20):10-11.
[2]王沅琼.红色文化资源价值与德育功能研究[J].教育现代化,2023(24):219-220.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36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