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视阈下高校一站式社区建设路径探索

刘英 王宇
  
大海媒体号
2024年199期
武汉科技大学 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81 武汉科技大学 法学与经济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81

摘要:在全球化与多元文化交融的背景下,高等教育领域面临着如何在高校育人实践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课题。高校“一站式”社区作为学生日常生活的核心场域,为这一意识的培育提供了重要平台,但现有研究在非民族高校领域的探索尚显不足。本研究聚焦于“五育并举”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社区场景中的有机融合,旨在揭示其在日常生活空间中的培育机制,并提炼适用于推广建设的经验。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 高校 一站式学生社区

一、现状分析与核心问题

1.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融合现状

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是指以学生为中心,以服务为导向,集教育、管理、服务、生活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生活动空间。它通过整合校内外资源,为学生提供学习、生活、娱乐、成长等全方位服务,形成一个具有高度凝聚力和归属感的学生共同体。

1.1 高校一站式社区建设条件分析

1.1.1 硬件设施:功能性与文化承载的失衡

当前高校一站式社区硬件建设呈现"基础功能达标、文化赋能不足"的特点。在空间规划方面,多数高校已形成"宿舍+学习+活动"的基础功能分区,但存在空间利用率低、功能交叉冗余等问题。在设施配置上,虽注重现代化改造,但民族元素的文化载体缺失。技术支持层面,部分高校尝试通过数字化平台记录学生行为数据,但存在"重数据采集、轻文化分析"的倾向,未能将学生活动偏好与民族文化传播需求有效关联。

1.1.2 文化渗透:表层化与系统性矛盾

社区文化活动呈现"数量繁荣、内涵薄弱"的特征。现有活动体系存在三重割裂:一是活动形式与民族文化的割裂;二是活动内容与价值目标的割裂;三是活动主体与参与深度的割裂。究其根源,在于缺乏"文化浸润-价值认同-行为转化"的系统化设计框架。

1.1.3 协同机制:部门壁垒与资源耗散

多部门协作呈现"物理叠加、化学融合不足"的困境。学工部门主导的思想教育活动与教务部门的课程思政存在时空分离;后勤部门的文化空间建设与统战部门的民族政策解读缺乏协同。这种"蜂窝状"管理模式导致资源重复投入率高。

三、建设路径设计

1.党建引领与组织保障

1.1“红色网格”治理体系

借鉴功能型党支部模式,高校一站式社区构建“红色网格”治理体系,设立“楼栋党员先锋岗”并划分责任区,明确党员职责,确保对学生生活区域的精准覆盖与服务。例如,南京师范大学开展“党员亮身份”活动,发挥党员示范引领作用。同时,结合工科特色设计“科创党员帮扶队”,为学生提供学业与科创方面的指导与帮助。在此基础上,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寝室”评选活动,以寝室为单位进行创建与评选,促进不同民族学生在生活中相互交流、团结互助,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通过这种方式,将党建工作延伸至学生生活的各个角落,强化党组织在社区的凝聚力与影响力,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组织基础。

2.文化浸润与隐性教育

2.1. 场景化文化空间设计

打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长廊”,展示各民族在科技领域的贡献,如蒙古族数学家明安图、苗族航天专家等,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下各民族共同推动科技进步的历史。结合工科特色设计互动装置,增强学生的参与感与体验感,使学生在参观过程中感受各民族的智慧与创造力,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民族文化创客空间”,鼓励学生运用 3D 打印、AI 技术等现代手段复现民族传统工艺,如苗族银饰数字化建模。这不仅促进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创作过程中深入了解民族文化内涵,增进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

3.资源整合与平台构建

3.1. 数字化赋能

开发“一站式社区智慧平台”,集成民族文化资源库、活动预约、意见反馈等功能。参考大数据画像技术,根据学生的兴趣、参与度等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民族文化学习资源与活动推荐。利用 VR 技术打造“云游民族村寨”体验,让工科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不同民族的风土人情、生活方式,增强对多元文化的直观认知,打破地域限制,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促进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3.2. 校企社协同

与企业合作,设立“民族职工文化传承基地”,充分发挥企业在资源与实践方面的优势。推动学生参与民族员工技能培训项目,让学生在学习技能的过程中,与民族员工深入交流,了解民族文化在企业生产与发展中的体现与传承,实现学校教育、企业实践与社会文化传承的有机结合,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丰富的资源与实践平台,培养具有多元文化素养与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人才。

四、结语

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高校一站式社区建设有机融合,是一项兼具战略意义与创新价值的系统工程。具体而言,需在社区空间中构建民族团结教育实践场域,以文化浸润滋养心灵认同,以实践体验深化价值共识,以协同联动凝聚育人合力,从而营造"润物无声"的育人生态,为青年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根基。以春风化雨的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助力其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方能培养出一批批既深谙中华文化精髓,又具备全球视野的时代新人,使其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坚定践行者与中坚力量。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