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人工智能时代纪录片的叙事创新与技术变革

李佳晔
  
大海媒体号
2024年200期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河北 石家庄050000

摘要:本文对人工智能技术在纪录片创作中的应用进行研究,探讨了技术革新对叙事模式和制作流程的影响。首先,AI技术显著提升了纪录片制作效率,推动了从素材采集到后期制作的全流程智能化。其次,AI在历史复原、个性化叙事和沉浸体验方面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为观众提供了更加丰富和互动的观影体验。然而,技术的应用也引发了真实性的危机、创作主体的身份焦虑和创作多样性受限的问题。最后,文章提出了建立技术伦理框架和重构创作协同模式等对策,呼吁在技术创新中保持人文关怀,推动纪录片创作进入一个更加平衡与开放的时代。

关键词:人工智能;纪录片;非线性叙事;虚实交融

引言

在2023年央视纪录片《智能时代》中,AI语音合成技术重现了19世纪发明家巴贝奇的声音,计算机字符串生成的字幕与卡通漫画交织,将晦涩的科技原理转化为沉浸式视听体验。这一场景揭示了人工智能技术对纪录片创作的双重变革:既重构了技术生产流程,又催生了叙事模式的革命。当前,全球纪录片行业正经历着从"记录工具"到"创作主体"的范式转移,智能剪辑系统使6分钟影片粗剪效率提升5倍,虚拟预演技术让历史场景复原精度达到毫米级。本文将从技术赋能、叙事重构、伦理争议三个维度,剖析这场影像革命的内在逻辑与发展路径。

1纪录片的技术革命:全流程智能化重构

1.1生产效能的指数级跃升

AI技术的全面融入,极大地提升了纪录片制作的各个环节的效率。在素材采集阶段,采用OptiTrack无标记动捕系统,能够即时生成人物复杂的战术动作,取代了传统的穿戴设备,显著提高了效率。例如,在战争类型的纪录片《战争与和平》中,AI技术被应用于重现战场上的复杂场景,AI精确模拟战斗中的人物动作,避免传统设备对演员行动的局限,使得拍摄更加高效且精确。在数据处理环节,AI不受传统动捕设备时空局限的约束,能高效处理大规模数据,大幅提升了生产效率。后期制作环节的AI智能剪辑系统同样具有重大意义。该系统能自动分析访谈素材的语义与情绪,迅速找出潜在的矛盾冲突点,极大地减轻了人工编辑的工作量。例如,在战争片《长津湖》中,AI剪辑系统能够精准识别情绪波动和冲突节奏,将八成的粗剪任务交由算法执行,减少了编辑时间并提高了最终影片的叙事精度,提升了纪录片的生产效能,推动了创作的创新与变革。AI的调色技术有着明显的改良之处,战场上色调的统一性得以极大优化,给影片带来了越发精美的视觉效果,这些技术加强了纪录片的制作效率,大幅度缩减了时间成本,而且改善了整体品质,让制作团队可以短期内高效率地完成项目,更进一步推进了纪录片行业的现代化发展进程。

1.2历史复原的技术突破

智能技术在历史纪录片创作过程中表现出很大的潜力,助力很多技术更新,从历史场景复原这个角度来讲,濒危语言以及消逝的文化能够凭借现代技术做到保存和复原。比如在《用AI复活千年历史》当中,满语得到了声纹建模技术的支撑,该技术一共采集到12000多个音节,并形成语音数据库,既保留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又给日后的文化研究赋予了关键参照,虚拟现实技术同3D激光扫描融合之后,圆明园这种历史遗迹的数字化复原就具备了很高的精确度,其误差被限制在0.1毫米以内,复原出来的细节十分逼真。AI技术的创造性应用在纪录片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地球脉动3》就使用生成对抗网络(GAN)来模拟已灭绝的渡渡鸟的运动轨迹,经过多次迭代之后,形成起了高度真实的生物动力学模型,这些技术的应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历史复原的精度,还给纪录片观众带来了更逼真,更鲜活的历史体验。

1.3数据驱动的创作决策

随着深度学习技术的发展,数据分析已经成为纪录片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影响了内容创作的方向与策略。优酷纪录片中心自主研发出一套观众偏好分析系统,这个系统能够获取众多观众的微表情信息数据,并从中解读出他们针对不同主题所表现出的兴趣侧重之处在哪里,利用这样的技术手段,可以让创作者随时掌握观众的情绪反馈状况,进而参照这些数据来作出更为精确细致的叙述表达方面的安排考量,就拿《你好,AI》这部片子来说,创作团队在制作过程中借助该系统提供的信息,把目光更多投向了“科技伦理”相关话题,而且围绕算法可能存在的偏见现象展开深入探究剖析,最后把这部分内容当作整部作品的关键板块之一加以呈现。数据驱动的创作策略显著提升了纪录片的吸引力,使得内容更加贴近观众的兴趣和情感需求。在选题策划阶段,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这种技术可以立即浏览大量学术论文,自动形成潜在选题的知识图谱,进而给创作者提供多种创作灵感。

2纪录片的叙事重构:从线性表达到多维交互

2.1非线性叙事的算法生成

AI技术冲破了传统纪录片的线性讲述框架,给观众带来了更为灵活,互动性更强的观看感受,在交互式纪录片《与唐诗同行》当中,观众能够挑选不同的时空路径去探寻李白的生平事迹,如此一来便冲破了传统的线性讲述架构,观众可依循自身兴趣自主决定探寻的方向。系统依照观众的选择及交互产生的数据动态调整讲述的权重,这样就能达成更为个性化的观看体验,这个讲述模式的关键在于AI算法,该算法会剖析海量用户选择相关的数据,自行改良讲述结构,随时调控故事的走向,进而让每位观众的观影经历都是别具一格的,HBO制作的纪录片《切尔诺贝利·新视角》又把非线性讲述向前推进了一步。AI编剧模块对200小时的访谈素材执行了分析,形成起一个具有87个关键节点的表达网络,在该网络当中,观众经由虚拟现实设备自动触发32个历史事件的平行叙述,去探寻不同的历史情况。这种深度互动式的表达方法冲破了传统的线性表达逻辑,突出加强了观众的参与感和沉浸感,而且使得纪录片的留存率和观众黏性得到了明显改善,AI在此种表达中的作用另外在于给予内容生成,还依靠算法持续改良,调整表达路径,给观众带来更具个性化和立体度的故事体验。

2.2个性化叙事的实现路径

随着机器学习和数据分析技术的发展,个性化叙事已经成为纪录片制作的一个重要趋势。在Netflix的《AI星球》项目中,其AI系统会收集观众的教育背景、知识体系、情绪变化等数据信息,并即时生成与每位观众兴趣爱好及需求相匹配的解说词和实例。这些算法精准地找到观众的兴趣所在,自动调整内容的表现形式,每个观众都能收获为其专门打造的观看感受。该系统可以根据观众的年龄、文化层次以及情感回应来确定内容的复杂程度和深刻程度,进而给不同的观众群提供不同的视听感受。《恐龙世界》的儿童版中,其AI系统会根据孩子的年龄与认知水平自动调整讲述内容的复杂程度,这样七岁的孩童就能更好地理解其中的科学概念,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和领悟力。这种个性化的讲述模式冲破了传统纪录片单一的讲述形式,给观众赋予了更多选择权以及更大的互动空间,这就使得纪录片不再仅仅是信息的传达者,而是成为观众个性化需求的实现者。

2.3虚实交融的沉浸体验

混合现实技术使得纪录片产生了虚实相生的沉浸效果,它冲破了传统纪录片的静态表现形式,达成了虚拟与现实的深度融合,《敦煌·千年一瞬》就是这样一个范例。该项目利用4D全息投影技术,观众身处洞窟中时,可以与虚拟飞天进行手势交互。系统凭借9个红外摄像头即时捕获观众的动作,其渲染延迟被控制在12毫秒以内。这种技术的运用让观众在视觉与触觉层面都感受到更为逼真的虚拟场景,从而极大地优化了沉浸感和互动性。《量子革命》中有个量子纠缠可视化系统,这个系统运用光子映射算法将微观量子现象转化为沉浸式体验,使观众能够更直观地理解抽象的量子物理概念。该系统凭借精准的算法模型,将复杂的科学概念变得具体可见,让观众打破了以往观影时对抽象科学难以理解的障碍。在技术持续提升的过程中,混合现实和虚拟现实技术将给纪录片领域带来越发深远的改变,促使纪录片朝着更加沉浸式、互动化的方向发展。

3人工智能时代纪录片叙事的伦理困境和技术边界

3.1真实性的解构危机

AI技术的应用给纪录片的真实性带来解构危机,特别是在合成与修饰影响内容的时候。《流浪者:安东尼·波登传》因为隐瞒利用AI合成已逝主持人声音这件事引发争议,此事件体现出AI技术在纪录片创作过程中的伦理问题。纪录片按理应该坚守记录真实、传达事实的准则,但AI的参与可能会致使影片中的“真实”无法得到保证。就像Netflix的《JenniferDidNotAnswer》,其中由AI技术生成的犯罪嫌疑人扭曲手指的画面直接影响到观众对于事实的信任,从而引发观众的质疑。面部微表情可经由算法调整,甚至面部特征的表现也能改变的时候,纪录片的核心价值,即表现现实世界本来面貌,遭遇空前难题。纪录片是记录历史、传递社会信息的一种媒介,它的主要任务是保证信息的真实准确。但AI技术参与进来后,这种核心功能也许会遭到破坏,引发观众对纪录片真实性的质疑。

3.2创作主体的身份焦虑

随着AI技术在创作过程中的逐渐普及,创作者的身份也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在《AI眼中的智能时代》项目里,AI自动生成的科幻绘画作品引发了有关版权归属的热烈争论;这些作品的风格混合特征较为明显,于是人们对其原创性产生了疑问。更为严峻的是,AI编剧系统投入应用以后渐渐挤压了人类创作者的创作空间;在一些纪录片剧本当中,AI所编写的部分竟然达到了半数,这便造成了一些人陷入职业危机。美国编剧工会针对此现象提出强烈抗议,要求限制AI生成内容所占比例,这一现象显示出创作者与AI存在身份焦虑问题,AI逐步替代人类的创作角色,危及创作者的工作稳定性与创作自由,伴随AI在剧本创作和艺术制作领域的应用日益增多,创作的主体性遭受威胁,艺术创作的独立性和原创性也陷入危机之中。

3.3技术锁定的创新困境

AI技术造成的算法偏好正在影响创作的丰富性,格外表现在纪录片的内容推荐和创作环节当中,多数平台的纪录片推荐算法往往会把观众的注意力聚集到少数热门标签之上,冷门题材得到展示的机会就显著减小,从而妨碍了多种内容的流传,从内容产生角度看,AI剧本创作显现出越发强烈的模式化特征,有些剧本创作系统甚至存在情节相似的状况,这引发观众观看时的新奇感有所缩减。更为隐蔽之处在于产生了文化偏见,部分AI字幕系统在翻译少数民族语言时,其错误率远高于主流语言,这种情况既影响到字幕的准确性,又可能加重文化表达的不均衡现象,这些技术问题表明,AI技术也许会在不经意间加强创作的一元化特征与文化偏见,从而进一步制约创作的多元性与革新能力,妨碍更为全面的文化交流与表达活动。

4人工智能时代纪录片叙事创新方向

4.1建立技术伦理框架

为了确保AI技术在纪录片制作中的应用符合伦理标准,行业应逐步建立一个明确的技术伦理框架。其一,要提升对AI生成内容的标注要求,使得观众可以清楚地辨别出哪些部分是由AI技术辅助生成的。欧盟纪录片协会就要求,全部AI生成的内容务必标注“技术辅助度”指数,只要AI内容所占比例超出一定数值就得详细标明,这样的透明度有益于观众了解内容产生的环境,防止出现信息误导以及伦理方面的争执,从国家角度来说也要加大规范力度,我国的《智能纪录片制作规范》草案便提出,历史人物声音的复原得经由至少三个相互独立的信息来源展开验证,而且误差范围不能超出特定标准。这会有效地阻止AI技术在复原历史资料时也许会出现的虚假还原情况,保证历史还原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从技术角度来看,清华团队所研发的“真实性水印”系统也给出了一种可行的应对办法,该系统可以借助区块链技术来追踪每帧画面的更改记录,使得纪录片制作过程中的任何修改都能被追溯到,这种技术有益于形成更为透明化的制作流程,也能促使AI在纪录片创作中的应用一直按照真实且可验证的准则来执行。

4.2重构创作协同模式

为了充分发挥AI技术在纪录片创作中的潜力,未来应探索更加高效且具有人文关怀的创作协同方式。在这种模式之下,AI技术和人类创作者相互合作会成为常态。诸如在《唐诗三百首》交互项目里,AI可承担大半基础素材的生成工作,也就是图像、音频、文字等内容的初期创作,然后人类导演再据此执行关键的艺术决策。此模式不但能大幅优化创作效率,而且还能留存人类对作品的情感及艺术掌控力。智能剪辑系统不断发展也给创作带来了新的合作模式。Adobe的智能剪辑系统采取“提议-认可”机制,AI能够给出剪辑意建议,而人类则负责判定镜头语言的最终归属权。这种人机协作的方式既改善了工作效率,又保障了纪录片的情感深度与艺术风格。在《上甘岭》战术还原时,AI模拟技术还原了历史的真实细节,加增了视觉冲击力。观众既能享受精确的再现的画面,又能收获更强的情感共鸣。未来的创作模式要重视人机协同,让AI高效处理信息,但不能丢掉对人文精神的尊重与体现。

4.3拓展叙事范围

随着技术的进步,纪录片的叙事范围应当不断拓展,探索新的叙事维度。神经纪录片系统将成为突破传统叙事方式的重要手段,MIT媒体实验室开发的这个系统,可以经由脑机接口获取观众的情绪变化,及时调整表达的节奏,给观众提供更贴合个人需求、沉浸感更强的观看感受。因此,开发者应努力进一步改善技术的准确性,使情绪变化的获取和表达节奏的调整更精确地符合观众的情感需求。量子技术的应用,使纪录片在视觉效果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重大突破。IBM所研发的量子渲染引擎,可以把分子运动的可视化精度优化到飞秒级别,大幅优化了科学纪录片的视觉表现效果。科技企业和纪录片制作方应当增进合作,把这项技术运用到纪录片创作当中去,进而给科学知识的科普工作带来革命性的改变。而且,开发者也要积极推进量子渲染和神经网络技术的应用研究,进一步改良其可操作性以及与观众体验之间的交互性,使得纪录片的讲述方式变得更为多种多样。

5结束语

综上所述,人工智能技术正在深刻改变纪录片制作的方式,从提升制作效率到创造全新的叙事体验。为了确保技术的正当应用和纪录片的真实性,行业需要建立明确的技术伦理框架,加强内容标注和数据追踪,确保创作过程的透明度。创作模式应实现人机协同,充分发挥AI在提升效率的同时,保留创作者的人文艺术表达。未来纪录片创作将不仅变得更加高效,还会带来更加多元和创新的叙事方式,推动纪录片艺术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渝娜.科技纪录片的创新表达——以央视纪录片《智能时代》为例[J].中国传媒科技,2025,(01):65-68+118.

[2]韩鸿,杨羽.数智时代人工智能纪录片的发展态势与未来进路[J].电视研究,2024,(10):40-42.

[3]刘爽.全景呈现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评纪录片《智能时代》[J].当代电视,2024,(08):74-78.

[4]杨颖子,鲜于文灿.从“炼金术”到“万物闪耀”:人工智能纪录片的技术反思与人文书写[J].东南传播,2024,(06):145-148.

[5]鲍立,董迎春,叶立.用“人工智能+”的方式记录数字时代——微纪录片《人工智能:时代的机遇和挑战》创作思考[J].电视研究,2024,(06):78-80.

[6]张金铃.释意理论指导下的纪录片《智能时代》交替传译模拟实践报告[D].西安外国语大学,2024.

[7]杨慧民,白杨.聚焦前沿议题关注时代表达——大型科技纪录片《智能时代》的叙事特色[J].电视研究,2023,(10):65-68.

[8]李国伟.智能时代电视纪录片创作特点分析——以《创新中国》为例[J].西部广播电视,2019,(21):163-164.

作者简介: 李佳晔(1977-),女,汉族,河北石家庄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艺术设计。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