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当代中国工笔人物画绘画语言分析
——以罗寒蕾作品为例
摘要
作为中国本土的艺术形式,中国画历来备受瞩目,其创作过程紧密依存于传统的绘画媒介,如宣纸、毛笔、绢及墨汁,并由此发展出一套以笔法、线条、皴擦技巧、构图布局及色彩运用为核心的独特艺术语言。无论是笔法墨韵的巧妙运用,还是线条与墨色浓淡的精细处理,无不凝聚着中国古代艺术家的卓越智慧。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现代科技产品如照相机、智能手机、计算机以及新兴的AI绘画技术的广泛普及,对传统的架上绘画领域构成了显著挑战。在此背景下,中国画的笔墨表现体系亦需顺应时代潮流,寻求创新发展。罗寒蕾,作为当代杰出的中国工笔人物画家,其艺术风格自成一派。她以遒劲的线条勾勒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色彩运用淡而不失雅致,画面风格兼具现代感。罗寒蕾成功地将中国传统笔墨技法与当代审美相融合,创作了一系列反映时代特色的代表作品。
关键词:罗寒蕾 工笔人物 中国画
第一章、线条的表现形式
线条,作为绘画艺术中至关重要的表现语言,其表面虽显单一,实则内涵丰富,尤其在中国画中,其重要性被提升至前所未有的层面。线条不仅能够精准描绘物体的“形态”,更能深刻揭示其“本质”,如以柔软的发丝对比坚硬的斧头,成为画家抒发内心情感的得力工具。在传统工笔绘画中,线条的运用倾向于写实描绘;而新工笔艺术家则追求一种“既像又非像、隐约可见、似近还远”的意境表达。
罗寒蕾的作品中,人物白描尤为突出,例如其作品《独舞》系列之二,便是对线条魅力的绝佳展现。她并未简单复制古人的技法,而是在借鉴顾恺之“高古游丝描”那悠长婉转风格的基础上,发展出一种更为纤细而有力、柔软且连绵的线条风格。在罗寒蕾的新工笔人物画中,头发常成为重点描绘对象,她巧妙地通过不同的表现手法,区分了男女发质的刚柔差异,以及老人与孩童发色的枯白与细腻对比。在描绘女性头发时,她以细密紧实的笔触勾勒,使得发丝间的缝隙极小,几乎无需额外着色即可呈现浓密效果。同时,她非常注重层次的构建,仅以铅笔轻轻勾勒大致轮廓,其余皆由毛笔直接绘制完成,这一过程体现了“意在笔先”的创作原则,该原则虽源自书法,但在绘画领域同样适用。她笔下的发丝宛如自然生长于人物头皮之上,每一笔既显随意又充满深意,皆是深思熟虑后的精心布局。在刻画舞者裙摆时,罗寒蕾的线条运用更显灵活与创新,她不拘泥于传统技法,而是巧妙运用干湿、浓淡、刚柔并济的线条,描绘出不同的人物形象与物象,进一步凸显了线条的写意特性。
第二章、章法的表现形式
中国画的构图布局,亦称作章法,是画面组织的关键所在。绘画并非简单地再现所见,而是需画家深思熟虑后,对物象进行精心选取与巧妙安排。中国画在构图上独具特色,传统上主要采用“散点透视”与“三远法”等技法。通过观察罗寒蕾的作品,我们能发现其独特的构图创新。罗寒蕾常采用颇为新颖的联画构图方式,将完整的故事情节分割为两个或多个相互关联的画面部分,或是以倾倒的折纸星星与人物相连,或是借助几何形状的家具将多个场景与人物巧妙结合,这种构图方式为观众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与自由度。此类构图手法颇为新颖,通常见于版画创作中。在罗寒蕾的作品中,单幅画面的呈现往往以空旷为背景,人物占比相对较小,这种构图设计赋予了观赏者更多的联想空间。画面的空旷感与大幅图幅相得益彰,构成了一种和谐而完整的视觉效果。
第三章、色彩的表现形式
罗寒蕾对色彩的理解独树一帜,这一见解源自她长期的实践探索与对传统“随类赋彩”理念的深刻领悟,并通过其作品得以充分展现。在艺术创作中,除忠实于客观物象外,还需融入创作者的思想情感,以揭示人的内心世界,而色彩等绘画元素正是艺术家内心情感的外在表达。中国画强调色彩不应掩盖墨色,墨色作为国画的精髓,色彩则起到画龙点睛之效。从新工笔绘画的代表人物高茜、张见、罗寒蕾等人的作品中,可以清晰观察到这一特征,即灰色调已成为新工笔画的主流色调。罗寒蕾早期的创作倾向于工笔重彩,色彩饱满浓郁;而近期作品则在保持原有风格的基础上,融入了更多清透之感,形成了一种既厚重又不失灵动的艺术风格。她的色彩运用偏向复古,使得作品更显典雅与大气,尤其是对黑白两色的巧妙运用,使画面呈现出单纯、简洁、淡雅的美感,流露出生活的质朴韵味。罗寒蕾在运用黑色方面尤为擅长,她通过墨色的深浅变化来描绘衣物、物体等。以《春》为例,画中人物服饰以黑色呈现,帽子与背包则以白色为主,辅以淡墨渲染,形成了鲜明的色彩对比,整幅作品显得清新脱俗,和谐统一。在色彩配置上,她倾向于简约,虽然色彩简单,但画面内容却丰富多变,展现了深厚的艺术功底。
第四章、技法的多样性
在优秀的工笔画作品中,总能捕捉到写意精神的体现,诸如作者在人物布局上的匠心独运,为每个人物赋予独特的情感色彩,同时,画面的整体构图显得空灵而富有意趣。罗寒蕾秉持“于精细中见粗犷”的艺术理念,并将这一风格推向了极致。以《独舞》为例,她巧妙融合了工笔与写意的技法,在人物头发的描绘上,笔触既沉稳又富有韵律感,特别注重运笔的提按转折,线条既流畅又不失奔放之态。对于人物身体部分的刻画,她则采用了没骨画法,直接以大面积的墨色淋漓展现人物的动作与结构,既彰显了抒写的自由,又体现了工笔的精细,极大地强化了笔墨的表现力度与深度。
结论
罗寒蕾的艺术实践呈现出对中国传统绘画体系继承与重构的双重特征。其在恪守古法理路的基础上,致力于探索符合当代审美范式的创新路径,形成具有鲜明个人标识的清新空灵艺术风格。通过对其创作体系的解构性分析可见,艺术家在题材择取、经营位置、线性语言、设色体系及肌理建构等维度,均实现了传统技法程式与当代视觉经验的有机融合。本研究基于艺术家自述文献及代表性作品的图像志分析,将其艺术实践划分为若干发展阶段进行系统性阐释。尽管罗寒蕾的创作历程仍处于持续演进状态,但其艺术本体内核仍具有清晰的学理脉络与风格演进逻辑,这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可资依循的学术路径与观测坐标。
参考文献
[1]王敏.线性语言在新工笔人物画中的表现研究——以画家罗寒蕾的作品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21,(19):16-17.
[2]毛宇.探析当代女性新工笔艺术家的艺术语言——以徐华翎、罗寒蕾为例[J].美与时代(下),2019,(08):77-79.DOI:10.16129/j.cnki.mysdx.2019.08.021.
[3]邓佳丽.论罗寒蕾工笔人物画的艺术风格[D].吉林大学,2018.
[4]沈静.当代女性工笔画家罗寒蕾的创作研究[D].江南大学,2017.
[5]李春丽,刘显成.浅谈罗寒蕾当代工笔人物画的意境美[J].明日风尚,2016,(09):199.
[6]刘宇.浅谈罗寒蕾工笔人物画中的女性美[D].吉林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