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人工智能视域下我国幼儿园课程数字化转型的困境与突破路径

褚艳琦
  
大海媒体号
2025年25期
宁阳县实验幼儿园 271400

摘要:在人工智能技术驱动教育变革的背景下,幼儿园课程数字化转型成为推进学前教育现代化的重要议题。本文基于技术赋能教育的理论框架,分析我国幼儿园课程数字化转型面临的现实困境,包括技术适配性不足、师资数字化素养薄弱及教育理念滞后等问题。研究提出构建技术生态体系、完善师资培养机制、更新教育理念三大突破路径,旨在为学前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方向。

关键词:人工智能;幼儿园课程;数字化转型;教育信息化

引言

随着《教育信息化 2.0 行动计划》的深入实施,教育领域数字化转型已从基础教育阶段向学前教育延伸。幼儿园课程作为幼儿认知发展的核心载体,其数字化转型不仅关乎技术工具的引入,更涉及教育理念、教学模式与评价体系的全链条重构。然而,当前幼儿园课程数字化转型仍面临技术适配性不足、师资能力断层及教育理念滞后等深层矛盾。如何在人工智能技术浪潮中平衡技术赋能与教育本质,成为学前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命题。

一、幼儿园课程数字化转型的现实困境

(一)技术适配性与幼儿发展特性的矛盾

技术工具与幼儿发展特性的深层矛盾集中体现为设计逻辑与成长规律的错位。当前教育技术多沿袭中小学场景开发模式,其交互方式高度依赖视觉输入与指令响应,这与幼儿通过多感官探索认知世界的天然需求形成冲突。例如,部分智能设备以高频次视觉反馈吸引注意,却限制了触觉操作、肢体运动等感知发展关键路径;数据采集系统侧重知识掌握度量化记录,难以捕捉幼儿在游戏互动中展现的创造力萌芽或情绪社交能力发展。这种“技术供给”与“发展需求”的断裂,本质是工具理性对教育本质的偏离——当技术方案将幼儿简化为数据节点,便忽视了其作为完整生命体的成长节律,导致数字化转型陷入“用机器思维改造儿童”的误区。

(二)师资数字化素养的结构性缺失

学前教育师资数字化素养的结构性缺失已成为制约课程转型的核心瓶颈。当前师范院校人才培养体系普遍存在课程断层,学前教育专业鲜少设置人工智能与课程融合模块,导致准教师既缺乏将语音交互、数据解析等技术融入游戏化教学的实践能力,也难以建立“技术赋能儿童发展”的深层认知。职后培训体系同样呈现“重操作轻理念”的倾向,教师往往止步于触控屏使用、课件制作等表层技能,未能从教育逻辑层面理解技术如何支持幼儿认知建构。这种“工具理性”与“教育本质”的割裂,使得数字化实践沦为技术装饰而非教学革新,教师既无法根据幼儿实时反馈灵活调整技术介入方式,也难以在算法推荐与专业判断间建立平衡,最终导致课程转型陷入“为技术而技术”的形式化困境。

(三)教育理念滞后引发的价值冲突

教育理念滞后导致的价值冲突集中体现为技术工具与教育本质的错位。部分机构将数字化转型等同于智能设备堆砌,用预设程序的电子课件取代开放性教具,使幼儿沦为被动接收者,挤压了通过操作实物发展思维能力的关键空间。算法主导的课程推荐系统试图以标准化路径规划个体发展,却忽视幼儿兴趣差异与发展节奏的独特性,造成“技术精准”与“教育适切”的深层矛盾。这种异化现象折射出对学前教育本质的认知偏差:当技术理性凌驾于儿童发展规律之上,教育过程便异化为数据指标的追逐,背离了“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核心原则,亟需从价值层面重构技术与人本教育的平衡点。

二、幼儿园课程数字化转型的突破路径

(一)构建“儿童为本”的技术生态体系

构建“儿童为本”的技术生态体系需从工具适配、数据应用与资源供给三方面协同推进。在技术研发层面,应基于幼儿感知运动、前运算等认知发展阶段特征,开发具有语音交互、体感识别等功能的智能教具,使技术工具成为支持幼儿自主探索的“玩伴”而非单向输入载体,例如通过动作捕捉技术将肢体运动转化为数字创作素材。在数据应用维度,需建立以过程性评价为导向的监测机制,利用物联网设备客观记录区域活动参与频次等行为数据,同时保留教师基于专业观察的主观评述空间,形成“技术采集 + 人文解读”的互补评价模式。在资源平台建设上,应打造区域共享的学前教育资源库,既汇聚优质数字化课程案例与生成式 AI 工具,又通过分级审核机制确保资源适宜性,使教师能根据幼儿实时兴趣动态生成个性化课程方案,避免技术标准化导致课程模式僵化,真正实现技术生态与儿童发展需求的同频共振。

(二)完善“三位一体”的师资培养机制

构建系统化的师资培养体系是推动幼儿园课程数字化转型的核心保障。需从源头强化职前教育数字化能力培养,在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中增设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幼儿数字素养发展等必修课程,通过模拟教学、AI 工具实操等项目式学习,使未来教师具备将智能技术融入游戏化教学的实践能力。在职后阶段建立分层分类培训机制,针对新手教师侧重交互式课件制作、学情数据分析等基础技能实训,面向骨干教师则聚焦数据驱动的教学反思能力提升,同步加强园所管理者的技术治理与伦理规范认知,形成“技术应用—深度融合—创新实践”的阶梯式成长路径。此外应打破园际壁垒,依托区域教育信息化示范项目组建跨园所教研共同体,通过线上线下融合的集体备课、双师协同教学等形式,促进优质数字化课程资源与教学经验的区域共享,逐步消弭城乡幼儿园在技术应用与课程创新方面的能力鸿沟,构建起职前职后贯通、城乡协同发展的师资成长生态。

(三)更新“技术赋能”与“教育本真”融合的理念

在推进幼儿园课程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需始终坚守学前教育“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核心价值取向。应严格遵循《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精神,明确技术应用的终极目标是支持幼儿主动建构经验、实现身心全面和谐发展,而非将技术异化为管控学习行为的工具。实践中可探索人机协同的新型教学模式,将人工智能精准定位为教育过程的“辅助支架”:例如运用智能语音系统为语言发展迟缓的幼儿提供个性化表达支持,借助增强现实技术创设沉浸式科学探究场景,使技术工具与教师专业智慧形成互补共生关系。同时必须构建完善的伦理规范体系,通过制定学前教育数字化应用指导框架,明确数据采集使用的伦理边界,建立算法审查机制规避潜在偏见,并形成由教育主管部门、园所、家庭及技术企业共同参与的治理网络,从源头防范技术滥用风险,确保数字化转型始终沿着保障幼儿健康成长、尊重教育规律的方向稳健推进。

结束语

幼儿园课程数字化转型是技术革新与教育变革的双向奔赴,其突破路径需立足幼儿发展规律,构建技术、师资与理念的三维支撑体系。唯有在尊重教育本质的基础上实现技术赋能,才能让数字化转型真正成为提升学前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的新引擎。未来研究需进一步关注技术介入对幼儿社会性发展、创造性思维等非认知能力的影响机制,为学前教育现代化提供更具前瞻性的理论支撑。

参考文献

[1] 许佳妍 . 人工智能视域下我国幼儿园课程数字化转型的困境与突破路径 [J].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25,44(02):119-128.

[2] 张桃 , 张利洪 , 吴若蓝 . 学前教育数字化转型面临的困境及优化策略探析 [J]. 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 ,2024,43(12):124-130.

[3] 田兴江 , 徐浩 , 丘静 .AI 时代幼儿园数字化转型的逻辑起点、价值旨归与实践路向 [J]. 今日教育 ( 幼教金刊 ),2024,(11):22-25.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