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游戏化教学在小学数学低年级课堂的应用与实践研究

张辉茹
  
大海媒体号
2025年34期
靖远县乌兰小学 甘肃 白银 730600

摘要:在基础教育深度变革的时代环境下,游戏化教学以其独特的教育张力重塑小学数学课堂生态。对于具象思维主导的低年级学生而言,游戏化教学突破传统讲授式教学的桎梏,将抽象数学知识转化为具象化、情境化的游戏任务,为数学思维启蒙与核心素养培育开辟创新路径。本文基于儿童认知发展规律,系统探索角色扮演类、闯关挑战类、合作竞技类游戏在数学课堂的深度应用,通过创设多元游戏场景,激活课堂互动效能,助力学生在趣味探索中实现数学知识建构与思维能力提升,为小学数学教学创新提供可资借鉴的实践范式。

关键词:游戏化教学;小学数学;低年级课堂;教学实践;数学思维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纵深推进,小学数学教学正经历从知识本位向素养导向的深刻转型。低年级学生尚处于具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关键阶段,传统填鸭式教学易导致数学学习兴趣衰减与理解障碍。游戏化教学以其寓教于乐的特质,将数学知识与游戏机制深度融合,契合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注意力持续时间短的认知特点。通过创设沉浸式游戏情境,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动机,降低数学知识的理解难度,促进知识迁移应用。目前,虽已有游戏化教学的相关探索,但在教学策略的系统性、游戏与数学知识融合的精准度等方面仍存在优化空间。本研究聚焦低年级数学课堂,探索游戏化教学的创新实践路径,旨在为小学数学教学提质增效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撑。

一、情境模拟型游戏,具象化数学知识表征

低年级数学知识具有基础性与抽象性并存的特征,情境模拟型游戏通过构建贴近生活的真实场景,将数学概念转化为可视化、可操作的游戏元素,助力学生完成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跨越。教师依据教学内容创设购物、测量、分类等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在角色扮演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种教学策略打破学科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壁垒,使数学学习从静态接受转变为动态建构,有效提升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与数学思维灵活性。

例如,在“认识人民币”教学中,教师将教室布置成微型超市,设置文具区、零食区等不同商品区域,为每件商品标注价格标签。学生分组扮演收银员与顾客,开展购物游戏。“顾客”手持不同面值的人民币道具,根据商品价格计算所需金额并完成支付;“收银员”则需准确找零。游戏过程中,学生频繁进行元、角、分的换算与加减运算,在真实交易情境中理解人民币的价值与使用规则。当遇到“购买 3 元 5 角的笔记本,付 5 元应找回多少钱”这类问题时,学生通过模拟真实找零过程,将抽象的小数加减法转化为具象操作,不仅掌握了计算方法,更深化了对人民币换算关系的理解,实现数学知识与生活经验的有机融合。

二、闯关挑战型游戏,阶梯式数学能力进阶

闯关挑战型游戏以其层级递进的任务设计与即时反馈机制,契合低年级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能够有效激发学习内驱力。教师依据数学知识的逻辑体系与学生认知规律,将教学内容拆解为难度递增的关卡任务,设置时间限制、积分奖励等激励机制,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突破认知瓶颈。这种游戏模式不仅提升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更培养其逻辑推理、问题解决等高阶思维能力,实现数学能力的阶梯式进阶。

例如,在“表内乘法”单元教学中,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一系列闯关游戏。第一关为“乘法口诀记忆大考验”,学生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乘法口诀快速抢答,答对即可获得钥匙碎片;第二关“图形拼图计算”,学生通过观察不同形状的拼图,运用乘法计算图形总数,收集足够的拼图碎片方可解锁下一关;最终关卡“乘法应用题迷宫”,学生需根据迷宫中的应用题线索选择正确路径,成功走出迷宫即为通关。游戏过程中,学生为获取更高积分与荣誉勋章,主动探索乘法规律,尝试不同解题策略。例如在图形拼图环节,面对不规则排列的星星图案,部分学生创新性地采用分组计数法,将乘法运算与空间观察能力相结合。这种闯关式学习使乘法知识的学习不再枯燥,学生在挑战中实现知识内化与能力提升。

三、合作竞技型游戏,协同化数学思维建构

数学学习不仅是个体认知的发展过程,更是社会互动与思维碰撞的过程。合作竞技型游戏通过分组竞赛的形式,将个体学习与团队协作有机结合,促进学生在交流讨论中深化数学理解。教师依据学生能力差异进行异质分组,设计需要团队成员分工协作完成的数学任务,如小组拼图计算、接力解题等。在竞争与合作的双重驱动下,学生既锻炼数学思维能力,又培养沟通协作、责任担当等核心素养,实现数学学习与社会性发展的协同进步。

例如,在“认识图形”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划分为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利用七巧板、积木等教具进行创意拼图设计。比赛设置“图形识别速度赛”“创意设计评审赛”“图形特征讲解赛”三个环节。在图形识别环节,小组成员需快速辨认给定图案由哪些基本图形构成;创意设计环节,团队成员共同构思主题,运用不同图形完成拼图创作;讲解环节则由小组代表介绍作品中包含的图形及其特征。活动中,各小组为争取胜利积极讨论,如在设计“海底世界”主题拼图时,学生围绕“如何用三角形表现鱼鳍”“怎样用长方形构建礁石”等问题展开热烈探讨,不仅巩固了对图形特征的认识,更在交流中碰撞出创新火花。这种合作竞技模式使数学课堂充满活力,学生在团队协作中实现思维共享与能力互补。

结语

游戏化教学在小学数学低年级课堂的创新实践,本质上是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的双重革新。它以儿童认知规律为基石,通过情境模拟还原数学应用场景,借助闯关挑战搭建能力进阶阶梯,依托合作竞技构建思维碰撞平台,成功打破数学学习的枯燥壁垒。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在知识建构、思维发展、合作交流等多维度实现教育价值的增值。作为教师,应确保游戏化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持续释放育人效能,为学生的数学学习之旅注入持久动力,助力其在趣味探索中筑牢数学学习根基。

参考文献

[1] 黄依平 . 游戏架起桥梁幼小顺畅衔接——小学低年级段数学游戏化教学的探究 [J]. 小学生 ( 上旬刊 ),2024,(07):145- 147.

[2] 冯佳 . 学中玩,玩中学——浅析小学低年级数学游戏化教学 [J].智力 ,2024,(08):147- 150.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