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艺术歌曲《山之高》音乐特点与演唱分析
摘要: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是我国声乐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诗乐结合的优秀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它以高水准诗词为歌词,既需注重诗词内在含义,也要求演唱者具备丰富文化内涵,同时在演唱中关注感情色彩变化与技巧运用。《山之高》作为我国优秀古诗词艺术作品之一,本文将从词曲作者背景、创作背景入手,对其歌词声韵、旋律、曲式结构等音乐特点,以及吐字行腔、气息运用、情感表达等演唱要点展开分析,并结合自身演唱经验对作品进行解读。
关键词:艺术歌曲;音乐特点;演唱分析;山之高
引言
艺术歌曲《山之高》由宋代张玉娘作词、王龙于2022 年作曲,石倚洁演唱,借青梅竹马悲剧诉妻子对病逝丈夫的思念。 在日常学习中,笔者被古诗词艺术歌曲吸引,虽《山之高》研究资料少,但依托文献与演唱经验展开分析。中国艺术歌曲借鉴西方形式,自 1920 年青主《大江东去》始,融合诗词、专业作曲与钢琴伴奏。本文从《山之高》词曲背景、创作渊源切入,分析声韵、曲式及演唱要点,以深化艺术歌曲理解,提升声乐能力并供参考。
第1 章 艺术歌曲《山之高》作品简介
1.1 作者简介
《山之高》为南宋才女张玉娘代表作,原属《山之高三篇》,系思念情郎沈佺之作,寄托思念、忠贞与哀愁。她字若琼,宋代四大才女之一,著《兰雪集》,含诗117 首、词16 阕。 曲作者王龙为青年作曲家,创作《月下独酌》等,改编《敕勒歌》。2022 年于北京语言大学分享会,讲述《山之高》创作历程,解析词乐结合。
1.2 创作背景
艺术歌曲源于19世纪西方浪漫主义时期,1920年青主以《大江东去》首开西方技法与中国古诗词结合先河。2022 年王龙创作的《山之高》,选自南宋张玉娘思念情郎沈佺的《山之高三篇》,借“山高月小”抒相思与忠贞。王龙作为石倚洁粉丝,2020 年被其音乐会折服,经揣摩声线、挖掘风格,为石倚洁“量身定做”该作品。
第2 章 艺术歌曲《山之高》音乐特点分析
《山之高》是古诗词与音乐结合的艺术歌曲,音乐衬托诗词情感,诗词赋予音乐意境。作品以男高音为表演形式,其高亢抒情的演唱与优美旋律融合,再加上钢琴伴奏,为歌曲增添艺术色彩,赋予音乐灵魂。
2.1 歌词声韵分析
《山之高》歌词简短,声韵重要。陆机《文赋》有述。古诗词句数等要求灵活,近体诗要求严格,平仄依古汉语四声,交错使声调优美。《山之高》平仄交错(平平平,仄平仄等),音调多变。以“ao”韵为主,“一日不见兮”押“i”韵过渡。古典诗词声律与格律让作品因声韵增添神秘皎洁之美。
2.2 旋律分析
《山之高》运用民族调式,节奏速度贴合原诗情感。旋律以二分、四分、八分音符为基本节奏型,附点辅助,4/4 拍强弱次强弱力度,柱式和弦分解琶音如讲故事,引子抒情流畅。歌唱部分转 4/2 拍强弱,长音符落句末字,演唱意味深长。
《山之高》音域 f1-g2 适配男高音,旋律以 bB 商音起,主歌节奏转大切分,钢琴伴奏契旋律,“何皎皎”两句传愉悦与无奈情。
《山之高》副歌节奏从八分转四分,力度mf渐强至f,长音落D和弦。钢琴加琶音,借跳进与和弦推动情感,空拍强化“悄”字高潮,经节奏、力度变化,将思念无奈之情宣泄,收于D 和弦长音。
间奏速度改80,柱式八度伴奏过渡。歌唱段重复旋律,伴奏更厚重,73 小节震音传情。尾声速降 64,伴奏转双八节奏,以主和弦完满终止收束。
2.3 曲式结构分析
《山之高》由王龙作曲,引子 4/4 拍、歌唱段 2/4 拍,采用 bA 宫七声清乐调式,为并列二部曲式,间奏前后均为 B 段,旋律亲切流畅,钢琴伴奏贴合原诗,表现玉娘对情郎的思念。
前奏(1-9 小节)为 bA 宫七声清乐调式,4/4 拍,以 rubato 速度通过主和弦柱式琶音与分解双八节奏音型,营造空旷场景并过渡至歌唱部分。
A 乐段(10-25 小节)为 8+8 方整结构,旋律平稳叙述,f1 到 c2五度跳进形成呼应,以T 收拢性终止结束,两小节间奏推动情绪向高潮过渡。
B 乐段(27-45 小节)同样 8+8 方整结构,转bE 徵七声清乐调式,高音区旋律配合双八音型伴奏,织体加厚,力度从mf 升至f,情感宣泄至顶点,以D 和弦开放性终止为间奏铺垫。
间奏(46-61 小节)速度从 64 加快至 80,柱式和弦双八节奏增强动力,将情绪推向高潮后接入再现 B 乐段(62-77 小节)。该段完全重复B 乐段,以十六分音符伴奏强化情感升华,仍以D 和弦开放终止收尾。
尾声(78-87 小节)速度降至64,回归bA 宫调式,通过大附点、二分音符与双八节奏的伴奏织体,以主和弦完满终止收束,将全曲情感
推向最终升华。
第3 章 艺术歌曲《山之高》的演唱分析
3.1 吐字行腔
先秦时期古人已关注歌唱中吐字行腔的重要性,如《乐记》中“累累乎端如贯珠”便道出对发声的讲究。演绎声乐作品,尤其是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时,需恪守“字正腔圆”,模仿古人吟诵旋律,精准处理咬字、吐字与归韵,每个字的韵母均需归韵到位,以达最佳听觉效果。
以近代古诗词艺术歌曲《山之高》为例,演唱中常因技能不足或音准节奏偏差,导致韵母归韵错误(如“o”误作“u”)。该曲首句“山之高,月初小”均为开口音,演唱时需注意:“山”字声母“sh”为翘舌音,需有力咬出,韵母“an”发前鼻音“安”,一气呵成;“之”字咬字需与前字连贯;“高”字音符时值长,复韵母“ao”需从“a”发音位置向“o”滑动,由弱到强归韵。后句“月初小”咬字归韵方法同上,均需注重字头力度与尾音归韵的准确性。
3.2 气息运用
演唱时需采用腹式呼吸,区别于日常浅呼吸,以确保气息悠长、满足演唱需求。
A 乐段演唱需精准控制气息:虽用气量不大,但送气需均衡,以“讲故事”的语气演绎“山之高月初小”,力求一气呵成;“月之小何皎皎”气息流动需平稳。后句“山之高月初小”气息强度略大于前句,为后续铺垫;“月之小何皎皎”中间需断句,“月之小”持续送气,“何皎皎”气息转弱,以说话式语气演唱。
B 段作为高潮,需较强气息支撑节奏与力度变化。“我有所思在远道”需保持气息悠长流动,“思”字四拍长音尤需稳定气息;“一日不见兮啊我心悄悄”借八分休止符蓄气,以“声断气不断”的方式积蓄力量,推动感情迸发。
尾声“我心悄悄”速度与力度渐弱,气息需精准控制,以“诉说感”收尾,对气息的细微调控要求严格。
3.3 情感表达
演唱中情感表达是古诗词艺术歌曲的灵魂。古诗词之所以经久不衰,在于其对人类心理情感的完美呈现,而音乐与诗词的结合,更能借旋律将情感诠释得淋漓尽致。演唱者对作品内在情感的诠释,取决于对作品的整体把握与深度解读。
以《山之高》为例,作曲家王龙通过丰富想象力构建具象画面,以优美抒情的旋律与简洁结构,将宋代玉娘思念远人的痛苦无奈刻画得入木三分。歌词“山之高,月出小”以山高月小的意象烘托孤寂,“我有所思在远道”则直抒对离人的深切思念,字里行间渗透着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
演绎此类作品时,情感表达包含两层维度:一是把握词曲作者的创作初衷,理解其传递的喜怒哀乐;二是将自我代入角色,通过沉浸式体验与创作者形成跨时空情感对话。演唱者需将自身对诗词的理解与想象融入音乐,如演唱“一日不见兮,我心悄悄”时,既遵循原作思念主题,又以个人情感体验赋予旋律温度,使“第一情感”与“第二情感”相互交融。如此,方能让歌声穿透时空,使听众在共鸣中感受作品的情感张力,实现“拨动听弦、令人沉醉”的艺术效果。
结论
《山之高》旋律与歌词完美融合,通过资料研究与自身演唱经历可知,完整演绎艺术歌曲需提升音乐修养与专业技巧。既要了解作品理论、背景及感情基调,深化理解,又要在表演中投入情感,让声音与技巧相辅相成。分析歌词、解读谱面记号是基础,更要挖掘背后作曲家的意图,才能真实展现音乐内涵。 此次研究让我意识到自身演唱不足。未来学习中,我将把握机会提升能力,深入学习更多古诗词艺术歌曲。相信随着阅历增长,对作品的理解与演绎会更出色,也希望本文能为后续演唱《山之高》的人提供参考与帮助。
参考文献
[1] 一本书读完最美古诗词(上·下)中国华侨出版社
[2] 陈莹 . 中国近现代古诗词歌曲发展研究 [D]. 湖南师范大学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