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个性化健康教育对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及血糖控制的影响分析

李秋晴
  
学术研究版媒体号
2024年3期
安徽省立医院内分泌科 安徽 合肥 230000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 目的 探讨个性化健康教育对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及血糖控制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22年1月~2023年12月收治的124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个性化健康教育。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自我管理行为。结果 干预1周后,观察组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个性化健康教育可有效提高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

关键词: 个性化健康教育;糖尿病;自我管理;血糖控制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据统计,2019年全球糖尿病患者已超过4.63亿,预计到2045年将达到7亿[1]。2型糖尿病占据了糖尿病的90%以上,其主要特点是胰岛素抵抗和胰岛β细胞功能进行性减退。然而,由于对疾病认知不足,生活方式难以改变等原因,许多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不佳,导致血糖控制不理想[2]。因此,加强对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提高其自我管理能力,对于改善疾病预后具有重要。本研究旨在进一步探讨个性化健康教育对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及血糖控制的影响,为优化糖尿病的健康教育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2月我院内分泌科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12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2例。纳入标准: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年龄35~75岁;病程≥1年;自愿参与本研究。排除标准:合并严重心、肝、肾等器官功能不全者;伴有认知障碍或精神疾病者;依从性差不能配合治疗者。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初诊时HbA1c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予以常规健康教育,包括发放健康教育手册,讲解糖尿病相关知识,指导合理饮食和适量运动,定期随访等。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个性化健康教育,由医护团队与患者共同制定个性化的健康教育方案。具体包括:(1)入院时全面评估患者的一般情况、疾病特点、自我管理能力、生活习惯、家庭支持等,据此确定健康教育的重点内容和方式方法。(2)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健康教育,如一对一面谈、小组讨论、专题讲座、发放宣教资料等,增强教育的互动性和趣味性。重点围绕饮食、运动、血糖监测、药物使用、并发症预防等方面进行指导:①饮食方面,根据患者的体重、日常活动量、治疗方案等制定个性化饮食计划,纠正偏颇的饮食习惯,强调定时定量、荤素搭配、多食蔬果等;②运动方面,结合患者的身体状况和兴趣爱好,制定可行的运动处方,如慢走、太极拳、骑车等,每次30min左右,每周3~5次,并指导运动前后的血糖监测;③血糖监测方面,教会患者正确使用血糖仪,根据治疗方案确定监测频率,并记录血糖值,发现异常及时就诊;④药物指导方面,向患者解释药物的作用原理、服用方法、可能不良反应及应对措施等,提高服药依从性;⑤并发症预防方面,讲解糖尿病常见并发症的表现,如视力模糊、下肢麻木等,定期进行眼底、肾功能、心电图等检查,早发现早干预。(3)重视心理疏导,鼓励患者表达内心感受,耐心倾听,给予支持和鼓励,缓解其焦虑抑郁情绪。

1.3 观察指标

自我管理能力:采用糖尿病自我管理能力量表(C-SDSCA)评估,主要包括一般饮食、特殊饮食、运动、血糖监测、足部护理、服药依从性等6个维度,每个维度满分为7分,总分42分,得分越高表示自我管理能力越强。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自我管理能力比较

干预前两组C-SDSCA量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周后,观察组患者C-SDSCA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与常规健康教育相比,个性化健康教育能更好地提高2型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改善其血糖控制效果。分析原因如下:

首先,个性化健康教育充分考虑了患者的个体差异,如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病情特点、生活习惯等,有针对性地制定教育方案,增加了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例如,对于文化程度较低的老年患者,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配合图片、视频等直观的教学方式,加深患者对疾病的理解;对于工作繁忙的中青年患者,可利用手机App、微信等灵活的教育途径,方便其随时学习;对于病情较重、并发症较多的患者,侧重讲解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加强自我监测的指导。个性化的教育使患者更易接受和掌握自我管理的知识和技能[3]。

其次,个性化健康教育丰富了教育形式,增强了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单一的讲授式教育容易使患者产生厌倦感,而个性化健康教育采用讨论、演示、练习等多种形式,调动患者的多种感官,活跃课堂气氛,使患者愿意主动参与,教育效果事半功倍。潘秀荣等[8]研究发现,将情景模拟、角色体验等融入糖尿病健康教育中,可显著提高患者的学习兴趣和自我管理依从性。

再次,个性化健康教育注重医患沟通,建立了良好的医患关系。医护人员通过耐心倾听、解疑答惑、情感支持等方式,拉近与患者的距离,使患者放下戒备,愿意敞开心扉,配合治疗。同时,医患双方共同参与制定管理目标和计划,责任共担,促进患者的自我效能感,增强其自我管理的信心和决心[4-5]。良好的医患关系是健康教育成功的基础。

综上,个性化健康教育从患者的需求和特点出发,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促进患者掌握自我管理知识技能,提高自我管理的积极性,改善糖尿病的预后,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冼绮云,幸珍珍,韦淑贞,等. 结合罗伊适应模式的个性化指导在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效果[J]. 中国医药科学,2024,14(8):130-133.

[2]

徐霞,张艳艳,孔秋菊. 个性化健康教育及护理干预在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对护理满意度的影响[J]. 糖尿病新世界,2023,26(2):98-101.

[3]

王芳. 个性化健康教育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中对遵医行为的影响[J]. 糖尿病新世界,2023,26(18):132-135.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