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数字化变革语境下女书文化的数字化生态系统构建

陈罗欣 王诗晔 赵名萱 吴雪玲
  
学术研究版媒体号
2024年6期
四川大学 成都 双流 610200

(基金项目:2024年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c2024131586)

摘要:女书文化作为我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日新月异的发展与变革中面临一系列发展难题。立足当下,新兴数字技术为女书非遗文化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为女书文化转型升级提供了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本文旨在探讨数字技术对女书文化现实困境与传承发展逻辑的影响,进一步提出适应数字化新浪潮的实践路径,推进女书文化存续和传承的数字化生态系统构建。

关键词:女书文化;数字技术;时代困境;人才培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数字技术正以新理念、新业态、新模式全面融入人类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各领域和全过程,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数字技术革命正蓬勃发展,高效智能的数字技术催生出一批批更加先进与智能的新型媒介。与此同时,新浪潮的冲击使得以女书文化为代表的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与传播方面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前者表现为数字技术带来的巨大变革深刻地塑造了信息的形态和受众的文化互动模式,使古老的传统文化传播受到冲击;后者则体现在文化基因可以主动适应数字化潮流,在新技术加持下获得前所未有的复兴机会。在挑战与机遇并存的今天,需牢牢把握住将数字化浪潮引入传统文化传播的积极原则,为女书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进一步发展传播提供丰富空间和多元方式。

一、数字化融合背景之下,女书非遗文化缺乏“走出去”的生态活力

随着科技的革新与大众审美的更迭,女书文化在内容和形式方面都与时代热点出现了脱节现象,面临严重的传承传播危机。

在线下传播方面,女书生态博物馆所在地地理位置偏僻,无可直达的交通方式,由此引发出接待能力不足、信息渠道闭塞等问题,导致女书文化难以进入大众视野。再者,女书生态博物馆的基础设施建设并不完善,关于女书的介绍内容仅有信息展板和配套展出相关书籍资料,并且由于建馆时间久远,更新后续的研究成果与作品产出未能及时得到补充[1]。基于此,女书文化传播的线下途径缺乏与时俱进的时代感,公众体验参观的获得感不高,致使女书文化线下产业边际效益较低。

而在传播形式方面,目前女书文化传播在线上线下同步驱动方面的实践程度较低,主要传播手段仍然局限于传统媒体与线下实体宣传两大板块,这对于逐渐习惯新媒体为王、社会热点迭代迅速的社会大众来说缺乏足够的新鲜感与宣传力,暴露出女书文化宣传手段转化率不足、社会曝光量和受众覆盖率低的问题。

种种迹象表明,女书文化仅靠线下实体宣传和传统媒体渠道的传播方式难以为继,无法触达更广泛的受众群体,缺乏“走出去”的生态活力和原始动力,故而急需开拓线上发展新道路以实现进一步突破,而云计算、大数据等前沿数字技术,正是打开女书等非遗文化发展新大门的时代之匙。

二、运用“三跨”创新传播模式,探索数字文化交融路径

数字技术的“万物互联”为实现传统文化数字化发展提供重要机遇,实现领域间的呼应与融合。在女书文化的传播途径中,数字技术助力女书文化实现“三跨”创新式传播,以跨时间、跨圈层、跨链条的全新姿态促进文化数据态转型,充分释放传统文化传播力与影响力。

1.多维度的跨时间文化输出

以往依赖于传统媒体的文化输出,对于推送时间有着严格的约束:以电视媒体为代表,女书文化在电视上的传播只能依托于固定时间段的节目或新闻播出。但在大数据精准推送和新媒体平台的帮助下,宣传可以突破人力资源和时空限制,为用户提供“随叫随到”的实时服务。比如在当下流行的新媒体平台抖音上,人工智能可以做到跟随用户的闲暇时间,针对特定用户的喜好进行相关文化的推送。数字技术帮助女书文化跨越了时间和距离,让更多从前被时空禁锢的潜在用户走进女书文化,进行多维度的文化交融。

2.广层面的跨圈层受众定位

传统媒体的推广含有天然的强严肃性和正式性元素,易将受众限制在一定年龄圈层或专业文化圈层之中。云计算技术可以结合女书文化的相关资料与近年来的社会热点进行深入分析;大数据技术可以通过新媒体平台收集并分析用户的数据,集中推测用户的喜好并挖掘出女书文化的潜在受众,并抓住每个用户的行为模式、兴趣偏好和消费习惯,针对受众兴趣点实现精准推送。

3.全过程的跨链条体系构建

以往,女书文化缺乏系统规划与整体的体系构建,容易陷入“信息孤岛”的陷阱之中,难以形成有效传播。健康的文化传播体系应包括保护链、商业链、数字链和其他的衍生链,女书文化的发展需要庞大的计算工具建立起跨链条的文化传播体系。

参考敦煌研究院,专家在对文物的保护与修复过程中,建设出一整套针对不可移动文物的数字化关键技术和工作流程,实现保护链与数字链之间的跨链条合作。女书文化的发展可以借鉴此案例,用数字化技术不断延伸传播链路[2],拓展除保护传承以外的多种衍生链条,如构建女书文化IP与品牌的商业链体系,利用XR技术搭建女书展示平台的数字链等。

三、多元主体投身建设,为女书文化数字化发展赋能

女书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播发展,需要激活各类主体创造性、能动性,充分发挥多元主体优势,用数字技术为人才、平台、产业等要素主体赋能。

1.构建复合型人才教育体系,赋能女书文化创新发展

女书文化应主动向数字化浪潮靠近,故而人才市场应侧重于发掘与培养既具备专业女书文化素养又掌握新传媒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利用数字技术构建完整的复合型人才教育体系,对内通过大数据热点搜集技术提取大众对传统文化的最新兴趣点,提高传承人创新变革的能力;对外积极与数字运营资源建立联系,将新兴数字技术和新媒体运营操作引入对女书传承人的培养教育,使精通女书文化的人才同时具备独立数字化作业能力[3]。女书传承人胡欣正为此做出尝试,自发学习新媒体平台运营相关知识,将女书书写教学内容以及女书相关活动同步至账号,与网民共享女书产出成果。胡欣在探索之路上迈出的这一步,是数字技术参与传统文化活力赋能途径上的一大步,亦是传承人升级为复合型人才的成功案例。

2.构建数字化双向互通平台,强化女书文化保护与传播

数字技术在女书文化保护和传承中,通过搭建云平台,在对女书文化历史和文物进行数字化保护之余建立起文化对外往来的枢纽,实现网络与文化、文化与大众之间的资源互通。同时,不断推进互联网和虚拟现实技术的融合发展,为女书文化的跨地域传播、提供沉浸式体验感开拓对接渠道[4],让文化的“供方”与“需方”在不同场域中的“面对面”交流碰撞成为可能。

3.构建高效智能化产业结构,彰显女书文化新型业态活力

为构建高效智能的女书文化产业结构,需要进一步开发数字技术在女书文化产业构建中跨链条的体系构建能力,整合文化发展传播各个链条,搭建链与链间的灵活转化点,真正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实现“文化+科技”的进一步智能化[5]。充分开发利用智能时代技术资源优势,提升产业创新能力,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加速文化与科技融合,突出女书文化品牌价值,实现现代多元文化资源的高效集聚与转化。

参考文献

[1]滕娇 唐果.非遗视角下江永女书的保护与创新实践研究,文化学刊,2023 (10)

[2]吴灿.大数据背景下的江永女书品牌传播,文化产业,2023 (34)

[3]张锐超.数字时代为传统文化赋能,文化产业 . 2024 (22)

[4]廖静.新媒体技术背景下江永女书的数字化复兴与挑战,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3 ,7 (33)

[5]李东海.嵌入性视角下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文化振兴:逻辑、困境与路径,理论导刊 . 2024 (08)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