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新媒体时代江苏非遗数字化保护的多元化路径

钱婧
  
学术研究版媒体号
2024年17期
三江学院

作者简介:钱婧(1988年6月-),女,汉族,江苏南通人,博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新媒体产业、旅游目的地品牌建设、非遗产业赋能。

摘要:随着新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文化遗产保护的方式也发生了深刻变革。新兴的数字化手段不仅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记录和保存提供了新的可能,还极大地拓宽了其传播路径。江苏省作为文化大省,借助新兴数字化保护和新媒体技术赋能,不仅能够增强公众的文化认同感,还能促进文化产业的繁荣,为地方经济发展作出贡献。因此,研究江苏省非遗的数字化保护在新媒体时代的具体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文化价值。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江苏非遗;数字化保护

基金项目: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新媒体时代文旅融合视域下江苏非遗的'活态'传承研究”(项目批准号:2023SJYB0734)

一、内容数字化

1、数据采集与整理

为了更好地管理和保护非遗数据,建立一个全面、系统的非遗数据库至关重要。该数据库应涵盖非遗项目的各类信息,包括历史背景、传承脉络、技艺特点、代表性传承人等。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是数据库的生命线,为此需要建设标准化采集流程,制定统一的数据采集标准和流程,确保各个项目的记录方式一致,便于数据的整合和分析;开展多渠道验证,通过多种渠道获取数据,如文献资料、口述历史、实地考察等,相互印证,确保数据的准确性;采用数据更新机制,建立数据更新机制,定期对数据库中的内容进行审核和修订,确保信息的时效性和完整性;保护数据安全,采用先进的信息安全技术,保护数据不被篡改或泄露,确保非遗资料的安全性。

2、数字化富媒体内容创作

数字化富媒体内容多维度创作传播是提升非遗传播效果和吸引力的重要手段。通过结合音频、视频、文字等多种形式,可以全方位地呈现非遗项目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非遗音乐、口头传说和方言故事是重要的文化载体。制作高质量的音频内容,如传统音乐专辑、民间故事的有声书,可以让听众在忙碌的生活中也能随时感受非遗的魅力。视频是展示非遗项目最为直观的形式。制作非遗纪录片、教学视频、表演录像等,可以生动地记录和展示非遗项目的制作过程和表演细节。通过高清视频,观众可以近距离观察匠人的精湛技艺,了解非遗项目的背后故事。文字是传递信息和情感的基础。撰写非遗项目的详细介绍、历史背景和传承人的故事,可以为读者提供深入的了解。通过出版非遗书籍、撰写学术论文、开设专题专栏等,能够系统地记录和传播非遗知识,提高其学术价值和社会影响力。

二、传播平台多样化

1、社交媒体平台

社交媒体平台在当今社会具有广泛的用户基础和高度的传播效率,是非遗内容传播的理想渠道。江苏非遗项目可以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平台,发布非遗相关内容,提高其曝光度。一是定期发布内容,制定合理的发布计划,定期发布非遗项目的文字、图片、视频等多形式内容,保持用户的关注度。二是丰富内容类型,内容形式多样,可以包括非遗故事、传承人专访、技艺展示等。通过这些丰富的内容,让观众全面了解非遗项目的魅力和价值。三是增强互动性,制作一些互动性强的文章或视频,如问答、投票、知识小测试等,增强用户的参与感。这些互动内容不仅能够增加用户的停留时间,还能促进内容的二次传播。

2、互动平台

互动活动是提升用户黏性和活跃度的有效手段。一是开展非遗挑战赛,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发起非遗相关的挑战赛。例如,在抖音上发起“昆曲表演模仿赛”,用户可以模仿昆曲演员的表演并上传视频,平台定期评选出优秀作品,给予一定的奖励。这种挑战赛不仅能够展示非遗项目的魅力,还能激发用户的创意和参与热情。二是开展线上直播,定期举办非遗项目的线上直播活动,邀请代表性传承人现场展示和讲解。通过直播,用户可以实时互动、提问,增强体验感。例如,可以在微信直播中邀请苏州评弹传承人表演,同时解答用户关于评弹艺术的各种问题。三是开展非遗故事分享,鼓励用户分享与非遗项目相关的个人故事和体验,通过这些真实的故事,让更多人感受到非遗文化的温度和情感。例如,可以在微博上发起“我的非遗故事”话题活动,用户可以分享他们与非遗项目的互动经历,平台可以精选其中的精彩故事进行推广。

3、在线教育平台

在线教育平台为非遗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新的途径。江苏非遗项目可以通过开设非遗课程,提供丰富的线上学习资源,让更多人有机会深入了解和学习非遗项目。开发多样的课程形式,包括视频教程、文字讲解、互动问答等,满足不同用户的学习需求。例如,开设关于无锡泥人的视频教程,从基础技法到高级创作,系统地教授泥人制作的全过程。邀请代表性传承人和非遗专家组成专业的教学团队,确保课程内容的权威性和实用性。例如,邀请苏州评弹的代表性传承人录制课程,传授评弹的基本唱腔和表演技巧。在线教育平台提供灵活的学习时间,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安排进行学习,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这种灵活性使得更多人能够参与到非遗的学习中来,为非遗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更广泛的基础。

三、跨界合作与创新

1、与科技企业的合作

科技进步为非遗保护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方法。例如,利用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可以将非遗表演艺术、传统手工艺等项目以三维立体的形式展现,使观众能够身临其境地体验非遗的魅力。通过数字化技术,非遗项目的记录和保存更加全面和精确,不仅可以避免传承过程中的信息丢失,还可以方便地进行远程传播和教学。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智能应用程序成为连接公众与非遗的重要桥梁。通过开发专门的非遗应用程序,可以提供丰富的多媒体内容,如视频教程、互动游戏、文化背景介绍等,使用户在娱乐中学习和了解非遗。此外,智能应用程序还可以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如自然语言处理和机器学习,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路径和互动体验。例如,用户可以通过应用程序与虚拟非遗传承人进行对话,学习传统技艺的每一个细节。

2、与教育机构的合作

教育是非遗传承的关键环节。通过将非遗内容融入学校课程,可以从小培养年轻一代对非遗的兴趣和传承意识。例如,在语文课中穿插民间故事和传说,音乐课中教授传统乐器的演奏技巧,美术课中演示传统手工艺的制作过程。这样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还能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到非遗的独特魅力。

教育机构与科技企业的合作可以进一步提升非遗教育的效果。校企联合项目可以集合双方的资源和优势,共同开发非遗教育工具。如,与高校合作研发非遗虚拟实验室,学生可以通过虚拟现实技术亲身体验非遗项目的制作过程;与中小学合作开发非遗互动教材,通过动画、视频等多媒体形式,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吸收非遗知识。这种合作模式不仅提高了教育的趣味性和实效性,还为非遗保护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3、与文化企业的合作

文化企业是传播非遗的重要渠道。推出非遗主题的影视作品、音乐专辑等文化产品,可以将非遗项目以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扩大其影响力。例如,通过制作非遗纪录片,展现不同非遗项目的背后故事和传承人的艰辛;通过音乐专辑,收录传统音乐精品,推广非遗音乐文化。这些文化产品不仅能够吸引年轻群体的关注,还能激发他们对非遗的兴趣和认同感。

文化企业拥有成熟的市场运作机制和广泛的传播渠道。非遗项目与文化企业的合作,可以使其在商业上获得更大的成功,从而为保护工作提供经济支持。例如,通过与影视公司合作,将非遗元素融入电影、电视剧等现代文化产品;通过与音乐公司合作,举办非遗音乐会和演唱会,吸引更多观众。此外,文化企业还可以通过赞助非遗展览、嘉年华等活动,提高非遗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进一步推动其传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数字媒体艺术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性保护与传承研究. 陈雪.上海服饰,2023(12)

[2] 数字化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 张璐.文化产业,2024(18)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