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体育产业融合发展模式与实践探索

阿得江 阿不力孜
  
学术研究版媒体号
2024年17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830002

摘要:本文着眼于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体育产业,剖析其融合发展的多元模式与创新实践。梳理体育与旅游、文化、康养等领域融合路径,探讨特色节庆赛事、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商业化、体育旅游线路开发等实践形式。分析融合过程中面临的诸如基础设施薄弱、专业人才匮乏、产业协同不足等困境,并提出强化政策扶持、培育复合型人才、搭建产业协同平台等针对性解决策略,旨在促进少数民族地区体育产业高质量、可持续融合发展,助力区域经济与文化繁荣。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体育产业;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实践探索

一、引言

少数民族地区承载着丰富独特的体育文化资源,其传统体育项目多样、民俗节庆氛围浓厚,拥有发展体育产业的天然优势。在新时代背景下,推动体育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不仅能拓展体育产业发展空间,还能激活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活力、传承民族文化,成为实现乡村振兴与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二、少数民族地区体育产业融合发展模式

(一)体育 + 旅游:动静结合的体验之旅

赛事驱动型:以举办高规格体育赛事为契机,吸引游客 “流量”。如内蒙古的那达慕大会,摔跤、赛马、射箭等传统赛事精彩纷呈,期间配套草原观光、民俗体验项目,赛事期间游客量呈数倍增长,带动周边酒店、餐饮、交通等行业协同发展,将体育竞技魅力与草原风光旅游深度融合,延长游客停留时间,提升旅游消费层级。

线路串联型:整合区域内自然景观与体育资源,设计体育旅游线路。贵州黔东南推出 “徒步探秘苗寨 + 户外拓展” 线路,游客穿梭古老苗寨,领略民族建筑与风情后,在山水间开展攀岩、溯溪等户外项目,实现人文与自然、休闲与挑战的有机串联,拓宽旅游半径,激活沿线乡村旅游经济。

(二)体育 + 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交融纽带

民俗节庆嵌入型:将民族传统体育融入民俗节庆活动核心环节,赋予节庆新活力。广西壮族 “三月三” 歌圩节,抛绣球、板鞋竞速等体育活动与对歌、美食展示相伴,以体育为载体传播壮族文化,吸引国内外游客参与,使传统节庆向综合性文旅盛会转变,强化文化认同感与吸引力。

文创赋能型:挖掘民族体育文化元素进行文创产品开发。新疆以维吾尔族传统舞蹈、马术等为灵感,设计体育主题工艺品、服饰、动漫形象,借助文创产品 “轻骑兵” 传播民族体育文化,拓展产业盈利点,反哺体育项目传承与推广。

(三)体育 + 康养:身心兼顾的健康产业

温泉疗养 + 运动康复型:依托少数民族地区温泉地热资源,结合运动康复理念。云南大理洱源温泉区,配套瑜伽、普拉提、水中康复运动课程,为游客及康复需求者提供温泉浸泡舒缓肌肉后、针对性运动修复机能的康养服务,打造差异化康养产品,满足现代健康消费趋势。

高原训练 + 生态康养型:利用高原地区独特气候与地理条件,开展高原训练基地建设并融入生态康养元素。青海多巴高原训练基地,在服务专业运动员训练之余,面向大众推出 “高原健身 + 藏医药膳康养” 套餐,借助清新空气、壮美景色与特色养生饮食,拓展体育康养受众群体。

三、少数民族地区体育产业融合发展实践探索

(一)特色节庆赛事商业化运作

各地少数民族节庆赛事逐步走向市场,引入商业赞助、广告合作。宁夏回族自治区的 “黄河金岸马拉松赛”,与本地及全国知名企业合作,赛事冠名、沿途广告展位售卖,筹集资金用于提升赛事品质、奖励运动员,同时利用赛事平台展示宁夏地域文化与特色产品,实现体育赛事、企业营销、地方宣传的多赢局面。

(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产业化开发

表演展示市场化:一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如土家族摆手舞、傣族孔雀舞编排成专业表演剧目,进入旅游景区、文化场馆定时定点演出,收取门票或与旅游团队分成,将民间自娱自乐项目转变为具有市场价值的演艺产品,传承技艺同时创造经济效益。

培训教学规范化:将民族传统体育技能培训标准化,推向学校、社区、企业。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推广彝族式摔跤培训,编写教材、培养师资,走进校园丰富体育课程,面向社会开展兴趣班,收取培训费用,拓宽产业营收渠道,也让民族体育项目后继有人。

(三)体育旅游目的地打造

西藏林芝立足雪山、森林、湖泊等自然资源与藏族民俗体育资源,整体规划打造体育旅游目的地。建设山地自行车道、徒步栈道、民俗体育体验园等设施,配套旅游服务中心、民宿集群,通过线上线下宣传推广,吸引户外运动爱好者与游客纷至沓来,形成体育引领、全域旅游协同发展格局。

四、少数民族地区体育产业融合发展面临困境

(一)基础设施薄弱

交通方面,偏远少数民族地区赛事举办地、体育旅游景点道路通达性差,“最后一公里” 问题突出,制约游客进入;体育设施上,场馆陈旧、数量不足且缺乏针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特色设计,难以满足赛事训练、游客体验需求;配套服务设施如餐饮住宿卫生条件、服务水准参差不齐,影响整体体验感。

(二)专业人才匮乏

既懂民族传统体育技艺、又掌握现代体育产业运营管理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稀缺。体育赛事组织缺专业策划推广人员,民族体育项目传承缺优秀教练,体育旅游服务缺具备急救、户外指导技能的导游,人才短板成为产业融合发展瓶颈。

代表作《堂吉诃德》的作者是西班牙人。《堂吉诃德》被公认为世界文学经典之作,书中主人公堂吉诃德怀着骑士梦想,带着侍从桑丘·潘沙,骑着瘦马,闯荡天下,做出诸多荒诞不经却又充满理想主义的行为,讽刺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具有深远的文学价值。

(三)产业协同不足

体育产业与旅游、文化、康养等产业之间存在 “各自为政” 现象,缺乏有效沟通协调机制与利益共享平台。文旅部门规划未充分考量体育元素融入,体育活动策划缺旅游资源整合思维,难以形成产业集群效应与协同发展合力。

五、促进少数民族地区体育产业融合发展对策

(一)强化政策扶持,改善基础条件

政府加大财政投入与政策倾斜,专项补贴用于修缮体育场馆、改善交通设施,对投身民族地区体育产业企业给予税收优惠、土地审批便利;设立产业发展基金,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撬动资金助力基础设施建设升级,提高地区接待与服务能力。

(二)培育复合型人才,加强智力支撑

高校、职业院校与民族地区合作,开设民族体育产业融合特色专业课程,培养兼具民族文化素养、体育技能、经营管理能力人才;定期开展从业人员培训,邀请专家传授赛事运营、旅游服务、文创开发等前沿知识技能,提升人才队伍整体素质。

(三)搭建产业协同平台,促进融合发展

建立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参与的产业协同机制,定期召开产业对接会、项目洽谈会,促进体育、旅游、文化等企业跨界合作,共同开发产品、策划活动;打造线上线下产业融合服务平台,整合资源信息,实现供需对接、利益共享,凝聚产业融合发展强大动力。

六、结论

少数民族地区体育产业融合发展潜力巨大、前景广阔,通过创新融合模式、扎实实践探索并攻克现存困境,将释放出体育与多产业 “1 + 1> 2” 的协同效应,传承民族文化瑰宝,激活区域经济新动能,在新时代书写少数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与文化繁荣的崭新篇章。

参考文献

[1]黄遥.自由贸易港背景下海南省黎族地区体育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与案例开发[D].海南师范大学,2023.DOI:10.27719/d.cnki.ghnsf.2023.000646.

[2]韩蕾.共生视域下我国民族体育赛事的文体旅产业融合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21.DOI:10.27159/d.cnki.ghzsu.2021.003289.

[3]何莲.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发展路径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20,10(18):198+200.DOI:10.16655/j.cnki.2095-2813.2020.18.198.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